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重庆中梁山石漠化植被恢复区 植被群落演替研究
重庆中梁山石漠化植被恢复区 植被群落演替研究
缺水和偏碱性的岩溶环境导致该地区植物种多具有耐旱 ㊁石生和喜钙的特性 . 该地区植被群落类型较丰富 , 面积为 73 5 0 ������ 9 3h m2 . 中梁山纵跨重庆北碚 ㊁沙坪坝 ㊁九龙坡三大 区 ,是 城 市 生 态 平 衡 ㊁气 候 协 调 与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重 要 维 护
者 ,受人口压力和城市建设影响 ,出现植被退化 ㊁土壤侵蚀 ㊁岩石出露等 ,石漠化程度不断加重 ,部分地区 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石漠化状况有所好转 .
[ 5-6] ,D 基于单峰模型的除趋典 范 对 应 分 析 排 序 法 ( 进 D e t r e n d e dC a n o n i c a lC o r r e s o n d e n c eA n a l s i s C C A) p y
4 ������ 5 软件上完成 .
行群落演替与环 境 之 间 的 关 系 分 析 . 以上分析分别在 W i n T w i n s 2 ������ 3软件和 C ANO C OF O RW I N D OWS 分析数据以样方 物种重要值数据矩阵为主 , 5 2 个样方内共记录物种1 5 3 种 ,剔除物种频度小于5% ㊁
西南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重庆 4 0 0 7 1 5 摘要 : 以重庆岩溶石漠化植被恢复区之一的中梁山为 研 究 区 ,采 用 空 间 代 替 时 间 的 植 被 演 替 研 究 法 ,结 合 双 向 指示种分析法 ( 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 ( TW I N S P AN) D C C A) 2 种 数 量 分 析 技 术 ,从 定 量 的 角 度 对 研 究 区 恢 复 植 结 果表明 :中梁山植被恢复演替共分为 9 个阶段 ,基本遵循旱生进展演替一般规律 ,即从草本群落 ң 灌木群落 ң 乔 木群落 ;受土壤 ㊁岩性的特殊生境影响 ,中梁山形成了三大土 壤 顶 级 ,即 以 乔 木 为 主 的 马 尾 松 群 落 ㊁柏 木 群 落 ,以 及以耐旱 ㊁耐瘠薄灌木树种构成的灌木群落 . 由于人工修复植被与自然恢复植被差异明显 ,分别形成 了 自 然 恢 复 演 替和人为辅助演替两大演替系列 ;自然恢复群落与人工林相比 ,物种丰富度更高 ,功能群组成更复杂 ,并 表 现 出 乔 木群落大于灌丛 ㊁灌草丛群落大于杂草群落 ,而人工辅助演替尽 管 加 快 了 植 被 演 替 进 程 ,但 生 态 功 能 最 差 ; D C C A 排 序结果与 TW I N S P AN 分类是植被与环境长期适 应的结果 . 关 ㊀ 键 ㊀ 词 : 中梁山 ;石漠化植被 ;恢复演替 ; TW I N S P AN; D C C A 被的演替阶段 ㊁演替系列 ㊁群落特征以及演替过程中的物 种 组 成 变 化 ㊁演 替 与 环 境 之 间 的 关 系 等 进 行 了 分 析 研 究 .
( ) 中图分类号 :Q 9 4 8 ������ 1 5㊀㊀㊀㊀ 文献标志码 :A㊀㊀㊀㊀ 文章编号 :1 6 7 3 9 8 6 8 2 0 1 5 1 2 0 0 4 7 0 6
变化 . 同一地段的植被群落随演替的发展 ,其对碳的吸收和转化能力也不同 ,例如发生逆行演替时 ,植被的 固碳能力将减弱甚至成为碳源 ,因此了解一个地区的植被演替规律既可指导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 ,也 有助于对该地区植被的碳源 ㊁碳汇进行评价 .
3
柏木 - 毛桐 + 火棘 - 斑茅 + 五节芒常绿针叶林群落 马尾松 - 楤木 + 白栎 - 蕨类草常绿针叶林群落 草常绿针叶林群落 马尾松 + 杉木 - 毛桐 + 山 莓 + 铁 仔 + 山 茶 - 斑 茅 + 淡 竹 叶 + 蕨 类 荚蒾 + 火棘 + 黄荆 + 竹叶 花 椒 + 山 麻 杆 + 铁 仔 - 白 茅 + 苔 草 + 斑 茅 + 知风草常绿灌丛 ㊁灌草丛群落 构树 ( 幼) 幼) 幼) 幼) 幼) + 朴树 ( +乌桕( +女贞( +香椿( -黄花蒿 + 野菊 + 竹叶荩草 + 苔草 + 白茅 + 地果落叶阔叶乔幼灌丛 ㊁灌草 丛 群落 斑茅 + 野菊 + 空心莲子草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群落 柑橘人工灌木林群落 慈竹亚热带竹林群落
] 3 性紫色土 [ 其气候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均温 1 由于缺土 ㊁ . 8 ħ ,年均降水量 10 0 0~13 0 0 mm.
重庆中梁山 ( 位于主城区北面 ,是川东 1 0 6 ʎ 2 3 ᶄ 0 3 ������ 6 4 ᵡ -1 0 6 ʎ 2 8 ᶄ 1 9 ������ 4 3 ᵡ E, 2 9 ʎ 3 9 ᶄ 1 3 ������ 3 8 ᵡ -2 9 ʎ 4 9 ᶄ 0 1 ������ 9 0 ᵡ N)
重要值小于 0 根据群落 ������ 0 5 的偶见种 ,最终参与分析的指示种有 5 6 种 ,因而建立 5 2ˑ5 6 维原始数据矩阵 . 关系研究 ,则选择海拔 ㊁坡度 ㊁坡向 ㊁坡位 ㊁土壤 ㊁岩性 ㊁人为干扰程度 ㊁恢复年限 8 个因子建立 5 2∗8 样 方 环境因子矩阵 .
