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发源地是黄河,作为母亲河的黄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西方的发源地虽然不属于另为三大发源地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希腊和古埃及,但爱琴海作为西方的主要发源地在西方一直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而作为人类的衣食住行的住在中西方人的眼中一直有不同的差异。
建筑作为一项伴随着人类发展史,不可或缺、不可忽视的文化产物,对于人类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但是随着所谓的“向现代文明看齐”
的观点,我们看到全球建筑已经趋向一致,中西建筑的差异也越来越不显著。
这里,我们撇开那些已经丧失了特征的建筑,就代表中西方特
色的建筑差异做一点文化层面的分析。
由于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其巨大的艺术表现力量以及它与人类文化的深刻的同构对应关系,
体现着人类的文化思想观念。
简言之,中国古代建筑始终是以现世的君权为核心的,渗透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而西方古代建筑是宗教的、
神权的。
第一,从中西方的理论上来讲,中国古代的主要思想是儒家哲学,而西方是基督教神学。
中国传统美学神韵在于重视现实人生,讲究人伦次序,淡化宗教信仰,始终灌注着重生知礼的现世精神,体现着传统儒家重视人的群体生命意识。
故而,中国古代都城尤为强调礼制秩序,并在住宅布局上体现儒家上下、男女之礼的基本思想,从而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建筑空间模式。
从建筑文化的角度而言,中国古代建筑既体现了重视现实人生具有实用理性的倾向,也溶入了中国的人生观与宇宙观。
如果说儒家哲学是统治中国封建社会的总的理论,与此相对,基督教神学则是欧洲封建社会的总的理论,是它包罗万象的纲领。
教会成了社会的中心,从而导致西方的文明对神灵的崇拜、对宗教的敬畏,并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建筑艺术,以致突出建筑本体、风格多样变化和直指苍穹的艺术造型等个性特征。
因此说,欧洲古典建筑具有个体“崇高”的美学特征,在文化上,可以看做是张扬个性、崇尚个体形象的表现。
第二,从使用的角度上来说,建筑包括住宅建筑、生产建筑、文化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等。
住宅建筑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住宅建筑的使用材料和建筑格局的设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环境,而建筑风格则多受文化风俗的影响。
中国建筑多用砖木材料,而西方多用石材。
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木头,如辽代木塔,居然没有一处不是木头的。
当然在一些山区,自然是石头作为材料的建筑多些。
随着砖瓦的普及,很多建筑已经是砖瓦的了。
南方园林多为青砖碧瓦,北方的建筑多为红黄色系。
这和他们所处的自然色调和政治、经济地位是密切相关的。
西方建筑多为石头材质的,如哥特式教堂等等。
但是也还是有玻璃等材质作为补充的。
第三,中西建筑的差别还体现在布局上。
中国建筑是群体式布局,多为建筑组群式,如中国的四合院,有群体组合美,中轴是对称的。
西方建筑多为单体式布局,如教堂,强调建筑的个体风格。
在中国,很多大型名宅虽然不能和故宫之类的皇室建筑相比,但是作为民宅,它的规模还是很大的,要参观的话,没个几个小时是很难逛完的。
至于故宫,几天也逛不完的。
即使是超脱于世的宗教建筑也不例外。
大慈阁在我国广大的佛教建筑中,算是比较小规模的,但是还是分了很多房和前后院。
这或许和中国人传统的家族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相比较而言,西方人的家族观念要浅很多,而且很重视个人隐私,这也就影响了他们的建筑布局——分散的单体式布局。
第四,就建筑和群外的自然而言。
从消极方面来说,中国建筑不强调突出自己,造成和自然的对立,所以尽管在围墙内部各建筑势态干戈相向,群外却趋于平静,故深山之古寺应曰“藏”,而不会筑成欧洲的城堡。
从积极方面来说,中国建筑主动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对自身的
肯定:寺既藏于深山,寺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更加辽阔,更加不朽。
