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上丝绸之路”自然环境风险分析

“海上丝绸之路”自然环境风险分析

着眼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地位,基于高程数据、历史水文气象数据等,首先分析了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海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海上丝绸之路所面临的自然环境灾害,基于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理论,建立了海上丝绸之路自然环境风险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并基于地理信息平台(GIS)和历史气象水文数据和航运信息等,以大风(浪)风险为例,进行了评估试验。

初步结果表明,冬季,南海大部尤其是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附近的大风(浪)风险较高,而印度洋的风险则普遍在中等以下;夏季,阿拉伯海大部分海域尤其是索马里东北部海域大风(浪)风险较高,其它海域的风险则多在中等程度以下。

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历史,面向未来,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战略构想。

当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包括3个方向的航线:北线途经韩国、日本穿越白令海峡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再到北冰洋;南线经印尼到达澳大利亚;西线从中国沿海港口向南,过南海,经马六甲、龙目和巽他等海峡,沿印度洋北部,至波斯湾、红海、亚丁湾等海域。

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尤其是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合纵连横的背景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拓展无疑将大大增强中国的战略安全。

其中,西线是当前需要重点建设的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

一方面,西线以东盟及其成员国为依托,可辐射带动周边及南亚地区,并延伸至中东、东非、北非和欧洲,涵盖了我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以及欧洲的主要贸易通道,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西线也是我国石油及其他矿产物资进口的主要通道,承担了我国海上能源进口80%以上的运输量。

一旦该通道受阻或被切断,我国的工业、农业及交通运输业都无法正常运行,甚至还会威胁到军事活动的开展。

因此,下文将主要关注海上丝绸之路的西向航线。

然而,在认识到这条航线重大战略意义的同时,其所面临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一是海上丝绸之路所经海域自然环境较为恶劣。

热带气旋、强风、大浪、雷暴等自然灾害频发;海峡水道复杂,暗礁、浅滩众多,这些都构成船舶航行的潜在威胁;二是海上丝绸之路人文政治情况复杂。

相关海域争端激烈,域外大国也竞相插手,武装冲突一触即发;海盗活动日益猖獗,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也不断滋长;沿岸一些国家政治势力复杂,政局和政策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本文重点分析海上丝绸之路所面临的自然环境风险。

11.1数据与资料本文中所用到的地理信息数据主要包含陆地高程数据、海洋地形数据和行政区划数据。

陆地高程地形采用SRTM30数据,由美国国家图像和测绘局(NIMA)同美国宇航局(NASA)合作开发,精度为;海洋地形通过提取TerrainBase数据集的海洋部分而得,该数据集由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和世界固体地球物理学数据中心共同创建,分辨率为。

本文中主要采用的海洋水文气象资料包括ICOADS(综合海洋-大气数据集)数据、近实时船舶报数据、CMA-ST热带气旋路径集和印度气象局新德里风暴中心整编的印度洋热带风暴数据等。

1.2地理环境特征将SRTM30和TerrainBase数据进行重采样、拼接并修订后,集成到地理信息平台上,得到研究区域的地形地貌底图;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航线示意图(图1)。

由图可知,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海域的地理环境较为复杂。

其中,复杂的地形地貌以及狭窄的海峡水道对航行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1)地形地貌复杂南海海底地势西北高、中部和东南低。

从南海周边向中央,依次分布着大陆架、岛架、大陆坡、岛坡以及深海盆地。

其中,大陆架、岛架面积为168.8万km2,占南海总面积的48.14%。

大陆架沿大陆边缘和岛弧分别以不同的坡度倾向海盆中。

在中央海盆和周围大陆架之间是陡峭的大陆坡,水深变化非常剧烈。

而中央海盆内,尽管大部分地区比较平坦,但它的地形很复杂,其上矗立着数十座高度超过1 000 m的海山以及400~1 000 m高的海丘。

南海诸岛就是在海盆隆起的台阶上形成的。

印度洋的海底地貌同样错综复杂,洋底中部有呈“入”字形的大洋中脊,包括中印度洋海岭、阿拉伯-印度海岭、西南印度洋海岭和东南印度洋海岭。

其中,中印度洋海岭向西北延伸形成阿拉伯-印度海岭,并继续向西北延伸进入亚丁湾和红海。

除大洋中脊外,东部尚有东印度洋海岭和岛弧、海沟带,在海岭、海丘、海台之间分布着许多海盆。

东印度洋海岭将东部海域分割为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亚海盆。

其中,中印度洋海盆南北纵贯,北部为恒河水下冲积锥所掩盖的斯里兰卡深海平原;西澳大利亚海盆北部与深海沟相接,东南部被海岭、海丘和海台分割,海底地貌复杂。

西印度洋海域的海底地貌更为复杂,它被众多的海岭和岛屿分割,分为索马里海盆、莫桑比克海盆和马达加斯加海盆。

(2)海峡水道众多南海-印度洋海域的海峡水道众多,其中,海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重要节点包括: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巽他海峡、龙目海峡、望加锡海峡、卡里马塔海峡、新加坡海峡、莫桑比克海峡、波斯湾以及亚丁湾等。

这些海峡、水道构成联结东亚-中东-欧洲-非洲的货运通道和能源通道,战略地位尤为重要。

然而,这些海峡水道往往狭长拥堵,暗礁浅滩较多,水文情况也较为复杂,给航行安全造成了一些潜在威胁。

例如,马六甲海峡全长达l 080 km,最窄处只有37 km,水深为25~150 m,海峡底质平坦,多为泥沙质,水流平缓,容易发生淤积;水下有浅滩与沙洲,巨轮搁浅事故时有发生;而霍尔木兹海峡作为波斯湾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和波斯湾石油通往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其最窄处也只有48.3 km,最浅处水深仅为10.5 m,并且海峡中多岛屿、礁石和浅滩。

