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基础知识汇编什么是河,什么是江,什么是湖,三者的区别是什么?“河……通指一般的水道,其定义为“在重力作用下,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线形伸展的凹地流动的天然水体”。
通常可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个部分。
我国仅次于长江的黄河,流域面积为75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为 482亿立方米。
湖……陆地表面比较宽阔的洼地积水而成的水体。
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口湖、堰塞湖、冰川湖、岩溶湖、泻湖、牛轭湖、风蚀湖和人工湖等。
按含盐量的多少,可分为淡水湖、咸水湖盐湖等。
按湖和河的关系又可分为内陆湖和外流湖。
如太湖、鄱阳湖、兴凯湖和青海湖等。
江:一般是中国南方对水道的称呼。
如长江、珠江、湘江等。
河:一般是华北地区对水道的称呼。
如黄河、渭河、淮河。
但东北又称其为江。
如松花江、嫩江等。
世界上有四条大河,依次是: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长江,尼罗河。
“河,天然的水道”,“江,大河”。
江的水流随季节变化较小,河的水流随季节变化较大.海拔:先选取某海岸做常年的海平面观察,取常年平均位为基准海平面(海拔0米)。
据此埋设基准点。
我国现在用的是黄海海平面,基准点在青岛附近。
由此海拔标高就利用精密布臵、测量、计算得出的水准网就可以将全国各地的海拔高度统一。
为获得精确的高度,要用各级精度的水准仪或是精确修正过的GPS高程测量。
差一些的还可以用三角测量法。
气压计法是用于野外勘探、考古、登山之用;超声波是测较深的海湖深度的。
.世界最底的地方:马里亚纳海沟位于北太平洋西部马里亚纳群岛以东,为一条洋底弧形洼地,延伸2550公里,平均宽69公里。
主海沟底部有较小陡壁谷地。
1957年苏联调查船测到10990米深度,后又有11034米的新记录。
水资源: 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统称为水资源。
它们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辅相成的。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淡水资源,就是指在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为人类利用的河川径流量。
淡水湖泊量及可开采的地下水量。
水能资源: 指水体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等能量资源。
广义的水能资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资源;狭义的水能资源指河流的水能资源。
水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到20世纪90年代初,河流水能是人类大规模利用的水能资源;潮汐水能也得到了较成功的利用;波浪能和海流能资源则正在进行开发研究。
流域: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
分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两类。
如果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相重合,称为闭合流域;如果不重合,则称为非闭合流域。
平时所称的流域,一般都指地面集水区。
流域面积:亦称受水面积或集水面积。
者流域周围分水线与河口(或坝、闸址)断面之间所包围的面积,习惯上往往指地表水的集水面积,其单位以km2计。
在水文地理研究中,流域面积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数据。
自然条件相似的两个或多个地区,一般是流域面积越大的地区,该地区河流的水量也越丰富。
河床:河谷中平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
又称河槽。
河床横剖面呈一低洼的槽形。
纵剖面,在山区较陡,深槽与浅滩交替,多跌水、瀑布;平原区坡度较缓,微有起伏。
平面形态:山区河床多狭窄顺直,岸线因山嘴突出而呈犬牙交错;平原区河床多弯曲或分汊。
河床纵剖面是从河源到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
该纵剖面的发展,受河流侵蚀基准面的控制。
河流的下切面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平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有气候、构造、岩性及环境变迁等。
河长:指从河口到河源(河流上游最初具有表面水流形态的地点)的河道水面中心线的距离。
在工程设计上所指的河长,常是某一河段的距离。
分水岭:分隔相邻两个流域的高地。
可以是山地、高原或是微有起伏的山丘、平原。
分水岭上最高点的连线称分水线。
分水岭有对称与不对称两类,对称的,分水线位于分水岭中央;不对称的,分水线偏向一侧。
通常见到的是后者。
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是两坡构造岩性不同或两侧流域的侵蚀基准面不同造成。
分水岭有从侵蚀后退快的一侧向侵蚀后退缓慢一侧移动的现象称分岭迁移。
比降:亦称坡降、坡度。
指水面水平距离内垂直尺度的变化。
以千分率或万分率表示。
河段水面沿河流方向的高程差与相应的河流长度相比,称之为水面的纵比降。
由于地球自转和河道弯曲处离心力的作用,河道横断面的水面也不平,左右岸水面的高程差与之相应断面的河宽之比,称之水面的横比降。
古河道: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后因河流他移而废弃的河道。
引起河流改道可因构造运动抬升或下降,冰川、崩塌、滑坡将河道堰塞,或因人工另辟新河等原因。
构造运动可使河流大规模改道,构造抬升可使废弃河道露出地面,而下降的因堆积作用旺盛,将河道掩埋,形成埋藏型古河道,如中国华北平原地下埋藏着古黄河、古海河等古河道。
河流本身作用引起的改道多发生在平原地区,由于堆积作用旺盛,使河床逐渐淤浅升高成为地上河,当河流决口后,河流循新槽流去,原河道被废弃成为古河道,在地表留下条带状高地,形成裸露型古河道。
裸露型古河道可在野外直接追索,也可根据遥感影像判读;埋藏型古河道则需借用钻探、物探等方法以及对沉积物岩性来确定。
对古河道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河床演变的特征与规律,对寻找地下水、砂矿、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有着重要意义。
河漫滩: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
