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3. 冲切破坏(刺入破坏)
S a. p-s曲线没有明显的转折点; b.地基不出现明显连续滑动面; c. 荷载达到极限荷载后,基础两侧地面不隆起,而是下陷。
适用土性:饱和软粘土、松砂,基础较深。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7.1
概述
(二)倾斜荷载作用下地基破坏形式
1.表层滑动——水平力大 Ph Pv 2.深层滑动——竖向荷载大 坝 Ph Pv Pv 水闸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7.3
按极限平衡区发展范围确定地基承载力
• 特例:φ=0时 极限平衡条件:
1 3 2c
将1、3的解代入极限平衡 条件,得到:
p q = 0d
B
z
M 2β

时地基不会出现塑性区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7.3
按极限平衡区发展范围确定地基承载力
p q = 0d 2β= /2 时右端为最小
§7.2
按极限荷载确定地基承载力
(3) qNq ——qNq与侧面荷载大小和荷载分布范围有关(取决 于滑裂面形状)。
pu
pu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pu
§7.2
按极限荷载确定地基承载力
(4) cNc——与粘聚力和滑裂面长度有关(滑裂面形状)。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思考题:
§7.2
按极限荷载确定地基承载力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7.3
按极限平衡区发展范围确定地基承载力
p • 极限平衡条件:
B
q = 0d
z
M 2
将1, 3的解代入极限平衡条件,得到: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7.3
按极限平衡区发展范围确定地基承载力
由z与β的单值关系可求出z的极值:
令Zmax=0 ,得: pcr = 0 dNq+cNc 其中 临塑荷载
一、有关地基极限承载力理论的基本知识
1. 有关极限承载力公式的建立:在地基极限承载力理论 中,大部分都是针对条形荷载下地基发生整体剪切破坏进行研 究,原因是该破坏型式有连续的滑动面,p~s曲线上有明显拐 点,对地基采用刚塑性材料假设比较符合实际,同时整体剪切 破坏理论易于接受室内外土工试验及工程实践的检验。对于局 部剪切破坏和冲切破坏,尚无可靠的计算方法,通常是先按整 体剪切破坏型式进行计算,再做一些修正。
概述
地基变形的三个阶段: o
1
pcr
比 例 界 限 临 塑 荷 载 2
pu
p
阶段1:弹性段 极 限 荷 载 3
阶段2:局部塑性区
S
p~S曲线
阶段3:完全破坏段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7.1
概述
★临塑荷载、临界荷载、极限荷载 地基承受荷载的不同阶段
弹性阶段 (临塑荷载)
局部塑性区
极限荷载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7.1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7.3
按极限平衡区发展范围确定地基承载力
• Zmax= B/4 或 B/3: p1/4 = B N1/4+0 d Nq+cNc p1/3= B N1/3+0 d Nq+cNc 其中 临界 荷载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7.3
按极限平衡区发展范围确定地基承载力


1.公式推导中假定k0 =1.0与实际不符,但使问题 得以简化; 2.计算临界荷载p1/4 , p1/3时土中已出现塑性区, 此时仍按弹性理论计算土中应力,在理论上是 矛盾的; 3.公式来源于条形基础,但用于矩形基础时是偏 于安全的。
p
S a. p-s曲线上有两个明显的转折点,可区分地基变形的三个阶段; b. 地基内产生塑性变形区,随着荷载增加塑性变形区发展成连续的滑动面 c. 荷载达到极限荷载后,基础急剧下沉,并可能向一侧倾斜,基础两侧 地面明显隆起。 适用土性:密实的砂土、坚硬的粘性土,基础埋置较浅。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7.1
此时其轨迹为以基底为直径 的一个圆弧 B
z
M φ=0 时特例 2β
• 临塑荷载
p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0 d+c
• 临界荷载
p1/4 = p1/3 = pcr = 0 d+c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7.3
Ⅲ区——朗肯被动区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I区:
§7.2
按极限荷载确定地基承载力
垂直应力pu为大主应力,与水平方向夹角 452。
Pu
=pu pa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III区:
§7.2
按极限荷载确定地基承载力
水平方向为大主应力,与水平方向夹角45- 2 3= 0d q =0d 1 pp
概述
以变形为主要特征
2.局部剪切破坏
p
S a. p-s曲线转折点不明显,没有明显的直线段; b. 塑性变形区不延伸到地面,限制在地基内部某一区域内; c. 荷载达到极限荷载后,基础两侧地面微微隆起。
适用土性:一般砂性土和粘性土,基础有一定埋置深度。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7.1
概述
典型的以变形 为主要特征 p
• 大型建筑物往往是由沉降控制设计 • 小型建筑物往往由承载力控制设计 为什么?

