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练习《文言文阅读》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练习《文言文阅读》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练习《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孔子犹江海赵简子①问子贡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③也。

”简子不说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

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选自《论语》) 【注】①赵简子:赵国开国君主,名鞅。

②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③识:了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简子不说.曰说:(2)赐譬.渴者之饮江海譬: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

(2)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3.下列对文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赞扬赵简子求贤若渴、不耻下问的作风。

B.称赞子贡谦虚好学、尊重老师的品德。

C.说明孔子的贤明犹如江海,深不可测。

D.阐述求学问必须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4.赵简子对子贡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他听了子贡的话后,为什么会发出感叹?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记游松风亭苏轼余尝寓居惠州①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

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②,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③,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惠州:今属广东,苏轼曾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②木末:树林远处。

③死法:死于军法。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思欲就.亭止息就:(2)由是..如挂钩之鱼由是: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虽”与“虽兵阵相接”中的“虽”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B.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马说》)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曹刿论战》)3.翻译下面句子。

意谓是如何得到?4.作者在游览松风亭的过程中,领悟到了什么人生道理?三、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陶侃留客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①,与母湛氏同居。

同郡范逵②素知名,举孝廉③,投侃宿。

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④,而逵马仆甚多。

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⑤,卖得数斛米,斫⑥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⑦诸荐⑧以为马草。

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过曰:“路已远,君宜还。

”侃犹不返。

这曰:“卿可去矣。

至洛阳,当相为美谈。

”侃乃返。

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节选自《世说新语·贤媛》) 【注】①酷贫:非常贫困。

②范逵( kuí):人名。

③举孝廉:被举荐为孝廉。

④室如悬磬(qìng ):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

形容穷得什么都没有。

悬:挂。

磬:乐器。

⑤下为二髲(bì).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

髲:假发。

⑥斫(zhuó):用刀斧砍。

⑦剉(cuò):铡切,砍。

⑧荐(jiàn):草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侃母语.侃曰语:(2)悉.割半为薪悉:(3)明旦去.去:(4)且百里许.许:2.下列句中的“其”与“逵既叹其才辩”的“其”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B.不能指其.一端(《口技》)C.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翻译下面的句子。

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

4.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的语言描写中可看出,陶母是一位疼爱、理解、支持孩子的人。

B.“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的意思是:同郡人范逵平时很了解陶侃的名望,也了解陶侃被举荐为孝廉。

C.文章记叙了范逵到陶侃家做客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陶侃待人真诚、重义轻利。

D.这篇短文告诉我们:待人一定要真心实意,这样才能获得好评。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唐雎说信陵君信陵君①杀晋鄙②,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

今赵王自郊迎,卒然③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

”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①信陵君:即魏无忌,战国时期著名的魏国公子②晋鄙:战国时期魏国的将军。

③卒然:突然。

“卒”,通“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破秦人,存.赵国存:(2)人之憎.我也憎:(3)吾有德.于人也德:(4)无忌谨受教.教: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愿君之忘之.也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B.不可得而.知也夺而.杀尉(《陈涉世家》)C.何谓也.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D.事有不可知者.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3.翻译下面句子。

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4.本文通过唐雎向信陵君的进言,说明了的道理。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何陋轩记(节选)[明]王守仁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

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滴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

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

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

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嗟夫!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然此无损于其质也。

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

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 【注释】①蔡:周代古国。

②上国:国都。

③詈:骂。

④郁:阻滞。

⑤莳:栽种。

⑥信:通“伸”,伸张。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就其地为轩以居予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人以为陋.何陋.之有(《陋室铭》)B.于是人之及.吾轩者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C.因名.之曰“何陋”名.之者谁(《醉翁亭记》)D.诚.有君子而居焉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3.翻译下面句子。

(3分)君子居之,何陋之有?4.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陋室不陋”的。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先.天下之忧而忧先:(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2.下列句中的“以”与“不以物喜”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醒能述以.文者B.扶苏以.数谏故C.以.光先帝遗德D.皆以.美于徐公3.翻译下列句子。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中写了哪几种“乐”。

5.甲文表现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乙文则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甲文中的“忧”和乙文中的“乐”在本质上有何联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七、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①,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节选自《西京杂记》) 【注】①文不识:人名,生平不详。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录毕,走.送之走:(2)益慕圣贤之道.道:(3)邻居有烛而不逮.逮:(4)主人怪.而问衡怪:2.下面与“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计日以.还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C.固以.怪之矣D.以.塞忠谏之路也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4.藏书之家为什么愿意把书借给宋濂、匡衡?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回答。

八、阅读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虞书》云:“宥过无大。

”孔子云:“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凡人孰能无过?若过而能改,即自新迁善之机,故人以改过为贵。

其实,能改过者,无论所犯事之大小,皆不当罪之也。

(节选自《康熙教子庭训格言》)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3)即自新迁.善之机迁:(4)皆不当罪.之也罪: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其实,能改过者,无论所犯事之大小,皆不当罪之也。

3.从内容上看,甲文主要论述了和两个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乙文则只侧重论述了“”(用原文作答)。

4.对于人的过失,乙文最后提出“能改过者,无论所犯事之大不,皆不当罪之也”的主张,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九、阅读下列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甲】出师表(节选)诸葛亮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