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小学模板)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小学模板)

小学2019—2022年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第一部分:发展背景和发展基础一、时代要求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是民生第一要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以德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是当前国家教育发展要求的最强音。

教育发展了,人才培养了,我们的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才能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本市作为省的科创中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家长为代表的社会层面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学校必须应对这些变化和需求,要以积极的态度、高效益的管理过程和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引领这样的转变和发展,走以追求高文化品位、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品牌为主的内涵发展之路,使基础教育回归育人的本义。

作为地处知识腹地的第一小学,我们要打造一所培育学生智慧的现代化智能学校为目标,这确实是一项需要我们学校的师生长期为之努力和奋斗的工作,也是一项合乎教育要求和民生需求的重要工作。

二、办学成效在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下,在“聪明学习,学习聪明”办学理念引领下,在“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课程”的认识下,学校牢牢把握“儿童哲学”与“教育信息化”两条途径,将学校各项教育教学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和渗透,充分彰显了“用特色创特色,用特色谋发展”的学校前进之路。

三年来(2016年2月至今),学校获得了不少荣誉:全国特色学校;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示范校;区教师发展示范校;区行为规范示范校;连续11年评为区办学先进单位。

获得奖项:全国《儿童哲学课程综合实践研究》获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儿童哲学在小学阶段的实践研究》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儿童哲学课程数字化实施的实践研究》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重点课题;市级:《儿童哲学在小学阶段的实践研究》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等奖;《儿童哲学课程综合实践研究》获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德育校本课程儿童哲学的开发与实施》获得市德育案例评比一等奖,并作为优秀项目申报国家教育部评审;区级:《区域儿童哲学教材推广的实践研究》获区第十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开展儿童哲学活动,促进少先队诚信教育的研究与探索》获区第八届德育论文评选一等奖;《儿童哲学活动在小学阶段的实践与研究》荣获区第八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三、发展优势我校在前三年发展规划的贯彻与实施中,已经成为了一所特色鲜明,社会认可的知名、优质的中心校。

学校以打造儿童哲学特色项目为突破口,以构建儿童哲学课程体系为发展支点,带动了学校内部各系统的整体提升,体现了学校特色发展与教师、学生的成长相互依存、共同成长的关系,是学校历史上发展得又好又快的时期。

1、学校形成了能引领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学校领导班子求真务实,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以三年发展规划为引领,在“智慧共生,能力同长”的共同愿景下,团结广大教职员工为实现办学目标努力进取,取得了可喜的办学成效。

学校重视不同发展阶段办学规划的目标定位、传承和深化。

把儿童哲学的研究作为学校发展的主线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教育教学的突破口,从课题到课程到形成办学特色。

学校更是重视把办学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流程,确立了发展的基本方略和落实办学理念的保障机制。

儿童哲学的重点落实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上,并把课堂教学的模式研究、德育活动、校园文化、教师队伍等建设,都作为实现办学理念的组成部分,统一谋划,整体架构。

因此,以科研起步的儿童哲学,因不断赋予新的教育内涵,拓宽新的发展渠道,理念、策略、途径在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有目的、有步骤、有系统地渗透,最终成为了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生成了学校特色,成为杨浦教育的品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形成了凸显办学特色、较为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学校以儿童哲学课程为标杆,形成了校本课程体系,保证了“聪明学习、学习聪明”办学理念的落实。

学校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以儿童哲学课程建设为提升特色的切入口,形成了“一个中心(儿童哲学),五个发散点(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少先队活动、教师活动)”的学校课程框架。

为了满足特色发展的需要,学校又进一步明晰了“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的课程新理念,把课程与活动互为交融,互为渗透,互为影响,树立了“为学生提供的一切活动和环境都是学校课程”的大课程观念。

儿童哲学环境课程的建设,既有浓郁的校园人文气息,又发挥了文化隐性教育的作用。

“哲学长廊”、“智慧加加卡”等墙面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践行着学校的办学理念。

学校创建了以启迪儿童智慧为目的,富有特色的品牌课程——《儿童哲学》是区首门区域推广课程。

3、形成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校本德育格局在“爱思想,爱智慧,爱创造”的培养目标引领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始终围绕办学特色,结合、融合、整合的意识较强,注重将儿童哲学校本课程中的教育素材在德育活动中的运用,呈现了“常规工作规范化,主题活动特色化”的校本德育特点。

学校组织开展的少先队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学校重视拓展德育渠道,努力构建学校、社会、家长形成合力的有效机制,为学校办学特色寻求广泛的社会支持。

2009年成立“家长教师联合会”(PTA之家),形成了“理事会、年级班级家长委员会、家庭志愿者”,学校、班级、教师与家庭、社会立体状的教育网络已初步形成,“PTA之家”融入学校德育教育的模式,扩大了学生教育的时空,有推广价值。

