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城市文化建设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能和贵市文化艺术界、社科联的工作者交流探讨城市文化建设这个话题。
说到城市文化建设呢,咱们再回忆一下十七大的报告,胡锦涛总书记讲,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在激励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提高。
这里讲得很明确了,说到城市文化建设,不管文化产业也好,还是文化事业也好,现在统统归纳到文化软实力的范畴。
如果不是直接搞理论研究的同志可能不太敏感,我是长期搞外交工作的,可以告诉大家,在国际上,这个国家软实力的提出相对国内更敏感一些。
请大家再往前回忆一下,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小平同志有过一句名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后来小平同志又作了一下自我批评,说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中,一手硬一手软,重视了经济建设,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所以从那以后,中央成立了精神文明办公室,全国大力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咱们贵市真正的享誉全国,在全国脱颖而出,就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那一手硬一手软的时候,咱们率先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
贵市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城市,这个给全国的印象非常深。
那个时候,贵市就得益于文化建设。
而现在从十七大以后,正式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这是一个什么重大的突破呢?请大家注意,这个是中国理论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很明显,大家来看,十七大报告指出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提高,也就是说小平同志当时并没有提文化是生产力的问题。
十七大以后明确提出一个概念,文化也是生产力了。
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提出,就正式确定了文化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看一看,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讲得很清楚,他说人的生产只有两种,一种生产的是物质产品,还有一种是精神文化产品。
如果人不能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人根本就不能从动物界脱离出来,成为高智能的人类。
有相当一批地方干部,甚至高层面的干部,有非常错误的观念,认为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谈文化发展,一谈文化发展连听也听不进去,正因为这样才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他们不认为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文化也是生产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直有很大的误区。
小平同志还有一句话,警惕右,重点是防止左。
可是左在什么地方了呢,实际上莫过于文化的功能上,没有把文化当生产力的概念来判断。
马克思讲得很清楚了,人从蛮荒时代,只要有生产力的时候开始,生产就是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文化产品,一个就是物质产品。
正因为人有文化产品的一点点积累,所以才有了今天高智能的人类。
为什么动物的进化很缓慢,动物的发展只能一代同传,是本能的、直接的同传,这种本能的同传不是文化。
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今天坐在这可以把五千年的文化进行学习。
人的文化是隔代同传的,文化一天天积累起来,可以供今天的人一天之内去学习、使用。
可是,恰恰就在最根本的问题上,我们忽略了。
我们改革开放初期,频临经济崩溃的边缘,很落后,就拿贵市来看,看看城市发展史,可以这样讲倒退三十年,贵市很穷啊,你们现在全国名列前茅,以前为什么那么穷?很简单,没有把文化当做生产力。
文化当做啥了,叫阶级斗争的工具。
你看,打倒彭德怀,是《海瑞罢官》开始;打倒邓小平,是《春苗》开始;打倒刘少奇,是《三上桃峰》开始;最后打倒周总理了,用《评水浒》,影射周总理像宋江一样。
咱们的文化完全是为阶级斗争直接服务了,所以这个给中华民族带来太大的灾难。
想当初,一个电影都要直接到毛主席那里直接表态,已经到了极为不正常的状况,所以把国家都折腾穷了。
现在十七大提出来了文化生产力的概念,其实这个概念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提出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什么目的呢,就是要解决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解决物质需求,靠工业生产,解决精神文化需求,就必须用文化生产的方式。
现在从国际上整个来看,国际竞争的整体实力结构形态,很多大学里都讲国家竞争的整体结构形态就分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
软实力包括法制、教育、体育、文化、旅游,这些全都列入文化软实力大范畴。
我们谁都会用电脑,从286到586,一直到奔腾4、双核,如果没有windows,你能写上一个字吗?更不要说作图了。
就是通过这电脑也能说明我们长期忽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损失,我们堂堂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用的软件是美国人的,这些产权都是美国微软的,这些都说明长期以来我们软实力的缺失。
所以中央高度的重视了这个问题。
一般的来讲,我们研究文化问题,只是局限在文化、艺术、科技、社会科学等,讲三个代表的时候最典型,讲先进生产力,经济学家讲了一大串,文化一字未提;讲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时候,社科理论、社科学院、文艺界的讲了一大帮,经济只字未提。
外国人怎么对待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哈佛大学认为生产力就包括经济和文化。
