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分布与特征

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分布与特征

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分布与特征产业集群作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竞合发展、联动发展、协同发展的生态网络,成为世界各国推进本国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着力点。

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若干综合性新材料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分布——高性能结构材料主要产业集群1、包头高新区包头高新区初步形成以新型金属材料——稀土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拥有东方希望包头稀土铝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稀奥科镍氢动力电池有限公司、包头韵升强磁材料有限公司等60多家稀土企业,形成以稀土深加工、稀土新材料、稀土应用器件和稀土终端应用产品为主、相关配套产品为辅的产业链,产业集群规模约在150亿元。

该产业集群稀土金属储量占到中国的87.1%、世界的62%;但缺乏整体规划,尚处于无序发展,技术水平低造成深加工能力不足,附加值有待提升。

2、金昌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依托金昌省级高新区,金昌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新型金属材料——镍钴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拥有金川集团和新川化工公司等100多家材料企业,形成了镍、铜、钴及贵金属新材料精深加工、有色金属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3大优势产业链,产业集群规模近100亿元。

该产业集群,建成全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在贵金属新材料精深加工、有色金属精细化工等方面有明显的技术与产业优势,靠近终端市场;但由于周边科研院所较少,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3、宝鸡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依托宝鸡国家高新区,宝鸡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新型金属材料——钛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拥有宝钛集团、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宝鸡力兴钛业有限公司、国核宝钛锆业股份公司、宝鸡欧亚化工设备制造厂等一批从事钛、钨、钼、钽、铌、锆、铪等稀有金属的各类企业400多家,构成了从钛矿采选、冶炼、压延加工到应用产品研制生产的产业链,产业集群规模超过150亿元。

该集群钛材料约占国内总量的85%、约占世界钛材总产量的11%,初步形成了由大企业主导、小企业跟进的完整的产业链;但深加工水平低限制附加值有提高,集群规模有待扩大。

4、柳州高新区柳州高新区初步形成了以新型金属材料——铟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拥有广西华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铟泰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德邦科技有限公司、柳州英格尔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柳州立银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等精铟企业,依托产业技术联盟实现从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下游应用的产业链,产业集群规模在100亿元。

目前,该产业集群精铟储量全球首位,有世界上第一个铟金属交易中心、国家第一家铟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但下游企业尚未形成集聚,科教资源不丰富。

5、宁波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宁波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新型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为特色的产业集群,依托鄞州中心区,拥有博威集团、宁波申江科技有限公司、宁波浙东精密铸造有限公司、宁波日月铸造有限公司等300多家规模企业从事新材料的生产与加工,在磁性及稀土材料、高分子及复合材料、金属材料等领域已形成上千家企业从事材料生产和加工的产业链,产业集群规模超过100亿元。

该产业集群具有较强的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周边的下游市场巨大,政府提出了积极的产业政策、人才政策;但原材料不能自给,且需要引进大批高技术人才。

6、深圳高新区深圳高新区初步形成了以新型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拥有沃特集团、深圳星源材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长园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沃尔核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西甫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惠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高分子材料产业相关企业总数约2万家,这一产业与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玩具、模具、包装等行业相互促进,在功能高分子材料、改性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集群规模过1000亿元。

该产业集群拥有良好的创业环境、上下游产业基础优势、资金资本、市场信息、产学研结合,但产品附加值较低。

7、鞍山高新区鞍山高新区初步形成了以新型金属材料——镁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拥有中国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初步形成金属镁和镁合金2大产业链,集群规模超过100亿元。

该产业集群镁探明储量约30亿t,占全国的80%,占世界的20%,品位在45%~47%之间,是世界品位最好的镁产区;但缺乏本土龙头企业。

8、乌鲁木齐高新区乌鲁木齐高新区初步形成了以有色金属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拥有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新鑫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昊鑫锂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恒盛铍业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形成“原料-金属铜镍钴-超细金属粉体材料”、“煤-电-普铝-精铝-电子铝箔-电极箔”、“矿石-基础锂盐-高纯锂盐-高纯锂-电池材料”、“矿石-基础铯盐-高纯铷铯粉体材料-高纯铷铯金属”、“矿石-氧化铍-金属铍-铍铜合金”等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规模超过100亿元。

该产业集群资源丰富,但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完善。

9、烟台经济开发区烟台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以高分子材料——聚氨酯、氨纶、芳纶为特色的产业集群。

