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研究方案

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研究方案

“数学学困生自信心的培养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王方叶王勇罗应湖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时代的呼唤。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要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全面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

而较强的自信心又是一个人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挑战困难,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迫在眉睫。

2.现实的需求。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在心理发展中既有较大的可塑性,又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而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冲击,网络带来的各种文化的碰撞等等,都使他们面临的成长环境越来越复杂,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困扰也越来越突出。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大部分学生在困难面前缺乏激情,缺乏勇气,缺乏应有的自信。

不容乐观的现实,向我们教育者敲响了警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要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和其他各方面素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提高其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其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并助其充分认识和发展心理潜能。

因此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把培养全体学生较强的自信心,成功开发学生潜能作为重点,迎合了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需求。

3.已有的研究基础。

许多事实说明,人不仅在体能上可以挖掘或激发出无尽的潜能,在智力也不乏急中生智的事例、许多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目前对大脑的开发利用程度充其量才达到10%,对我们而言,重要的不是在情急之下才求助于潜能,而是主动地去调动、开发各种潜能,使人生达到新的境界。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学生实际,我们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力图探索结合我镇文化背景和本校特点的有效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信心。

二、课题的界定和研究的依据与假设
(一)课题的界定
1.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2.心理素质:不同学科对心理素质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心理素质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努力因素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言语能力和操作技能,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与能力的核心。

良好的思维能力不仅包括概括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包括敏捷性、
灵活性、批判性和深刻性等思维品质。

非智力因素也称人格因素,是指智力活动以外又能智力活动产生效益的一切心理因素。

良好的人格因素主要包括健康的情感、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习惯等。

3.自信心: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对自己有信心;自信心,在这里就是一种积极自我信念。

人最需要给自己的就是信念的支撑。

当我们内心相信,信念便会传送一个指令给神经系统,我们便不由自主地进入信以为真的状态,信念能帮助我们挖掘出深藏在内心的无穷力量。

(二)研究依据和假设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开发自身潜能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

学生能否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获得成功,这与自己有没有积极的自我信念密切相关。

这种自我信念在心理学里可以表述为“自我效能”。

这种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自我效能是个体、自身潜能的最有影响力的主宰,它在人们作出选择决定时,发挥了核心作用,激发个体为达到目标所付出的持久的努力,勇于面对各种挑战,不怕困难和失败、力图实现成就目标。

据此,我们将学习卡特尔的研究方法和思想,编制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操作简便、科学合理的学生自信心调查表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心理素质发展的状况,激发其自我完善的愿望,同时精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提供各种促使学生成长的条件,学生就会调动起自己的身心潜能,致力于培养自己较强的自信心,使其人格得以健全发展。

三、研究目标
(一)总结提炼,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途径和方法,构建本校学生自信心培养的操作模式。

(二)着眼全体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在实践中使学生自信起来,自主起来,自能起来,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成为适应社会的强者,在实践拟采用的理论和方法。

1.巴甫洛夫的行为主义。

主要运用于某些不良行为的矫正。

如引导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训练他们微笑着面对别人。

引导学生充满自信,积极乐观,斗志昂扬地迎接各种挑战。

2.罗杰斯的人本主义。

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建立积极的信念,相信每个孩子内心都蕴含积极向上的趋势,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可以开发的天赋和才能。

帮助学生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可以训练、增长的个体,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学习活动上,不断培养自己,完善自己。

3.认知主义。

贝克提出的ABC理论,引导学生换个角度(以合理的认知或认知方式)来思考问题,能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困难、不愉快。

4.积极自我暗示。

接受暗示者的行为达到暗示者预期目的的暗示。

通过某种刺激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自身潜能,积极努力,从而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四、研究内容
(一)我校学生自信心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我校学生自信心发展变化的一般状况和阶段特征。

2.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文化、价值的多元化对学生自信心发展的影响。

3.学生积极的自信心形成、发展的条件。

(二)构建我校本土化的心育操作模式
1.制定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自信心培养目标,并形成
系列。

2.结合校情,以培养学生自信心为核心,运用价值澄清,范例教学,体验教育,对话式教育等先进方法,探索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样式,提供心理教育的优秀案例。

2.在心育实践中总结提炼科学有效的心育理念、目标、内容、途径、方法,构建本土化的心育操作模式。

五、研究方法
1.教育调查与个案研究法:围绕所研究的问题,精心设计问卷,通过问卷,访谈以及个案研究了解学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2.行动研究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研究制定自信心培养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供生动、鲜活的心理教育案例,并提炼出科学有效的心育内容、途径、方法。

3.经验总结法:通过采用各子课题自主研究和总课题研讨活动有机结合的研究策略,有意识地搜集材料;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揭示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规律,总结提升我校自信心培养的先进理念与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构建我校校本化心育的有效模式。

六、研究步骤
(一)学习理论文献,调查研究阶段(2013 .9—2013.10):围绕课题学习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明确研究的问题,理清研究思路,调查了解学生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据此判对学生进心理教育的研究方法。

(二)实施方案阶段(2013 .10—2014.5):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心育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修改和完善,探索科学高效的心育内容、途径和方法,汇集心育优秀案例,撰写结题报告或论文。

(三)全面总结阶段(2014.5-2014.7):汇集论文和案例,构建本校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撰写结题报告。

七、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优秀个案集。

3.论文集。

4.“学生自信心培养”的心育校本教材。

5.课题组成员分工。

主研:王方叶协研:王勇罗应湖
2013年9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