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汇总(冀少版)(1)(2)根从土壤中吸水的过程根毛的细胞壁很薄,细胞质很少,液泡很大。
这样的结构很适于吸收水分。
根毛在土壤中与土粒紧密的贴在一起。
土粒之间的水分含有无机盐,这样的液体叫做土壤溶液。
在一般情况下,根毛细胞液的浓度总是·大于土壤溶液浓度。
于是,土壤溶液里的水份就通过根毛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渗入到液泡里。
根毛细胞液中的水分可以通过根表皮以内各层细胞之间的间隙进入导管,也可以逐步渗入到根表皮以内的每层细胞,最后进入导管,再由导管疏松到茎和其他器官(1)实际应用如果一次施肥过多,肥料中的无机盐溶解后,就会使土壤溶液浓度大大增加,就会使土壤溶液浓度大大增加,甚至会大于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这样根不但不能吸水还会失水,使植物萎蔫甚至死亡,造成“烧苗”。
发生这些情况时要及时灌溉(浇水必须浇透),稀释无机盐,降低土壤溶液浓度。
第三节无机盐与植物的生活(1(2(3合理施肥就是要根据作物的种类和不同的发育时期来施用肥料。
1)对叶菜类作物多施氮肥,对果菜类作物多施磷肥,对根菜类作物多施钾肥2)同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对各类无机盐需求量不同,苗期应多施氮肥,中、后期应多施磷肥和钾肥3)根据土壤的不同性质施肥,如碱性土壤应多施酸性肥料,沙土地保肥能力差的,多施农家肥。
第三章芽的发育与整枝打杈(1)芽轴——发育成茎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叶原基——发育成幼叶幼叶——发育成叶芽原基——发育成侧芽(2)实际应用根据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林业和园林艺术等实践生产中,对各种树木、果树、蔬菜、花卉等植物进行整枝、打杈、造型,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或抑制顶端优势,调整植物的生长发育,提高果树、农作物的品质及园林花卉的观赏价值。
第四章叶的光合作用与光能利用第一节光合作用的产物(1)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主要产生淀粉,并可进一步合成其他有机物(2)光合作用的实质:将简单的有机物合成复杂的无机物,释放氧气,把光能转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3)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淀粉(储存能量)+氧气 (4)光合作用的意义:光合作用制造的这些有机物不仅供植物体本身需要,也是动物(包括人类)的食物来源。
(地球上的一切食物来源都来自于光能)1) 动、植物和人的呼吸及燃料燃烧所消耗的氧气都是光合作用产生的2) 通过光合作用,可以把太阳光的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这些能量是动、植物和人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来源。
3) 煤炭、石油等燃料中的能量是古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贮藏起来的。
(5)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 延长光照有效时间,即延长光合作用有效时间,是植物体内积累更多的有机物,农作物产量也可以得到提高。
采用地膜覆盖、大棚的方法来延长光合作用有效时间。
2) 增加光合作用有效面积也可以使作物增产。
农业生产中常用合理密植、立体种植等措施增大光合作用的总面积,从而提高对光能的利用率。
3) 植树造林、爱护植被是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
第二节 光合作用的原料(1) 光合作用的原料在缺少二氧化碳的情况下,植物不能制造出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光合作用所放出的氧气来自参与光合作用的水,这说明水也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
(2) 实际应用1) 在水肥具备的条件下,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使光合作用显著增强,作物产量明显提高。
2)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第三节 光合作用的场所(1)叶片的结构一个叶包括:叶柄、叶片、托叶一个叶片包括表皮、叶肉、叶脉三个部分1) 表皮表皮有一层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的细胞构成。
表皮细胞的外壁有一层透明的、不易透水的角质层。
表皮主要起保护作用。
光能叶绿表皮上有成对的半月形细胞,叫做保卫细胞(一般来说,下表皮的保卫细胞(气孔)较多)。
一对保卫细胞之间的孔隙叫做气孔,气孔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气孔的开闭,有保卫细胞控制着。
气孔的功能:气孔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气孔的调节机理:气孔既能张开,又能闭合,这是由保卫细胞的形状来调节的,保卫细胞的细胞壁薄厚不均匀,靠近气孔腔的外壁后,不宜伸展;远离气孔腔的内壁薄,较易伸展。
细胞吸水膨胀时,内壁伸展拉长,牵动外壁向内凹陷,使气孔张开,当细胞吸水收缩时,内外壁都拉直,使气孔闭合2)叶肉叶肉有大量叶肉细胞组成。
叶肉细胞内含有许多个叶绿体。
叶绿体中含有的绿色色素叫做叶绿素,叶片呈现绿色,就是因为含有这种色素,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
叶绿体是制造有机物的条件。
叶肉大体分为上下两层: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细胞呈圆柱形,排列的比较整齐,有些像栅栏,细胞里面含有的叶绿体比较多。
(排列整齐而不紧密这样有利于光线透过栅栏组织,是海绵组织也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海绵组织——接近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的比较疏松,有的像海绵,细胞里面含有的叶绿体较少。
(下表皮气孔较多,海绵组织排列疏松,可以使空气到达栅栏组织,是栅栏组织进行光合作用)叶上面的的绿色比下面深的原因就是因为接近上表皮的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紧密,含有的叶绿体较多,叶绿素也多;而接近下表皮的海绵组织细胞排列输送,含叶绿体较少,叶绿素也少。
所以也上面的颜色比下面的神秋天落叶反面照上的多的原因就是因为接近上表皮的栅栏组织数量较多,叶绿体也较多,所以产生的有机物也较多;而接近下表皮的海面组织的情况则与其相反,所以上面比下面重,秋天的落叶反面朝上的也就较多。
