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化探找矿方法

物化探找矿方法


mg al( 毫珈) 0 -200 -400 高程 600 0 300 0 0 20 40 60 西 藏
△g
x
x 平面 莫 四 川 湖 南 霍 界 面 江 西 福 建 台 湾
2. 浅部地质因素解释 (1)台区结晶基底 上覆沉积盖层形成界面 基底岩石与盖层岩石密度不同 形成了剩余密度分界面,反映结晶基底的起伏。 如华北地台 山东—河北—环渤海一带重力剖面 重力异常起伏与基底的起伏一致,从而进一步 解释了一些沉积盆地与油气构造的分布与规模
或 Ca=Co+2σ

整理改写上式为:
( Xi Co) 2
iHale Waihona Puke 1NN 1(f x)2 8702 f x 9363 2 . N 100 4.3 106 σ N 1 100 1
2
Ca=Co+2σ=9+2×4.3=9+8.6=17.6×10-6
2.有异常地区的背景及异常下限的确定
(三)岩(矿)石的密度
(密度单位 克/立方厘米)
一般情况下: 岩浆岩、变质岩密度﹥沉积岩密度 沉积岩中 灰岩、白云岩﹥沙页岩
1. 沉积岩的密度 取决于:(1) 岩石的孔隙度(孔隙度增大、密度降低) (2) 岩石年龄 (岩石越老、埋藏越深 、密度越大)
2. 岩浆岩的密度
取决于:(1)化学成分 基性﹥ 中性﹥酸性
2 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分述
一 重力勘探法 (一)概念:是利用各种岩(矿)石的密度差异、引起 的重力变化来查明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的 一种物探方法。 重法与磁法、放射性法同属于天然场法。但重力 异常强度小,地形、高差等干扰因素影响十分突出。
(二)引起重力异常的原因(一般应具备的条件) 基本条件: a 必须有密度不均匀体存在 b 密度不均匀体沿水平方向有密度变化(有一定构造形态) c 研究对象与围岩要有一定的密度差,或有一定规模 d 探测对象埋藏不能过深 e 研究对象所产生的异常可以从干扰物中分辨出来
沉淀分带 元素活性差别引起的分带
垂直分带 脉动分带 成矿作用多阶段形成
综合分带 (Ba-Sb.As.Hg-Cd-Ag)-(Pb-Zn-Au-Cu-Bi-Ni) -(Co-Mo-U-Sn-Be-W)
1.2 岩石地球化学在找矿中的应用
• • • • • • 寻找深埋藏的盲矿体 评价矽卡岩的含矿性 推断盲矿体的矿石类型 评价断裂构造的含矿性 指导工程布置追踪矿体 评价侵入体的含矿性
(2) 产 状 侵入岩﹥ 喷出岩
3.变质岩的密度 取决于:(1)变质程度(变质程度加深、密度增大) (2)成份(随基性程度加大,面密度增大) 4.矿物的密度 除石油.煤.岩盐以外,各种矿物密度﹥岩石密度 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密度
(四)资料整理 室内工作:地形改正、中间层改上、高度改正、正常场 改正(维度改正) 最后成布格重力异常图。 (五)成果解释 1、 深部地质因素解释 地壳与上地幔(莫霍面)为一个明显的密度分界面。 上地幔密度﹥地壳 地壳 硅镁层 ﹥ 硅铝层密度
-6 C ( ×10 )
300
100 50
背 景上限
背景值
γ 52
Sk
该方法以地质观察为基础,简便易行。多在矿区 及矿区外围进行原生晕及土壤找矿时使用长剖面法。
(二)数理统计法
区域性地球化学工作(面积性水系,土 壤工作) 岩石、矿石中常量元素大多服从正态分 布;而微量元素大多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1.地区背景值与背景上限的确定
2、次生晕
矿体及原生晕表生破坏,在其附近上覆土壤中,成矿 元素含量增高的异常地段。
扩散是成晕元素迁移的主要形式。 特点 受元素活性、土壤厚度、PH值、粒度等制约
2.1 基本特征
• 主要的成矿元素也往往是主要的指示元素
• 指示元素的含量多以B、C层富集 • 剖面上异常形成上宽下窄的喇叭状
• 与矿体的空间关系,主要受地形、矿体产状、 土壤厚度控制
(六) 重力勘探的应用 1 预测成矿远景区— 划分成矿区带,研究矿床分布规律 2 组合磁法 寻找Fe矿、Cr矿 3 组合地震方法,圈定和寻找沉积构造盆地。油气藏等。
二、磁法勘探
(一)概念 1、基本磁场: 由地核内电流的对流形成; 2、外部磁场: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的短期磁变化; 短期变化 日变化磁暴 3、磁异常: 地磁场与基本磁场之间的差别