] 7-8 ( , 调查的特征数据 ,分层计算每个样方内不同 物 种 的 重 要 值 [ 对于群落与环境的 I m o r t a n tV a l u e I V) . p
①
收稿日期 :2 0 1 4 0 8 1 4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 4 1 2 0 1 4 3 6 . 通信作者 :罗红霞 ,副教授 .
,女 ,成都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 作者简介 : 邹扬庆 ( 1 9 8 9 )
2
: / / 西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㊀㊀㊀㊀㊀h t t x b b b ������ s w u ������ c n ㊀㊀㊀㊀㊀ 第 3 7卷 p j
V o l ������ 3 7㊀N o ������ 1 2
第3 自然科学版 ) 7 卷第 1 2 期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 西 南 大 学 学 报 (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 0 1 5年1 2月 ) J o u r n a l o fS o u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N a t u r a l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y(
1 ㊀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1 ������ 1㊀ 研究区概况 平行岭谷华蓥山的支脉 ,具有 一山三 岭 二 槽 的 地 貌 形 态 以 及 砂 岩 ㊁页 岩 ㊁石 灰 岩 相 间 分 布 的 地 质 背 景 , 海拔3 土层厚薄不均 ,含不同程度碳酸钙 ,发育黄壤 ㊁棕色石灰土和石灰 6 0~7 0 0m,属于中低山丘陵地区 .
2 ㊀ 结果与分析
2 ������ 1㊀ 演替阶段的划分
) ,分别代 表 自 然 恢 复 或 者 人 工 引 导 的 不 同 演 替 阶 段 的 境特征的指示种 ,将这 9 组归为 9 个群落类型 ( 表1
] 1 0 植被群落类型 . 其命名以乔灌草各层优势种和群落生境指示种为参考 [ .
] 9 ,结合群落生 中国植被 » 分类系统 [ TW I N S P AN 聚类将 5 2 个样方分成 9 组 ,参照吴征镒教授主编的 «
1] 对重庆中梁山岩溶石漠化植被恢复区的研究 ,马璐璐等 [ 在中梁山进行了关于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
植被群落演替是植物群落动态最重要的特征 ,在演替的进程中 ,组成群落的生物种和数量会不断发生
2] 适应性物种研究 ;范文武等 [ 则以中梁山海 石 公 园 为 例 研 究 其 石 灰 岩 山 地 的 植 物 多 样 性 . 但 是 ,对 中 梁 山
D e c ������㊀2 0 1 5
: / D O I 1 0 ������ 1 3 7 1 8 ������ c n k i ������ x d z k ������ 2 0 1 5 ������ 1 2 ������ 0 0 7 j
重庆中梁山石漠化植被恢复区 植被群落演替研究
①
邹扬庆 , ㊀ 张 ㊀ 锐 , ㊀ 罗红霞 , ㊀ 杨 ㊀ 婷 , ㊀ 郑慧茹
第1 2 期 ㊀㊀㊀㊀㊀㊀㊀ 邹扬庆 ,等 :重庆中梁山石漠化植被恢复区植被群落演替研究
表 1㊀ 植被群落类型分类结果 组 Ⅰ Ⅱ Ⅲ Ⅳ Ⅴ 样方编号 3 2 1 9, 3 3 7, 1 7 1, 2, 6, 8, 1 0, 1 2, 1 8, 2 7, 2 9, 3 1, 4 2, 4 9 4, 1 3, 1 4, 3 4, 3 5, 3 6, 3 7, 3 8, 3 9, 5 1 5, 2 1, 2 2, 2 3, 2 4, 2 5, 2 6, 2 8, 4 0, 4 7, 4 8, 5 0 9, 3 0, 4 1, 4 3, 4 4, 4 5, 4 6 1 1, 2 0 3, 1 5, 1 6, 5 2 天竺桂人工灌木林群落 群㊀落㊀类㊀型
地区的植被群落类型 ㊁演替阶段 ㊁演替特征以 及 人 工 干 扰 对 该 地 区 植 被 演 替 的 影 响 等 研 究 则 鲜 有 涉 及 . 为 了摸清中梁山石漠化植被恢复 区 植 被 群 落 演 替 的 特 征 与 规 律 ,加 深 对 岩 溶 石 漠 化 地 区 植 被 生 态 系 统 的 类 型 ㊁分布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本文对中梁山地区植被进行了野外调查 ,采 用 空 间 代 替 时 间 的 植被演替研究方法和数量生态学多元分析技术 ,探究中梁山地区的植被演 替 阶 段 ㊁演 替 系 列 ,以 及 各 演 替 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结构变化 ,以了解该地区的植被恢复过程和演替规律 ,为该地区的生态修复与重建 提供理论指导 .
达到了极强度石漠化 . 2 0 0 1 年重庆地区退耕还林工程 ㊁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开展 ,中梁 山 地 区 的 植 被 得 1 ������ 2㊀ 研究方法
为调查样地 . 植物群落的成层现象是极其重要的特征 ,因此群落组成特征的调查采用分层调查法 ,乔木层 ㊁ 灌木层 ㊁草本层 ㊁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被列入层间植物单做记载 . 将乔木群落的样方面积设置为1 0 mˑ1 0 m,对 样 方 内 乔 木 进 行 逐 株 调 查 ,记 录 乔 木 种 名 ㊁高 度 ㊁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