西方建筑则不然,它借助于墙和屋顶,造成一个自足自立的存在,它是放射的,以不凡的形象高傲地鄙视自然。
在欧洲城堡里常常会耸起一些高高低低的塔楼,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生怕人们忽视了它们。
欧洲建筑不重视和自然的渗透调和而更看重和自然的对比,人的力量显示得更加突出。
中国建筑中,每一处房屋的坐落朝向都是很有讲究的,什么人住什么地方,规格、布置也有很大的学问。
这就是中国人皇权至上的政治伦理观,建筑的设置总是以君王或者封建家长为中心的,然后按照尊卑地位来建设。
西方的宫廷建筑远不如宗教建筑更能代表他们的建筑风格。
在他们的文化思想中,宗教权利大于贵族特权,甚至是皇室依托于宗教,这和中国皇权至上的观点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建筑体现祖宗崇拜,即使是普通民居也多设祭祀祖先的堂屋。
西方建筑则体现神灵崇拜,渲染宗教主题,在他们看来,灵魂归上帝,世人皆是上帝的子女,祖宗观念不像中国那样根深蒂固,不可动摇。
由于中西方多年以来的文化差异和审美区别,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不同的认识。
中国建筑表示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比如深山藏古寺。
江南小镇上依山傍水的民居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点。
中国的民房多紧贴地面,常沿地面平面展开,不是向空中发展,既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中亲近自然的部分,也可以看出中国民众不张扬、含蓄、平实的性格特质。
西方建筑表现天人对立,如建筑多立于旷野或以单体出现,以尖锐的几何体与自然形成张力,典型例子是欧式尖顶建筑。
也可以从中体现出西方人外露、直白的个性。
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史慢慢融合,比如像布达拉宫那样融合了汉族、藏族、东南亚各种风格的建筑就是不同文化相融合的佳作。
但是,在不同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要记住求同存异,不要完全抹杀了自己的东西。
古希伯来的神话说,五千年以前,天下的人都说着同一种语言,他们彼此了解,干起活来同心同德,人们决定在巴比伦建造一座通天大塔。
工程开始进行得很顺利,但这件事引起了天神耶和华的嫉妒,他运用神力搞乱了人的语言,民族也就出现了,人们看法不一,又不能互相理解,于是各行其是,塔也就越建越不象个样子,终于没有完成。
这座塔名叫巴别塔,“巴别”就是“混乱”的意思。
以后有人还画过好几幅巴别塔建造图,画上的塔混乱不堪,好多种风格搅成一团。
这个故事的启发意义是很明显的,就我们的题目而言,它说明建筑艺术随着民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格。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它不仅有考古学的价值,作为艺术,它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及由历史所形成的上层建筑有深刻的联系。
只有从这个角度去考察,才能找出建筑艺术的本质根据。
综上所说,中国建筑在气质上更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建筑则重物质,重外观。
前者是群体的统一,内在而含蓄;后者是单体的突出,外在而暴露。
也正如梁思成先生说的: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如同欧洲的画一样,是可以一览无遗的;中国的任何一处建筑,都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手卷画必须一端端地逐渐展开过去,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
走进一所中国房屋,也只能从一个庭园走近另一个庭园,必须全部走完,才能全部看完。
”
但现在的很多建筑家都在走西方风格的道路,而我们要特别强调建筑师在创作上对于新的民族风格的自觉的追求和贡献。
完全西化是思想贫乏的表现,无无所用心是一种失职,象巴别塔那样的杂凑并不足取,复古当然也是穷途,正确的道路只能是继承和创造。
无所用心是一种失职,象巴别塔那样的杂凑并不足取,复古当然也是穷途,正确的道路只能是继承和创造。
正如某一艺术家的个人风格的形成是这位艺术家已走向成熟的标志一样,衡量新的中国建筑艺术是否已走向成熟,也有赖于新的建筑民族风格的形成。
希望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