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脊椎动物学复习题

脊椎动物学复习题

2.比较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形态结构的异同。
答:软骨鱼类:①终生无硬骨,内骨骼由软骨构成。②体表大都被楯鳞。③鳃间隔发达,无鳃盖。④歪型尾鳍
硬骨鱼类:①骨骼不同程度地硬化为硬骨。②体表被硬鳞、圆鳞或栉鳞,少数种类退化无鳞。皮肤的粘液腺发达,③鳃间隔部分或全部退化,鳃不直接开口于体外,有骨质的鳃盖遮护,从鳃裂流出的水,经鳃盖后缘排走,多数有鳔。④鱼尾常呈正型尾,亦有原尾或歪尾。⑤大多数体外受精,卵生,少数在发育中有变态
地位:最早的脊椎动物。
鱼纲
一、名词解释:
1.初生颌:颌弓由背段的腭方软骨和腹段的麦氏软骨构成上、下颌,这种由腭方软骨和麦氏软骨构成的颌叫初生颌。
2.次生颌:执行上、下颌功能的是膜骨,即上颌的前颌骨和上颌骨,下颌的齿骨和隅骨,这种由膜骨构成的颌叫次生颌。
3.骨质鳍:由鳞片衍生而来,有分节、分枝或不分枝,见于硬骨鱼类,鳍条间以薄的鳍条相联。
2.脊索动物门分为哪几个亚门?各亚门的主要特点和代表动物是什么?
答:脊索动物门分为尾索动物、头索动物、脊椎动物三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的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尾部,成体退化消失,体表有被囊。代表动物:柄海鞘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背神经管纵贯于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咽鳃裂众多,身体呈鱼形,分节,头部不明显。代表动物:文昌鱼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被脊柱所代替。脑和各种感觉器官集中在前端,形成明显的头部。代表动物:海口鱼
血液流动:心脏→鳃→背大动脉→分支成毛细血管→静脉→心脏
8.比较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鳃的结构。
答:软骨鱼类:无鳃盖,鳃间隔发达。
硬骨鱼类:有鳃盖,鳃间隔退化。
9.什么叫洄游?洄游的类型有哪些?
答:洄游是鱼类的一种周期性、定向性和群集性的迁徒运动。
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季节洄游
10.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有哪些亚纲及总目?
3.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
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合称为原索动物。
16.韦伯氏器:鲤科鱼类消化道前端发出的小型骨四对,联系鳔和内耳,能将鳔所感受的震动传给内耳。
17.肝胰脏:硬骨鱼类体内胰脏和肝脏混杂在一起的组织称为肝胰脏。
18.幽门盲囊:大部分的硬骨鱼类在肠开始处有许多指状盲囊突出物,称为幽门盲囊(或称幽门垂)。
19.螺旋瓣:软骨鱼类的肠壁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有突出于管腔的褶膜,一般排成螺旋状特称为螺旋瓣。
答:软骨鱼纲分为:板鳃亚纲、鲨总目、鳐总目、全头亚纲;
硬骨鱼纲分为:肺鱼亚纲、总鳍亚纲、辐鳍亚纲、硬鳞总目、全骨总目、真骨总目
3.比较淡水鱼和海水鱼渗透压的调节机制。
答:海生软:肾脏与直肠腺。海水硬:吸入水不排出、尿量少、泌氯腺;淡水硬:吸入水从鳃流出、肾小体多尿量大、泌氯腺。
4.鱼类骨骼系统有什么特点?
答:共性:脊柱代替脊索,分为躯干锥和尾椎(双凹形)、完整头骨
软骨鱼:全身软骨,部分由于钙质沉积变硬
硬骨鱼:骨化程度加强、肩带头骨愈合、腰带不直接与脊柱相连
23.半鳃:鱼类的鳃弓上的每一鳃片,称为半鳃。
24.全鳃:每一鳃弓前后的两个半鳃,合为一个全鳃
25.管鰾类:有鳔管的鱼类称为管鳔类。
26闭鰾类:鲈形目等鱼类的鳔管退化,则称这里鱼为闭鳔类。
27.板鳃类:鱼鳃是板状的软骨亚纲鱼类的一个类群。
28.单循环:由心室压出血液流至鳃进行气体交换,多氧血流入身体各器官组织,经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进入静脉,缺氧血回心房入心室,整个过程是个圈,叫做单循环。
1.简述鱼类适于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
答:(1)鳃呼吸
(2)靠鳔(硬骨鱼)和脂肪与肝(软骨鱼)减轻体重,提供浮力
(3)适应游泳的流线型体型(软)和躯干的分节肌节波浪式收缩传递与尾部摆动游泳和减少湍流的鳞片
(4)不同方式调节渗透压(海生软:肾脏与直肠腺、海水硬:吸入水不排出、尿量少、泌氯腺;淡水硬:吸入水从鳃流出、肾小体多尿量大、泌氯腺)
进步而又不完善的结构特点:(1)皮肤裸露,体表粘滑富有粘液腺。皮肤中的表皮已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真皮为有规则的结缔组织构成,有韧性;(2)身体主要支持结构仍为发达的脊索,但已出现了雏形的脊椎骨(位于脊索背面,毎1个体节出现2对极小的软骨弧片);(3)神经管分化为脑和脊髓,脑又进一步分化为5部脑(大闹、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但依次排列在同一平面上;(4)头骨非常原始,仅由脑下方的软骨基板代表;(5)有集中的感觉器官(1个外鼻孔,内尔的前、后半规管,1对眼,原始的松果眼和顶眼等);(6)已有心脏的分化(1心房、1心室、1静脉窦),血液中已有红细胞,单循环(循环路线与文昌鱼相似),由肛门静脉;(7)具有集中的肾脏(1对)和生殖腺(但生殖腺无生殖管道),雌雄异体。
5.脊椎动物亚们分为哪几个纲?