长期文化软实力缺失有两个后果。
第一个严重后果是民众道德素质的失落,市场经济次序的严重混乱。
昨天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上报道罗马尼亚开始全力查处华人的企业,封闭了三十多家企业。
在这之前早就发生西班牙的鞋业风波,为什么呢,中国人很有钱,炒完了房子套了现以后,到外国去发展,一看西班牙世界旅游第一大国,旅游业好的国家鞋卖得就好,马上投资经营一条街道,叫中国鞋城,西班牙人还很欢迎,他们相信商业的集聚效应,就像义乌小商品城一样,商品多全,吸引力就大,鞋城一开业,所有的西班牙人眼睛都瞪大了,同样的50美金的鞋,中国人上去就45美金,西班牙人一商量鞋价降到45,中国人第二天马上就同样的鞋降到40,这样西班牙人受不了,跟咱们的协会去谈判,谈了好几次都没有用,最后西班牙人统一起来把中国人的仓库全部抢掉,把鞋店全部砸光,西班牙人知道如果靠中国13亿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可以低价竞争,在十五年之内拖垮全世界所有的商业机构。
大家说那这样咱们的大使馆要出面,提出照会,人家说一定按照WTO规则,严惩凶手,但是也善意的告诉中国商人,要恪守职业道德,不要低价竞争。
各国政府都会保护本国的利益,大家看现在国际上天天这个会议那个会议,但是各国都是以自己的根本利益为底线的。
我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三鹿奶粉出了事以后,人家国际上不直接问三鹿奶粉,问前一阵子国家不是刚刚治理完阜阳假奶粉事件吗,为什么还出现比它范围更广、危害还大的恶性事件?现在流行两句话,美国人教会了全世界什么叫金融,因为大家都买股票亏了,不敢轻易玩了,最近浙商20亿迪拜打水漂了,美国人向全世界普及了金融知识;中国向全世界普及了化学知识,你看,我都不知道什么叫三聚氰胺、苏丹红,那都是通过红鸭蛋、奶粉才知道的。
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这类东西因为道德缺失普遍出现。
要这样干下去是不行的,国际上讲我们进入了高贸易摩擦的时代。
前一段,我们国家什么问题严重了,就集中搞专项治理,像油老鼠,就是到输油管那里偷点油,这个好理解,但是电老鼠,高压线上万伏,一碰电死人的,那玩意怎么偷,我们北大和清华组成调查组到现场去看,原来那些电老鼠专门看有没有人巡逻,一看没人就电话通知,把高压线驾的螺丝卸了,这样一倒下来,就跳闸了,偷的人就知道没电了,赶紧把铜电缆卸了用拖拉机偷走,这就造成局部断电,这局部断电引来了国际纠纷,合资企业就有意见了,你政府工作不到位,今年的税收就没有了。
维护良好的市场次序的根本前提是加强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作用是使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
文化软实力的缺失第二个严重后果是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这个问题我觉得对贵市有针对性,不管我们贵市经济在全国搞得有多好,为什么国家提出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请问贵市目前在国际上有几个知名的商业品牌?实际上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我们的经济质量什么样的呢?没有品牌。
同样的衬衫,我们出国只能30美金,到了外国1000美金,咱们最好的西服,到国外去卖最多600美金,阿玛尼的一套西服10000美金,所以我们温总理讲了我们是十亿件衬衫换人家一架飞机,同样的葡萄酒,张裕也是巴拿马博览会金奖的,我们只能卖几十美金,法国的葡萄酒一卖几百美金。
中国的经济就是这样,拼消耗,拼数量,质量不行。
发展的很快,但是效益一般。
这个问题根在哪,在于没有品牌,我们的企业在国际上没有像样的品牌。
品牌靠什么,靠文化。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最近10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研究中国招商引资有这么一个结论:财富和资金正在向文化厚重的地方流动和积聚。
新加坡和中国关系很好,有一个50亿美金的投资建一个工业园区,咱们中国很支持海南,让新加坡到那去考察,新加坡人去了,但是很快就回来了,而且得出结论不投资。
新加坡人说,我们到这儿来不看地给我多少钱,根本的合作是人,需要和安监的、工商的、税务的、交通的人合作,还要招收上万的员工,人首先要考虑的是文化素质,我们搞了很多调查问卷,这个地方的人文化素质不行。
后来新加坡人就投在了苏州。
这就说明,文化的积累对经济发展是很重要的。
人是有文凭的,城市也是有文凭的。
没有文凭的城市,没有人看得起,没有人跟你合作,这个问题跟招商引资有直接的关系。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说财富和资金正在向文化厚重的地方流动和积聚,其实根本没有必要美国人告诉我们,《汉书》里就说:历来经济繁荣之地,必然乃为文化兴盛之邦。
只不过文字不一样。
由于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文化建设,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我们当时有一个杂志《知识就是力量》,国家权威部门的科普杂志,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是英国培根的话,跟蔡伦造纸同时代的东汉人,有一个人叫王充,他的一部伟大的著作叫《论衡》,里面有一句话“人有知学,则有力也”,意思是人有了知识和学问,就有了力量。
王充比培根早了整整一千五百多年,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追着外国人跑呢?这就是我们长期以来没有重视我们的文化。
我们什么时候才提出加强文化建设,才是前不久。
全世界全球六十年中,各国的经济赶超有三次成功的经验。
第一个是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美国对英国的赶超,完全得益于文化产业的调整。
就拿美国电影来看,一部大片《泰坦尼克号》当时就占了中国电影票房一半以上,当时北京60元一张票,那时北京一个处长一个月工资也就1500元,美国本土一本电影只要美金7元,我们的工资那么低,我们看电影比美国还贵,一个电影,美国在全世界门票18亿美金。
《花木兰》一个中国故事卡通片,全世界一卖7.8亿美金。
罗琳就凭《哈利波特》一本书现在身价60亿,这就叫文化的力量。
咱们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王晨说了一句话,悬殊的文化贸易利差,物质贸易咱们多挣美国人1000亿美金,我们5000年的历史,美国人才200多年历史,我们文化贸易利差倒过来1000亿。
还有第二个成功的例子,日本对美国的赶超,这个对我们教育更大。
美国不是电影王国嘛,日本的影业公司在好莱坞跟美国人竞争,居然在美国前十位电影公司里占到了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