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公共文化发展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吴刚
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15期
摘要: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保证文化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工公文化软实力,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坚持与时俱进。
本文根据新形势下公共文化发展工作的现状,分析了新形势下公共文化发展工作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公共文化主旋律科学发展观
2011年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在当前形势下,由于少数人员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出现了迷茫,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要加强公共文化建设。
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新形势下公共文化发展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公共文化的涵义
公共文化是指公共场所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以及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公共场所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行业文化。
其涵盖范围之广,是一个公共场所总体水平、综合实力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产生于一个公共场所全体职工的整体精神素质,不仅带有这个公共场所的烙印,并且通过职工的整体精神素质对公共场所各个方面的工作起着正或反的影响。
同时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和谐的改革,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都不断赋予公共文化新的内容,给公共文化烙上时代的印迹。
公共文化必须反映时代精神,必须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公共文化要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人道主义为指导,发扬毫不利己,先人后己的精神,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精神。
2.新形势下公共文化发展工作的现状
2.1价值观陈旧落后
是否有利于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是检验公共文化建设成效的首要标准。
但是员工价值观念的转变却是一个相当复杂和长期的过程,在传统价值评判标准的影响还根深蒂固、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尚未为人们共识的情况下,当改革损害到某些既得利益者的好处时,他们就会从改革的“支持者”和“拥护者”变成顽固抵制变革、煽动不满情绪的破坏因素,其后果既加重了公
共改革的成和阵痛,也阻碍了公共文化建设的进程和运作,对企业的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效应。
2.2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我国公共文化建设还存在生搬硬套,流于形式的问题。
公共文化要坚持“一切着眼于建设”的方针,持之以恒,务求实效。
但是一些企业为了赶时髦、宣传自己和应付有关方面的检查评比,却屡屡重复以往熟悉的“五分钟热度”的做法,既没有将公共文化建设纳入企业长远发展的总体规划,也没有认真建立相应的操作机构作为组织保障,而是仅仅将公共文化建设看作“编外任务”,宣传起来轰轰烈烈,而实际上却只是实用主义的花架子和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为“文化”而“文化”,自然少有成效。
这种形式化倾向,是导致企业家、管理层和广大员工对公共文化建设认同感很低的重要原因,因而无法通过文化的力量来整合企业资源和促进企业高效有序运行。
3.新形势下公共文化发展工作的发展趋势
3.1坚持主旋律
(1)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公共文化建设。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统领公共文化建设,毫不动摇地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二是在服务手段上,坚持增加文化服务手段和文化设施建设的科技含量,使之成为先进思想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
(2)坚持实现个人聪明才智和集体创造力的和谐统一。
文化建设要实施人本化管理,营造有利于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才能的文化环境,倡导平等原则、团队精神、民主管理,培植员工之间的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不断有效地整合各类知识资源,形成高效率的环境与和谐共进的局面。
3.2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科学发展观战略必须要完善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1)经济投资与公共场所条件的改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场所必须不断地改善硬环境和软环境,方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2)经济投资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只有进行经济投资,才能开展新的科学技术,寻求边缘专业,才能加强专科特色建设,才能开展工作人员的培训、学术交流和研修,才能引进人才,引进国内、外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从而整体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3)经济投资与公共场所的发展规模。
只有进行经济投资,才能扩大公共场所规模,加强人才培养和储备,改善公共场所基础设施,加强公共场所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3.3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公共文化建设中体现人文关怀的具体实践。
它要求公共场所更新服务观念,调整服务方向,增加服务内容,简化服务程序,优化服务环境,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其中服务理念现代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既要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从局部到全身、从个体到群体、从心理和行为科学的广阔领域,它将不断的改善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4坚持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人类科技进步的标志,是科学发展的象征,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一项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都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因此人类社会应以科学的态度积极探索未知的世界,张开双臂拥抱科技文明的到来。
同时要把科学伦理建设纳入整个社会道德体系建设之中。
实践证明,伦理道德的合理性与一切科学的合理性一样,均属于历史的范畴。
其体现的只是一定历史时期一定范围的道德准则,而不是亘古不变的绝对戒律。
道德只有从实际出发,维护了人类整体的、根本的利益时才能发挥其现实的合理性。
因此,我们应该跳出传统伦理思维的羁拌,从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考虑个人的利益,而且考虑如何公平的分配和使用有限的科学技术资源,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文化建设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成为现代公共场所管理的先进意识和管理理念,使公共文化建设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1] 张少春.公共财政与文化体制改革湖南[J].求是,2007年第11期.
[2] 郭磊.文化体制改革:随风潜入夜[J].公共文化,2006年第5期.
[3] 董青.浅谈市场经济下的公共文化建设[J].中国公共场所管理,2006,21(9):60.
[4] 张祥辛.公共文化的功能初探[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7,12(1):22-23.
[5] 孙小教.关于深化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思想初探[J].天中学刊,2012年第3期.
[6] 莫之许.文化体制改革的逻辑[J].董事会,2011年第1期.
[7] 韩东升.2011:文化体制改革全面破冰[J].领导之友,2011年第12期.
作者简介:
吴刚(1963-),男,籍贯:浙江省杭州市,职称:馆员,学历:专科,任职于杭州市萧山区文化馆,现为萧山区文化馆工会主席,长期从事大型活动策划、舞美、音响、灯光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