基础的宽度对于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各有什么 影响?
第七章
§7.3
地基稳定性
按极限平衡区发展范围确定地基承载力
思路:考察地基中塑性区的发展 • 地基土中某一点应力状态:、 • 极限平衡应力状态(塑性区) • 建立塑性区边界方程 • 目的:推导临塑荷载和临界荷载计算公式
φ
§7.2
按极限荷载确定地基承载力
Pp
q = 0d
Pp=Pp1+Pp2+Pp3
Pp1:土体自重产生的抗力 Pp2:滑裂面上粘聚力产生的抗力 Pp3 :侧荷载q = 0d产生的抗力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7.2
按极限荷载确定地基承载力
Terzaghi极限承载力公式:
N 、 Nq 、 Nc——承载力系数,只取决于φ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7.2
按极限荷载确定地基承载力
二、普朗德尔-瑞斯纳公式
概述:普朗德尔(Prandtl, 1920)利用塑性力学针 对无埋深条形基础得到极限承载力的理论解,瑞斯 纳(Reissner, 1924)将其推广到有埋深的情况。
假定: 1 基底以下土 =0 2 基底完全光滑 3 埋深d<B(底宽)
被动区 过渡区 刚性核 太沙基(Terzaghi)极限承载力示意图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7.2
按极限荷载确定地基承载力
pu

q = 0d
45- /2
90
基底完全粗糙: = φ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刚性核分析:
基底完全粗糙时
§7.2
按极限荷载确定地基承载力
B
pu
φ
φ
Pp
W
Pp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被动土压力Pp: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学习要求:
1.掌握地基承载力的概念; 2.掌握地基变形的三个阶段及地基破坏形式; 3.学会使用普朗德尔公式、太沙基公式等承载力公 式计算地基的极限承载力; 4.掌握临塑荷载和临界荷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的推 导; 5.了解原位测试确定地基承载力的方法; 6.掌握利用规范法确定地基承载力。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7.2
按极限荷载确定地基承载力
3. 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基本型式:
式中
Nc、Nq、Nγ——承载力系数,与地基土φ有关; q——基础两侧埋深范围内的土重,q=γ0d; d——基础埋深; b——基础底面宽度; c、φ——基底下持力层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γ0——基础埋深范围内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γ——基底下土的重度。
说明:可近似推广到圆形、方形基础,及局部剪切破坏情况
第七章 地基稳定 性 圆形基础:
§7.2
按极限荷载确定地基承载力
圆形基础的半径
方形基础:
局部剪切: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7.2
按极限荷载确定地基承载力
极限承载力pu的组成:
1 B N 2
滑动土体自重产生的抗力 滑裂面上的粘聚力产生的抗力 侧荷载 0d 产生的抗力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3.隔离体分析
§7.2
按极限荷载确定地基承载力
pu
A d 0
pa
r0 r
pp
c
R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7.2
按极限荷载确定地基承载力
普朗德尔-瑞斯纳(Prandtl-Reissner) 极限承载力: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7.2
按极限荷载确定地基承载力
思考:

如果φ=0, pu = ? 什么情况下可以作为φ=0? 当地基中地下水上升到滑动区域内时,对极限承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章节内容
§7.1 §7.2 §7.3 §7.4 §7.5 概述 按极限荷载确定地基承载力 按极限平衡区发展范围确定地基承载力 用原位测试成果确定地基承载力 按工程规范确定地基承载力
§7.1 概述
建筑物荷载通过基础作用于地基,对地基提出两个方面的要求。 1.变形要求 地基土沉降变形 建筑物基础沉降和沉降差
第七章 地基稳定性
§7.2
按极限荷载确定地基承载力
2. 关于地基极限承载力的求解途径:
目前,求解极限荷载的方法有两种:
(1)根据极限平衡条件建立微分方程,然后根据边界条件 求出地基整体达到极限平衡时各点的精确解。由于这一方法只 对一些简单的条件得到了解析解,其它情况则求解困难,故不 常用。 (2)假定滑动面法,然后以滑动面所包围的土体作为隔 离体,根据静力平衡条件求解。这种方法概念明确,计算简单, 得到广泛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