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地质学;现实类比;历史分析二、填空题1.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2.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及()等若干方面。
3.地质学的特点()、()及()。
4.“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
”这句话的意思是(“ ”)。
简言之,就是地质研究中常用的(“ ”)的思维方法。
这一思维方法由英国地质学家()所提出,并由()发展和确立。
5.地质学研究主要方法()、()、()和()。
三、问答题1.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具有哪些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在地质学研究中采取了哪些特殊的研究方法?2.地质研究有哪些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3.地质学的分支学科有哪些?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4.在应用“将今论古”的思维方法进行地质分析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第一章绪论答案二、填空题1.岩石圈。
2.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其存在形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构造运动及形成的地质构造;地球及地壳的演化历史;地质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动地质学发展的新方法、新技术研。
3. 学科的实践性;现象的复杂性;认识的局限性。
4.今天是过去的钥匙;将今论古;郝屯;莱伊尔。
5. 野外观察;现实类比与历史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实验模拟。
第二章地球一、名词解释大地水准面;大陆;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裂谷;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裾);海沟;岛弧;洋脊;洋隆;大洋盆地;海山;海岭;重力;理论重力值;实测重力值;重力异常;地磁;地磁场;地磁要素;磁异常;地热;变温层;恒温层;增温层;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地面热流;地热异常;地震波;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康拉德面;莫霍面;古登堡面;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软流圈二、是非题1地球两极的理论重力值比赤道大。
()2.在同一纬度上,大陆上的重力值一般比海面上小。
()3.因为地心处重力值为零,所以地心处压力值也为零。
()4.地球内部物质密度随深度增加呈直线型增加。
()5.在同一热源情况下,热导率小的地区地温梯度较大。
()6.岩石的热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7.地壳以下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的规律称地热增温率。
()8.地壳与地幔合在一起又被称为岩石圈。
()9.软流圈的物质全部处于熔融状态。
()10.陆壳下的莫霍面深度随地面高程的增加而增加。
()11.地磁轴与地理轴的夹角称磁偏角。
()三、选择题(按后面的参考答案选择填写)1.大气圈中与地质作用关系最密切的次级圈层是()。
a.平流层;b.对流层;c.中间层;d.热成层。
2.地球上重力值最小的部位是()。
a.地心;b.地面c.莫霍面;d.古登堡面。
3.地球上重力值最大的部位是()。
a.地心;b.地面c.莫霍面;d.古登堡面。
4.地面上的重力值()。
a.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大;b.随高程的增加而减少;c.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d.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
5. 随深度增加地热增温率的变化规律是()。
a.不断增大;b.不断变小;c.先增大后变小;d.先变小后增大。
6.就全球范围看,恒温层的相对平均深度大致是()a.赤道和两极比中纬度地区深;b.赤道和两极比中纬度地区浅;c.内陆比沿海地区深;d.内陆比沿海地区浅7.陆壳与洋壳的边界位于()。
a.海岸高潮线处;b.海岸低潮线处;c.大陆架外缘处;d.大陆坡的坡脚处8.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时所用的主要地球物理方法是()a.古地磁法;b.地电法;c.地震波法;d.重力法9.地球最主要的热源是()a.太阳能;b.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能;c.重力分异能;d.构造作用能。
四、填空题1.地球的重力主要来源于()。
2. 大陆平均地表热流值为()HFU;洋底平均地表热流值为()HFU。
3.陨石按化学成分不同可分成()、()和()三大类。
4.当今陆地上最高、最雄伟的山系是()和()。
5.大陆边缘可分为()与()两种不同类型。
6.地球具有弹性,表现在()和()等方面。
7.保留在岩石中的剩磁,根据它们的成因不同,可分成()和()等类型。
五、问答题1.试分析地球形状不成为正球形的可能原因。
2.举例说明研究地表形态特征的地质意义。
3.我国地势的基本特点如何?4.地表实测重力值可因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而与理论重力值不相一致?5.为什么洋壳的地温梯度高于陆壳?6.为什么不能按全球平均地热增温率来求地心温度?7.举例说明研究大气圈的地质意义。
8.举例说明研究水圈的地质意义。
9.举例说明研究生物圈的地质意义。
10.试分析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的可能形成原因。
11.试述洋脊的主要分布特征。
