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

”课程育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努力建立与完善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工作机制,让广大中小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在生活德育中丰富学习经历,积累实践能力,提升道德修养。

关键字:育德教育课程育德教育案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应新课改和新形势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立全方位育人的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育人机制,南宁市高新区为展开中小学课程育德工作,在六月份进行了中小学学科育德课堂教学比赛。

本人有幸参加这次赛课。

根据课程育德的渗透性原则、人文性原则、实践性等原则。

下面就本人上的课文《土地的誓言》为例谈谈语文课中如何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1、在歌声中,介绍时代背景、观察图片,观看视
频中渗透育德教育。

育德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把课堂育德与丰富多彩的实践育德活动相结合,使课程育德不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要体现在学校丰富多彩的各类实践活动之中。

我设计了第一个环节:在课前播放歌曲,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观察图片,观看视频等渗透育德教育。

在上课前几分钟播放《松花江上》,歌曲营造气氛。

创设情景,激活情感。

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题。

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

然后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者都是教学中渗透育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土地上的惨无人道的画面的视频和东北特有的物产图片和播放视频,增强了学生的形象感受,在观察图片,观看视频中渗透育德教育,激发学生的对家乡的热爱和爱国热情。

2、在探讨分析课文时渗透育德教育。

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价值体验和价值建构的平台。

建设与现代德育观念相符合的课程文化,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道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

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育德教育,《土地的誓言》
只有两段,却句句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思念故乡热爱祖国情感。

用多媒体出示几个问题,小组自主、合作学习。

先看课文朗读视频,走进土地,看一看、想一想: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学生归纳:这是一片美丽、丰饶、神奇、广袤、和谐等的土地。

然后品读课文,触摸土地。

问学生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丰饶的土地,那它的美丽丰饶具体表现在哪里呢?请在课文里圈点勾画出具体的语句。

带着对这片美丽土地的喜爱之情读一读这些优美的句子。

出示课件关于东北特有的物产图片,再问看到这些美丽的景物同学们联想到什么?大家感受到幸福了吗?作者这片美丽丰饶的土地上幸福吗?表现在那里呢?你热爱自己的家乡吗?最后提问如此美丽丰饶的家乡土地,谁能不去热爱!谁能不对他怀有深深地眷恋!可是,作者深爱着的那片美丽丰饶的土地,那儿时的欢乐却成了记忆!是谁造成的这样?然后观看关于九?一八视频。

在分析课文过程中,学生不难体会到作者的爱国情深,这是一个德育渗透的良好时机。

在课文分析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让学生懂得做人和生活的道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态。

要教会学生从容面对生活,教会
学生怎样快乐地学习,怎样快乐健康的生活。

3、在写作练笔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当今课程育德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课程育德是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途径。

我设计了第三个环节:抒发真情,铭写誓言。

同学们!黑暗已经过去,“九?一八”已成过去,端木蕻良的誓言已经实现!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年轻一代,正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努力实现中国梦之时。

同学们心中就没有誓言吗?请写“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誓言。

学生写誓言,读誓言,在练笔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4、在朗读课文,拓展、延伸情感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篇课文的朗读,往往能让听者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情感的交融,思想的共鸣。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散文,更是要读出感情。

首先学生听读,接着学生个人朗读,全班齐读。

哪些地方要重读?哪些地方要低沉,要放慢速度?哪些地方要高昂?分析后,学生再试读,这次效果明显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得以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

”在教学上,坚持教文育人,要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从文内涵和美学情趣,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我设计了最后一个环节:拓展、延伸情感。

同学们!我们经常讲这样一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一定涌动着一股奋发向上的激情,我们把这种激情投入到学习中,用知识武器富强我们的国家!因为“少年强,则中国强!”最后老师把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作为我们共同的“誓言”: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这节课,我就是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知识的掌握,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抓住每一个德育教育渗透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

真正体现了用教材教,
不是教教材的新的教学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勇于探索,重视文道结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情操陶冶为一炉,就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