据测算,平均每8 min就有一艘巨型油轮从霍尔木兹海峡通过,并且除穿梭往来的船只外,还有大量的超级油轮停靠在海峡两岸。

因此,只要有一艘油船倾覆于海峡,就可使这条海上运输线停顿一个月以上。

1.3气候特征海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海域大多都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域,雨量丰沛,受季风影响显著。

主要表现为气温较高、对流活动较强、热带气旋频繁以及大风大浪较多,对航行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

(1)气温较高海上丝绸之路所经海域大多都位于热带,并且由于西太平洋-印度洋大暖池的存在,因而总体来说气温较高。

其中,南海海域年平均气温均在25℃以上,南沙群岛附近高达28℃左右。

从年温差来看,南海总体上变化不大,仅为2.6℃;南沙群岛附近气温的年变化更加平缓,只有2℃左右。

印度洋气温分布随纬度变化而异,赤道地区全年平均气温约为28℃,印度洋北部的夏季气温约为25℃~27℃,冬季气温为22℃~23℃,全年平均气温25℃左右。

其中阿拉伯半岛东西两侧的波斯湾和红海一带,夏季气温常达30℃以上。

(2)对流活动较强由于大暖池强大的热容支撑,南海和印度洋区域的对流活动都十分旺盛。

其中气候上著名的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主要在西印度洋地区生成、东印度洋区域发展、印尼区域进一步发展和活跃。

而热带辐合带和南海季风槽,则给南海地区的对流活动提供了充足的动力、热力条件。

强的对流活动往往伴有雷暴和雷雨大风等,对舰船电子设备安全、电子线路防火以及航行安全都可能造成严重危害,并且局地强对流天气具有突发性,对防灾减灾造成了很大挑战。

(3)热带气旋频繁海上丝绸之路所经海域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其中,南海和孟加拉湾海域受热带气旋尤为严重。

南海既是热带气旋的发源地,同时还受来自西北太平洋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的热带气旋的影响,每年受热带气旋影响的次数达10次以上。

其中,大约70%为来自西北太平洋,30%在南海本地生成。

每年的7-10月是南海热带气旋活跃的季节,这个时期生成的热带气旋约占全年的近80%。

北印度洋热带气旋主要活跃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其中孟加拉湾又明显比阿拉伯海要多。

据统计,北印度洋生成热带气旋年平均达10.3个,占全球总数的10.5%,其中达到热带风暴以上强度的年平均约5.6个。

每年的5月、10月和11月是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的活跃期,尤以11月份为最多。

热带气旋的每一次掠过,不仅伴随着大风、巨浪,还常伴有暴雨、风暴潮等恶烈天气和灾害,因而对海上设施、海上作业以及航行的船舶构成严重威胁,从而造成严重灾害和损失。

(4)季风现象显著海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海域大多都属于季风区,季风现象显著。

对于南海而言,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盛行东北季风,平均风速达8 m/s 以上。

其中,平均风速高值区位于东沙至巴士海峡之间,次高值区位于永暑礁至潘朗之间。

这两个高值区之间为东北-西南向的强风带,平均风速可达9 m/s,6级以上大风频率达30%以上。

每年6-8月,则盛行西南季风,平均风速为6~7 m/s。

平均风速的高值区位于南海西南部海面,可达7 m/s以上,其6级以上大风频率约为20%左右。

印度洋的东北季风,通常也盛行于11月至次年3月,平均风速一般为4~6 m/s,1月份达到最强,但多数海域6级以上大风频率都在10%以下,无8级以上大风。

5-9月为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期,平均风速一般为5~12 m/s;7月份西南风达到最大,在北印度洋北部阿拉伯海域的平均风速为8~10 m/s,6级以上大风频率约达20%~65%,中部亚丁湾东部海域风速10~13 m/s,6级以上大风频率约占70~75%,相应地该海域的风浪也较大,是世界大洋中大浪频率最高的海区(刘金芳等,1998;张磊等,2012)。

季风活跃期间,频繁的大风浪对船舶航行和海上作业等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22.1海上丝绸之路自然环境风险概念关于风险,目前尚无完全统一的定义。

其中,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部(United Nations Disaster Relief Coordinator,UNDHA)关于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为(United Nations,1991,1992):“风险是在一定区域和给定时段内,由于某一自然灾害而引起的人们生命财产和经济活动的期望损失值”,比较全面而准确地描述出风险的本质内涵。

目前,这一定义已得到了国内外许多学者和国际组织机构的认同。

借用灾害风险概念,本文的风险定义为:“海上丝绸之路所面临灾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由其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

”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灾害性事件泛指能带来危险或危害的因子。

其中,“灾”的概念基本等同于“险”,例如“致灾因子”,亦可称“致险因子”。

根据上述定义,参考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方法(史培军,1991;黄崇福,2005;张继权等,2006;谢梦莉,2007;葛全胜等,2008),可把海上丝绸之路自然环境风险要素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致灾因子与危险性:也就是能造成一定灾害或破坏性的因子。

这些因素的异常程度越大,则给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造成破坏的可能性越大,造成的破坏可能越强烈;相应地,人类社会和经济体系承受的来自该风险源的灾害风险就可能越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