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
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 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
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
河漫滩沉积大多具二元结构,下部是河床相沉积,上部为河漫滩相沉积。
河漫滩的主要类型有:①河曲型河漫滩,发育于弯曲型河段。
常在凸岸堆积为滨河床沙坝、迂回扇等。
②汊道型河漫滩,为在汊道型河段中形成的浅滩及其附属的沙坝、沙嘴等。
③堰堤型河漫滩,发育于较直型河段,形成天然堤。
④平行鬃岗型河漫滩,为堰堤型河漫滩与河曲型或汊道型河漫滩的过渡类型,表现为一系列平行鬃岗系统,鬃岗之间为浅沟、洼地或湖泊。
阶地:指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
受河流下切侵蚀和堆积交替作用,河床加深,使原来的河漫滩抬高到洪水以上,从而使靠河一侧形成了陡坎的河流阶地。
水准点:指在高程控制测量时埋设的高程控制点标志。
由于水准点组成的高程控制网称水准网。
标定水准点位臵的标石和其他标记,统称为水准标记。
标高:亦称高程。
指地面点沿法线或重力线方向至高程基准面的高度,即测量点与设计的水准基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地形:地形是地物和地貌的统称。
地物是知地面上各种人为的或天然的固定物体,如河渠、房屋、道路等。
地貌是指地表面倾斜缓急、高低起伏的形状,如山头、洼地、山谷等。
悬移质:指悬浮在河道流水中、随流水向下移动的较细的泥沙及胶质物等。
推移质:指在水流中沿河底滚动、移动、跳跃或以层移方式运动的泥沙颗粒。
含沙量:指单位水体所含悬移质干泥沙的重量,其单位为每立方米浑水中含泥沙公斤数(kg/m3)。
勘测:指查勘、勘探和测量工作的总称。
测量:指使用专门的仪器和工具,量出地表面自然形态和人工设施的形状及位臵缩绘成图。
径流:由于降水而从流域内地面与地下汇集到河沟,并沿河槽下泄的水流的统称。
可分地面径流、地下径流两种。
径流引起江河、湖泊水情的变化,是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基本要素。
表示径流大小的方式有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径流模数等。
流速:指单位时间内水体移动的距离,单位为m/s。
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单位为m3/s。
降雨量: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以及由水汽凝结成的露、霜等总水量,其单位为mm。
降雨强度:指单位时段内的降雨量。
以毫米/分或毫米/时计。
我国气象部门一般采用的降雨强度标准为:小雨:12小时内雨量小于5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小于10毫米;中雨:12小时内雨量为5-14.9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为10-24.9毫米;大雨:12小时内雨量为15-29.9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为25-49.9毫米。
暴雨的定量标准,各地并不一致,视具体情况而定。
气象上大致规定暴雨按强度分三级:暴雨:12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30毫米,或24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50毫米;大暴雨:12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70毫米,或24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100毫米;特大暴雨:12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140毫米,或24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250毫米。
水文年:指与水文清况相适应的一种专用年度。
水文年度的开始日期有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1)选择供给河流水源自然转变的时候,即从专靠地下水源转变到地面水源增多的时候;(2)根据与地面水文气象相适应的时候,即选择降水量极少,地表径流接近停止的时候。
因此,每一水文年度的开始日期是不同的,但为便于整编计算起见,实际划分时仍以某一月的第一日作为年度开始日期。
蒸发:指水或雪转化成水汽的一种物理过程。
汛期:指江河中由于流域内季节性或周期性降雨、融冰、化雪而引起的水位流量上涨时期。
枯水期:亦称枯水季。
指流域内地表水流枯竭,主要依靠地下水补给水源的时期。
在一年内枯水期历时久暂,随流域自然地理及气象条件而异。
地下水:指存在于地表面以下岩土孔洞与缝隙之间的水。
典型年:指在较长的水文系列中,具有代表性径流特征的丰水、平水、枯水年份。
水量平衡:指一个流域、地区或一个水体在任一时段内(如时、日、月、年等)输入水量(即来水)扣除输出水量(即去水)等于该范围的蓄水变量,也即水循环过程的收支平衡关系。
径流调节:指通过水库来控制河道流量变化,使之按各用水部门的需要调节分配河川径流过程。
水文资料:指从实地调查、观测及计算研究所得与水文有关的各项资料。
例如降水量、蒸发量、水位、流量、含沙量等,以及从这些资料求得在一定时期内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总量、过程线和等值线等。
水文调查:为了水文分析计算、水利规划、水文预报以及其它工农业生产部门的需要而进行的野外查勘、试验,并向有关部门搜集资料的工作。
其目的是补充水文基本站网定位观测之不足。
调查内容包括:水文要素(水位、流量、含沙量、土壤含量、下渗等),气候特征(降水、蒸发、气温、湿度、风等),流域自然地理(地形、地质、水系、分水线、土壤、植被等),河道情况(河宽、水深、弯道、建筑物等),人类活动(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土地利用、工农业用水等)以及水旱灾情,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
另外,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专门的目的,也可以组织专门的水文调查,例如洪水调查,主要是查清历史洪水的痕迹、发生的日期和情况以及河道情况、估算洪峰流量、洪水总量及发生的频率等。
水文年鉴:供各有关部门参考用的,分年刊印的各省、流域、水系水文整编资料成果。
主要内容包括刊布说明,测站一览表与分布图,测站的考证资料,水位、流量、泥沙、降水、蒸发、地下水位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