3)叶脉叶脉分布在叶肉里,它是叶片的骨架,具有支持作用。
叶脉中有两种管道—导管和筛管。
导管输送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筛管输送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
(2)光合作用的物质和能量转换: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完成了两个方面的转化:一是物质转化,即把简单的无机物合成复杂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二是能量转换,即把光能转变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第五章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其利用(1)呼吸作用的概念:植物体吸进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2)呼吸作用的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呼吸作用的场所:所用生活的细胞的线粒体。
(4)呼吸作用的公式:线粒体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5)呼吸作用的能量去向及其意义植物在呼吸作用的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只有一部分用于植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其余的能量则转变成热散失。
任何活细胞都在不停的呼吸,呼吸作用一旦停止,植物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因为缺少能量而终止。
(6)呼吸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呼吸作用的强与弱主要受温度、水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等条件的影响。
(7)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a耕松土给农作物深耕松土可增加土壤中含氧气的含量,根部供氧充足,呼吸作用旺盛,有利于根的生长核对无机盐等养料的吸收。
b加昼夜温差在温室栽培瓜果蔬菜时,适当降低夜间温度可减少植物的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达到提高农作物中营养物质的含量以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
c延长果实、蔬菜的贮藏时间贮藏农作物产品时,应尽量降低呼吸作用,减少对有机物的消耗。
因此,采用降低环境温度,减少氧气含量的方法可延长果实、蔬菜的贮存时间。
第六章植物等蒸腾作用与植树造林(1)蒸腾作用的概念: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散失到体外的过程,叫蒸腾作用(2)蒸腾作用的部位:主要在叶片中进行,并且主要通过叶片上的气孔进行。
其次,在叶柄和幼嫩茎处也能进行(很微弱)(3)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根毛吸收水分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一小部分水用于参加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气孔(绝大部分水)大气(4)气孔得开闭与植物的蒸腾作用蒸腾作用主要通过叶片上的气孔进行,当气孔开放式时,蒸腾作用旺盛;气孔关闭后,蒸腾作用减弱或停止。
气孔的开闭由保卫细胞调节。
在白天,由于叶片要进行紧张的物质生产,需要大量的水、无机盐等。
此时气孔开放,蒸腾作用旺盛,带动水和无机盐向上运输。
(5)蒸腾作用的意义:a体的蒸腾作用以气体的形式从植物体带走水分,同时也带走大量热量,避免叶表面因温度过高而被灼伤。
b植物体内所吸收的99%的水分都在蒸腾作用中被蒸发了,所以,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雨量。
C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根对水份和无机盐的吸收及体内对水份和无机盐的运输。
d降低周围的温度(6)蒸腾作用的条件:a光照强度:在一定限度内,光照越强,蒸腾作用越强。
b温度:在一定限度内,蒸腾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强。
c空气湿度:空气湿度越大,蒸腾作用越弱,反之则越强。
(7)蒸腾作用对植物的影响a当蒸腾作用散失的水量大于根的吸水量,植物体就会出现萎蔫现象,这是要即使浇水。
b在花卉或农业生产时,移栽幼苗要在阴天或傍晚进行,移栽后有时要去掉一些枝叶,并要设法遮荫,都是为了降低植物蒸腾作用,以利于幼苗成活。
第4单元动物的生活与饲养动物的食性与合理饲喂(1)动物的食性的种类动物吃料的食性,叫做食性1)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料2)肉食性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料的食性3)杂食性动物:既以植物为食料,由以其他动物为食料的食性4)腐食性动物:动物以腐败的动植物遗体、遗物为食料的食性(2)不同食性的动物的消化器官比较1.牙齿:1) 植食性动物:门齿、臼齿2) 肉食性动物:门齿、臼齿、犬齿 3) 杂食性动物:门齿、臼齿、犬齿 2. 消化道:1) 植食性动物:消化道最长,盲肠发达 2) 杂食性动物:消化道较长 3) 肉食性动物:消化道最短(4(5牛的胃有四室,分别叫做瘤胃、蜂巢胃、皱胃和重瓣。
牛吃草时进食很快,草料在口腔里粗粗咀嚼后就咽到胃里,食物暂时在瘤胃里贮存,等到休息时,食物又逆行回到口腔里细细咀嚼磨碎,然后重新咽到胃的其他室内消化,这种现象叫做反刍。
(6)食性是动物非常重要的一个生活习性,对动物生活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掌握动物的食性,对家禽、家畜、水产及其他经济动物的科学饲养,对一些野生动物的训化和部分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蚯蚓的体壁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与饲养场所 (1)蚯蚓运动的产生1)蚯蚓的体壁有较发达的肌肉,肌肉可分为纵肌和环肌,纵肌、环肌的伸缩是交替进行的,蚯蚓是依靠环肌和纵肌的交替伸缩,以及刚毛的配合运动的。
2)蚯蚓在运动时,身体后端的刚毛把身体的后半部固定住,这时身体的纵肌舒张,环肌收缩,身体的前端变细变长,向前移动一段距离后,身体前端的刚毛把身体前部固定住,身体的环肌舒张,纵肌收缩,身体变粗变短,身体后端又向前移动一段距离,这样,身体靠纵肌,环肌的交替舒缩以及刚毛的配合完成运动。
这种移动方式叫做蠕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