12.艾里模式与普拉特模式有什么共同与不同之处?13.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物质组成与状态的主要依据有哪些?第二章地球答案二、是非题1.√;2.√;3.×;4.×;5.√;6.×;7. ×;8. ×;9. ×;10.√;11;×三、选择题1.b;2.a;3.d;4.b;5.c;6.b、c;7.d;8.c;9.b四、填空题1.地心引力;2.1.36、1.47;3.铁陨石、石陨石、石铁质陨石;4.环太平洋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5.大西洋型、太平洋型;6.能在内部传播地震波、固体潮现象;7.热剩磁、沉积剩磁第三章地壳和岩石圈一、名词解释地壳;岩石圈;陆壳;洋壳;硅铝层(花岗质层);硅镁层(玄武质层);克拉通;造山带;板块;元素丰度;克拉克值;矿物;岩石;岩石圈;岛弧;海沟;地幔柱;地槽;地台二、是非题1.本世纪六十年代板块构造理论的兴起成为地质学领域的一次“新的革命”。
()2.板块构造学是德国人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
()3.各种板块边界都有非常类似的构造特征。
()4.沿板块扩张边界频繁的地震活动是以强震及深震为其特征。
()5.沿板块的汇聚边界频繁的地震活动是以强震及深震为其特征。
()6.转换断层是海底扩张不均衡的产物。
()7.转换断层也可以是板块的边界,所以其地震活动也是频率高且震级很强为特征.()8.迄今为止已记录到的最深的震深在大约700km左右。
()9.美国圣安德列斯断层是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边界线的一段。
()10.一个岩石圈板块的各个部分都以同样的线速度运动。
()11.为纪念克拉克的功绩,通常把各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
()12.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都是矿物。
()13.板块的扩张速度可以借助于洋壳的磁条带的研究而算计出来。
()14.板块运动的驱动力的问题已走出猜测的迷雾。
()15.软流圈可能有一种缓慢的对流运动。
()16.热柱是从地幔深部上升的热而较轻的物质柱体。
()17.热柱可能是夏威夷群岛等持续长时间火山作用的原因。
()18.现在尚无任何结论性证据说明地球岩石圈以下正在进行任何形式的对流。
()19.地壳稳定地区平面形态呈浑圆状,无明显延伸方向,面积广大,地形起伏小。
()20.地壳活动地区地壳顶部一般具有双层结构,由基底和盖层组成。
()三、选择题1.下列哪种现象不能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来解释。
()a.大西洋两岸大致平行;b.澳大利亚独特的有袋类动物群表明了该大陆已被分隔很久了;c.深海钻探发现的最老沉积物的时代是侏罗纪;d.欧洲和北美的侏罗纪岩石的古地磁测定表明磁北极有不同的位置。
2.下列哪种现象通常不会沿洋中脊出现。
()a.安山岩喷发;b.玄武岩喷发;c.浅源地震;d.高热流值3.下列哪种现象通常不会沿汇聚带出现。
()a.安山质火山作用;b.玄武质火山作用;c.浅源地震;d.深水碳酸盐软泥的堆积4.近200年以来,北大西洋的宽度大约增大了多少米?()a.1m;b.10m;c.100m;d.1000m5.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大洋蛇绿岩套的成分。
()a.燧石;b.安山岩;c.浊积岩;d.枕状熔岩6.下列哪种性质的变质作用出现在发育有构造混杂岩的地带,该构造混杂岩标志着一板块俯冲于另一板块之下的前缘。
()a.高温高压;b.高温低压;c.低温高压;d.低温低压7.板块构造理论中有关板块运动的驱动力问题一直引人关注,人们提出了各种假说,下列哪种过程肯定不会出现。
()a.大量的岩浆在洋中脊产生强大的推挤力向两边推动板块运动;b.板块之下的对流通过各种牵引使得板块下沉;c.在自身重量的影响下洋中脊扩张而离开中心裂谷;d.较冷的岩石圈板块根据自身的重量下沉到俯冲带之下8.在岩石圈板块的离散边界上是以哪种性质的断层作用为特征。
()a.正断层;b.冲断层;c.逆断层;d.走滑断层9.在岩石圈板块的汇聚边界上是以哪种性质的断层作用为特征。
()a.正断层;b.逆冲断层;c.平移断层;d.转换断层10.下列哪些不是地壳稳定地区的特征。
()a.顶部具有双层结构;b.平面上呈浑圆状,五明显延伸方向;c.构造变动微弱,地震和火山不发育;d.厚度变化大,具有高的地温梯度四、填空题1.德国年青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在他的著作()一书中首次提出大陆漂移说。
2.魏格纳在他的学说中提出所有的陆地曾在()以前是连结在一起的,叫做()的统一陆块。
3.为纪念克拉克开创性的重大贡献,国际上把元素在地壳中的()称为“克拉克值”。
4.保留在古老岩石中的剩磁叫做();在古老沉积岩中称();在古老火成岩中则称()。
5.板块的离散边界是()力作用的地方;而汇聚边界则以()力为标志。
6.沿着板块的离散边界火山活动总以()熔岩的喷发为其特征;而沿着汇聚边界的火山活动则以()熔岩喷出为特征。
7.浊积物、洋底岩石惊人地年青(最老为侏罗纪)和()被称为现代海洋地质学的三大发现。
8.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和最年青的山脉、目前仍以很大的速度抬升着,它主要是由于()板块向()板块之下俯冲的结果。
9.喜马拉雅山是两大板块碰撞缝合后形成的山链,这种古板块边界亦称()。
10.地磁资料表明在地质历史中地磁极的南、北极处在不断交替之中,有的时期地磁南、北极方向与现在一致;有的时期则相反。
前一种情况称为(),后者则称为()。
11. 陆壳的最大厚度可达()km;洋壳最小厚度约( )km;全球地壳的平均厚度约( )km。
12.岩石圈的平均厚度约()km;软流圈的深度约从()km到()km。
五、问答题1.试述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要点。
2.为什么大洋盆地中沉积物的厚度和年龄随着离开洋脊的距离而增大?3.洋底磁条带是如何形成的?4.大陆在漂移吗?何以见得?5.洋脊上为何地震频繁?且多为浅源地震?6.板块边界有几种类型?它们各具有哪些地球物理特征?7.如何用板块俯冲的观点解释大陆上褶皱带的分布以及区域变质作用的特点?8.试述海底扩张说的要点。
9.古地磁研究对证实海底扩张有何重要意义?10.洋壳的结构有何特征?11.陆壳的结构有何特征?12.试述板块构造的基本含义?13.现代板块是如何划分的?14.何谓威尔逊旋迥?请述其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