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阐述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以及新江湾城的历史文脉,上海人的区位观念和性格特征,上海城市海派建筑的发展。
对上海市各项宏观经济指标的分析表明了上海市投资开发环境与前景向好。
第一节历史文化内涵与底蕴
一、城市历史文脉
(一)上海城市历史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历史悠久,系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38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陆。
市区成陆约在10世纪前叶才全部形成。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
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盐县地域置青浦县和前京县。
唐时将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建华亭县,县治设在今松江县境内。
宋——元时期的上海县
宋初,华亭县改属两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兴)。
这时华亭县以东的海滩,已经成为重要盐场,“人烟浩穰,海舶辐揍”,商业日益发达。
宋熙宁年间(l068
一l077年),贸易中心转移到华亭东北地区,这里形成居民点,由渔村变成初具规模的小镇。
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设立镇治,并派镇将驻守。
因地处上海浦西侧,便称“上海镇”。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正式建“上海县”,这是上海建城的开始。
16世纪(明代中叶),上海已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中心。
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海关。
19世纪中叶,上海已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港口。
到l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上海县东界川沙,南邻南汇,西接青浦,北连宝山。
县城内有街巷63条,商店林立,鲜萃羽集,地大物博,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上海码头
鸦片战争失败后,上海被迫开埠。
随后一百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上海,他们在上海竞相设立租界。
先是英国于1845年在上海建立租界,继而美、法也相继建立租界,并数次扩大租界范围。
1925年1月奉军进人上海,当时的北京政府将上海改为淞沪市。
1927年3月29日上海临时特别市政府成立。
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
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
上海的解放,揭开了上海发展新的历史篇章。
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按常住人口和当年汇率折算的上海人均生产总值,1990年首次突破1000美元,至2007年近9000美元,相当于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上海正在向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际大都市的中长期建设目标稳步挺进。
上海外滩两岸
(二)海派文化的形成
余秋雨曾从地理位置的角度为北京和上海做了一个比较:
“北京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的京城:背靠长城,面南而坐,端肃安稳;上海正相反,它侧脸向东,面对着一个浩瀚的太平洋,而背后,则是一条横贯九域的万里长江。
对于一个自足的中国而言,上海偏踞一隅,不足为道;但对于开放的当代世界而言,它却俯瞰广远、吞吐万汇、处势不凡……”
上海处在东亚大陆海岸线中点,长江入海口,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最有条件成为南北文化乃至海内外文化交流的枢纽。
南宋时北人南下,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前哨便落在了交通便利的“上海镇”。
待明朝建立后,一个“上海人”——徐光启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天主教徒,官至明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天文学家、农业科学家。
徐光启自幼受中国传统儒家教育浸染,但他并没有把刚刚传入中国的天主教当成笑话或是怪物,而是深入思考和探讨西方的宗教、科技、经济、军事等等话题,他对基础科学兴趣尤大,甚至和利玛窦一起翻译了《几何原本》,主持编撰《农政全书》、《崇祯历书》,被后世认为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
徐光启像徐家汇天主堂
徐光启被安葬在徐家汇,他对西方文化认真务实的态度也随之在此处落地生根。
徐家汇成了传播西方科学文明和宗教文化的重地,1896年,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创立于此,复旦大学在迁往江湾之前也在徐家汇附近的李公祠内办学十年。
自徐光启后四百余年,上海形成了开放和宽容的优良传统(无论主动抑或被迫)。
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从政治、军事、文化上大举入侵中国,上海租界林立,各租界当局采取严格的市政管理方式和先进的建设手段,在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城市近代化;租界内创办的教会学校、译书机构、外国报刊等,或多或少传播了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上海人口急剧增长,1900年已超过100万人,其中多数来自全国各省和世界各地,致使西方的现代文化和各地的地域文化在此交流碰撞、演变发展,使上海揉合了古今中外文化的精粹,孕育出了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海派文化”。
“海派”一词肇始于美术界和戏剧界。
晚清时期,大批画家为谋生或避乱,纷纷携艺来到上海。
许多画家受到新风气影响,在中国画的传统基础上吸纳民间绘画艺术和西洋画技法,形成融古今土洋为一体的所谓“海上画派”,又称“海派”。
“海派”的另一重要起源在戏曲。
1867年,英籍商人邀请天津皮黄班来沪演出大获成功。
许多昆曲、徽调演员纷纷改演京剧,同时上海京剧也吸纳了其他剧种的优点绝活加以改进,形成了一种新的流派。
直至民国时期,京剧界分为两
派,北方由梅兰芳擎旗,崇尚传统,称“梅派”,即“京派”;南方由周信芳领衔,勇于革新,称“麒派”,即“海派”。
海派作为艺术流派滥觞后,很快从美术、京剧漫开至电影、文学、建筑等文化艺术各个领域,乃至社会风尚、生活方式,积而久之,便有了海派文化的概念。
如今,海派早已不再是指具体的艺术流派,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风格和文化精神,它与生俱来地具有兼容并蓄、敢于变革的特征。
二、区域历史文脉
杨浦区,新江湾城,这两个地域名词所代表的意义在上海人的观念里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杨浦区已不再是“下只角”,它拥有上海市内最为丰富的教育资源;新江湾城也不再是那块人迹罕至的禁区,而是和“绿色”、“生态”、“宜居”划上了等号。
江湾——五角场,在上海市城市规划中被确认为四个城市副中心之一,而在七十年前,五角场曾经规划为大上海历史上的另一个市中心区。
历史重演,证明了这片土地的地位和魅力终究无法掩盖。
今天的新江湾城,显然比七十年前拥有更多的自信和空间。
无论是百年复旦等一大批高密度教育资源所带来的浓郁人文气息,还是九平方公里的整片绿意,都是区别于上海其它区域的独一无二的特征。
走进新江湾城,就有如从浮躁的大都市来到静谧的世外桃源,人的身心同时得以解放,毫不夸张的说,这将是上海中心城区内最适合居住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