有烟台万华集团、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上市公司及国际行业龙头企业,形成近百亿元的特种新材料(聚氨酯)、特种纤维(氨纶)、高性能纤维(芳纶)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研发能力强,有龙头企业,纺织等下游企业较多;但中小型配套企业较少。

——电子信息材料主要产业集群1、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初步形成以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以及新型元器件材料为特色的产业集群。

在以单晶硅为代表的半导体微电子材料、以激光晶体为代表的光电子材料以及电子陶瓷材料与磁性材料等新型元器件材料方面形成了研发、设计、制造、应用的产业链,拥有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有研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明成光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北京圣科佳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材人工晶体有限公司、北京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北方恒磁磁性材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七星飞行电子有限公司等一批上市公司和知名企业。

该产业集群研发能力强,科教智力资源丰富;但中试、生产环节有待提升,个别龙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2、洛阳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依托洛阳国家高新区,洛阳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以微电子材料为特色的产业集群。

拥有中船重工集团第725研究所、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中铝河南铝业有限公司、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洛阳双瑞科技产业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和研发机构,形成太阳能级硅材料产业链、电子级硅材料产业链,形成国内最大硅产业基地,产业集群规模在300亿元左右。

该产业集群产业链相对完善,产业基础良好,有一批骨干企业,但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3、宁波高新区宁波高新区初步形成以光电子材料以及新型元器件材料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LED半导体材料产业链、LCD平板显示材料产业链、电子封装材料产业链、纳米及其他新型电子材料产业链,培养了宁波立立电子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2015年该高新区电子信息新材料企业产值将达到300亿元以上。

该产业集群产业链完整、生产规模与技术水平领先、周边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达;但原材料不能自给,且需要引进大批高技术人才。

4、连云港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依托东海县,连云港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以微电子材料等为特色的产业集群。

拥有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江苏阳光晶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晶能硅业有限公司、连云港维德硅材料有限公司、连云港鼎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连云港中彩科技有限公司、佳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连云港中能硅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连云港神特新材料有限公司等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107家,形成了以硅资源深加工为主的产业链,建有国内最大的环氧模塑料、碳纤维、硅微粉、石英玻璃管、石英玻璃原料生产基地,集群规模近100亿元。

该产业集群硅资源丰富,但产业层次有待提升、组织结构有待优化、研发投入有待加大。

——化工新型材料主要产业集群1、广州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依托广州国家高新区,广州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以有机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拥有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珠江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白云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广州秀珀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100家新材料骨干生产企业,基本形成了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的完整产业链,初步形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2大细分产业集群,2008年产值分别达216亿元、63亿元。

该产业集群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强、规模效应明显、产品附加值高,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但产业链体系有待完善,有些原材料需要大量进口,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产业资源整合程度有待加强。

2、长春高新区长春高新区以化工材料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拥有中科英华高科技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长春高祥特种管道有限公司、长春艾易孚高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辽宁通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长春蓝天密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长春吉原生物科技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逐步形成了以热缩复合材料、纳米材料、汽车新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等新材料产业为代表的产业群体。

该产业集群具有丰富的科教资源;但产业规模有待提高,产业链不完整,缺乏一批具有活力的中小企业。

3、大连高新区大连高新区初步形成以高分子材料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在精细化工、氟涂料、高分子分离膜等方面培养了一批化工新材料企业,如大连振邦氟涂料股份有限公司、天邦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该产业集群产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明显、成本优势,但尚未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链不完整,产业规模有待提高,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新能源材料主要产业集群1、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初步形成综合性的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形成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信国安盟固利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等一批上市公司主导的能源材料产业集群,在新能源电动汽车用储能材料、薄膜太阳能电池、核岛用钨钼焊接材料、锂电池正负极材料、钕铁硼磁性材料、钴酸锂、多元材料、锰酸锂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该产业集群研发能力强并设计各个领域,人才资源丰富;但中试、生产环节有待提升,产能不足。

2、宁波高新区宁波高新区初步形成综合性的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拥有杉杉集团、宁波腾泰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初步形成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材料产业链、二次动力电池材料产业链等,形成了集合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材料、节能材料等有关领域的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产业链完整、生产规模与技术水平领先、周边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达,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3、大连高新区大连高新区初步形成综合性的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

以太阳能电池、新型储能电池材料为核心的新能源材料产业,逐步形成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新型储能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核能材料、海洋能材料等产业链。

该产业集群贴近周边市场;但缺乏本土龙头企业,各领域分散,产业集群规模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