答:圆口纲,鱼纲,爬行纲,两栖纲,鸟纲,哺乳纲。
圆口纲
一、名词解释
1.无颌类:无上、下颌和成对附肢的脊索动物。如圆口纲动物。
2.鳃囊:圆口纲特有的结构,位于内鳃孔和外鳃孔之间呈球形的构造,囊的背、腹、侧壁上均着生有鳃丝,构成呼吸器官的主体。
3.鳃笼:圆口纲具有的支持呼吸器官鳃囊的特殊构造。由9对细长弯曲的鳃弓和4对纵走软骨条共同连接而成。鳃笼紧贴皮下,包在鳃囊外侧,不分节,末端构成保护心脏的围心软骨。
《动物学》脊椎动物部分复习题
脊索动物
一、名词解释
1.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5.鱼类的鳞、鳍和尾有哪些类型?
鳞片:楯鳞硬鳞圆鳞栉鳞
奇鳍:背鳍臀鳍尾鳍、偶鳍:胸鳍腹鳍
尾:正尾型歪尾型
6.简述硬骨鱼类鳔的结构和功能。
开鳔类鳔:鳔管通入食管背面,呼吸气体调节容量
闭鳔类鳔:无鳔管,靠红腺、卵圆区调节气体容量
功能:减少自身密度,调节浮力
7.鱼类的循环有什么特点?
答:鱼类的循环系统是闭锁式的单循环(肺鱼除外)
7.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脊椎动物:有明显头部和附肢,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被脊拄所代替,而且脊柱是由许多脊椎骨前后连接而成故称脊索动物。
二、问答题
1.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9.中肾:鱼类和两栖类成体阶段执行排泄机能的器官,位于前肾的后方。
30.侧线器官:鱼类身体两侧陷在皮肤内的感受器,能感知水流、水压及水中的低频震动。
31.卵胎生:体内受精,受精卵在雌体生殖道内发育,但胚体的营养是靠自身的卵黄,与母体没有关系,或主要依靠卵黄营养,母体的输卵管只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是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即咽鳃裂。原索动物和原始水栖脊椎动物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或次生水栖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答:脊椎动物是脊索动物门的一个亚门,所以其具有脊索动物的三大共同特征。但脊椎动物是结构最复杂、进化最高等的一个亚门,其主要特征总结如下是出现明显的头部,神经管前端分化出脑,并出现了集中的嗅、视、听等感觉器官;脊柱代替脊索,成为身体的持结构,低等脊椎动物脊索仍然终生存在,高等脊椎动物被脊柱代替,脊索退化仅留痕迹;除圆口纲外,出现了上下颌,能主动捕食,提高代谢能力;除圆口纲外,出现了成对的附肢,增强了运动能力,扩大了活动范围,提高了取食、求偶和避敌的能力;鳃作为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进一步完善,陆生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或幼体阶段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集中的肾脏代替了分节排列的肾管,增强了排泄废物的能力;肌肉质的有收缩功能的心脏代替了腹大动脉,循环系统进一步完善,高等动物心脏中缺氧血和多氧血进一步分开,代谢能力进一步提高。
5.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6.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4.角质鳍:不分节,也不分枝,由表皮发生,见于软骨鱼类。
5.鳍棘:指支撑鱼鳍薄膜的棘刺状硬骨。
6.鳍式:鳍的种类及鳍条数目的表达式,如鲤鱼为:D.Ⅱ,19-20;P.I,16-18;V.II,8-9;A.III,5-6;C.20-22.D.P.A.C,分别表示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罗马字代表硬棘的数目,阿拉伯字代表软鳍条数目.
11.栉鳞:骨鳞的一种,鳞片露出部分的边缘密生细齿。如鲈鱼的鳞片。
12.软骨化骨:间充质细胞在预定生骨区域内形成透明软骨,围软骨区的间充质细胞、破骨细胞、造骨细胞将软骨破坏,形成硬骨。
13.膜化骨:造骨细胞直接在结缔组织膜内形成硬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