学校还积极发挥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指导功能,聘请了部分有专业特长,有社会资源的家长作为学校的校外指导老师,为学生上拓展课、开设各类专题讲座、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开拓视野,在优化和组合中放大了教育教学资源的效益,学校提出的“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提供者”的目标得到落实。

4、形成了以儿童哲学研究为主旋律的研修型教师文化学校努力推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有计划、有措施、有激励、有层次。

在三年发展规划的统领下,各部门、班组及个人都有相应的计划,有明确的任务驱动,更有教师个人精神需求的主动。

学校把儿童哲学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作为教师培养、专业发展的主渠道、主阵地。

教师在参与校本教材编写、进行教学模式探究、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等实践中,内化了“聪明教学、教学聪明”的发展理念,课程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体现了“以课程建设为前提,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动力,项目驱动为手段”的教师培养模式的成效。

学校还织教师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开设教师论坛,初步呈现了学校特有的教师研修型学习文化。

学校以建设“乐于奉献、善于思考、合作共研”的教师团队为目标,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外培与自培”、“个人自学自研与团队组合共研”等方式方法,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开阔教师眼界、更新教育观念,高屋建瓴地开展“儿童哲学”的实践性研究提供了支持性帮助。

5、形成了“以研究国家、市、区多项重点项目的”学校奋斗精神我校自2011年开始,承担了国家项目1项、市级项目2项,区级项目3项,特别是我区作为市基础教育创新实验区,成立了多个研究项目,其中学生创新素养研究、创智课程、创智课程、创智云课堂等区域重大项目我校都在承担,项目的研究是我校对整体课程建设框架的再思考与再完善,无论从内容、途经还是师资都对我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能更有效提升我校的课程品质与整体办学实力,一股勇于奋斗,攻坚克难的学校精神正在形成。

四、今后思考学校管理者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发扬了“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实践,已经站在了一个较高的平台上。

但是从更高的目标追求,可持续的发展要求看,学校在前进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学校办学理念、各项发展目标还需进一步梳理、完善、整合;在学校办学特色的生成与发展中,面对新课改的全面实施与校本特色的创建,课堂教学尚未完全形成具有“儿童哲学”课堂鲜明特征的、具有操作性状态的模式与策略;未来学校将可能形成教育集团,更好的发挥集团优势,带动成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发挥教育的最大价值。

为此,学校要充分把握可持续发展的势头、抓住新三年可持续发展的契机,对办学历史和文化底蕴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对办学经验作深一步地总结和提炼。

在对办学优势的深入分析和再认识中,从办学积淀的深厚沃土中吸收丰富营养,形成更为完善、清晰的发展目标。

学校未来发展的着眼点要更高、更远,把儿童哲学的学校特色进一步发展成为特色学校,引领学校走向更大的发展。

一方面要进一步铸造特色品牌,另一方面要开展“文化经营”的探索研究。

1、在已经开展的“人本”管理机制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教师、学生的“文本”,坚持以“以柔为主,刚柔相济”的管理方式,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管理文化;2、重视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提升教师的内心需求、自主发展、内涵发展,形成共享、互动的教师文化;3、进一步优化校本课程,要关注学科知识中隐含哲学教育的素材,做到着眼点重高,落脚点重实,形成学校丰富的课程文化;4、加大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力度,以创建个性班级为载体,发展学校丰富、多元、有创意的德育活动文化。

第二部分:教育理念和发展目标一、办学理念“聪明学习,学习聪明”:这一办学理念的提出完全源于“儿童哲学”的研究。

“聪明学习,学习聪明”包括教师的“聪明教,教聪明”;学生的“聪明学,学聪明”。

“聪明学习,学习聪明”的办学理念以人的发展需要为根本,它肯定了每一个学生都是聪明的,并要求教师通过“聪明教学、教学聪明”,将思维方法引进教学,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让所谓“不聪明”的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实现智慧乐园的追求,有较深广的立意,体现教育的全面性。

办学理念细化为以下四个方面:(一)让学校成为培育师生智慧的地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传播人类已有的文化知识,更在于引导人们通过学习,获取运用文化知识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为此,学校教育应充分发挥育人的效能,应当以人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让新课程成为师生发展的有效载体实施新课程,研发校本课程,为学校的再发展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新课程的改革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要让教师真正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和实践者。

在建设和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要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使新课程成为教师和学生发现自身潜能和获得最大帮助的有效载体。

(三)让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学校是有生命的。

她是每一个学校成员共同学习和成长的组织。

学校成员具有的工作热情,广博知识,丰富经验,培养能力和相互合作,能让个人和学校的价值超越。

然而,勃勃生机的生命力和个性都根植于学校的文化,来源于学校本土,来自于学校的传统,生成于学校成员的积极合作和创新的精神之中。

(四)让学校创出特色和品牌学校的生命力和独特个性的重要表现,即在于学校要形成特色的校本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