1、原生晕
岩石内形成成矿元素含量增高的地球化学异常地段。故 样品采集的对象是岩石。
渗透是成晕元素迁移的主要形式。 特点 控制迁移的因素是元素性质、溶液压力、 温度、浓度构造和岩性条件
1.1 原生晕的基本特征
(组分、含量、形态、规模、分带性)
指示元素
反映矿体存在或矿化 特点的元素 伴生元素组合
组分
(五)、磁法勘探的应用 1、面积性工作,可以划分地质界线、指导地质填图
2 、直接寻找磁铁矿床和间接寻找多金属矿床 多金属矿床—主要利用与磁性矿物有共生关系这 一条件,如矽卡岩型、热液脉状矿体
3、分析确定构造类型与规模 (1)当有磁性岩层时,可以发现和确定背、向斜; (2) 断裂与破碎带由于受应力作用磁性降低,磁场多 呈低值带,但有磁性脉体贯入时,则出现高值带。
30 150
120 35
100 80 50
首先划分间隔组,划分时在能将Xo(组中含量值)、f1、f2、 f3前提下,i应取最小值。
含量间隔 (10-6) 样品数 0~3 30 3~6 80 6~9 150 9~12 200 12~15 120 … …
含量间隔 (10-6) 样品数
0~3 30
3~6 80
物化探方法
在寻找隐伏矿体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 地球化学勘查方法
地球化学找矿法
又称化探,以地球化学和矿床学 理论为依据,以成矿 元素及伴生元素分布为主要研究对象。
异常、介质、方法、关系
异常成因 原生异常 矿 体 次生异常 残破积层 水系沉积物 地表水、地下水 植物 岩石、土壤、大气 次生晕 分散流 水晕 生物晕 气晕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体 水系沉积物测量法 水地球化学测量法 生物地球化学测量法 气体地球化学测量法 介质类型 基岩、裂隙构造 异常类型 原生晕 地球化学找矿方法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法
2.2 土壤地球化学作用在找矿工作中的应用
应用矿种包括: 有色金属Cu.Pb.Zn.As.Sb.Hg.W.Sn.Mo.Co.Ni等
贵金属 Au.Ag 黑色金属 Cr.Mn.V 以及非金属等矿种
方法应用 a.面积性找矿 b.剖面工作 c.配合地质研究工作 总之土壤工作首先要在矿区(矿体)上进行深度、 粒度试验,确定最佳富集层位和最佳富集粒度,其 次应在水系沉积物异常中进行
背景上限(异常下限)的确定
(一)长剖面法: 按一定的地质剖面,等距离采集样品(土壤或岩石),分析 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编制综合剖面图。 利用综合剖面图,对比元素含量变化和地质观察结果。 在远离矿体样品中,根据元素含量变化,平行横坐标做一条 平均含量线,该线值即为背景值; 根据元素含量的波动范围,在波动范围的上限,平行横坐标 做直线,该线即为背景上限(或异常下限)如图:
含量 (10-6) 样品数
3 8
5 9
6 11
8 10
10 30
15 25
20 5
25 2
再将样品含量划分间隔组,统计各组样品数(频数), 计算有关数据。
含量区间 (10-6) 0~5 5~10 10~15 组中值 (x) 2.5 7.5 12.5 x2 6.25 56.25 153.8 频数(f) 17 51 25 f*x 42.5 382.5 312.5 f*x2 106.25 2868.75 3845.0
(二)岩(矿)石的磁性
1、岩浆岩:有较高的磁性 2、沉积岩:磁性很弱,多可以认为无磁性
3、变质岩:磁性介于岩浆岩与沉积岩之间(正变质岩﹥负变质岩)
(三)地磁异常的基本特征 1、各类火山岩(火山岩区)异常曲线 2、沉积岩区的磁场 3、变质岩区磁场
(四)磁法勘探应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 1、所推测的地质体与围岩间有足够大的磁性差; 2、磁性体的体积与深度比值足够大 3、干扰体的磁场足够小
6~9 150
9~12 200
12~15 120
… …
从表可知:i=3×10-6时,X0=9×10-6,
f1=150, f2=200, f3=120
i( f 2 f1 ) 3 (200 150) M0 X0 9 10.1106 2 f 2 f1 f 3 2 200 150 120
△g 0 0 5
Km 深 度
x
拗陷
隆起
(2)确定沉积岩内部构造和岩相变化 1 如 华北地台 奥陶系灰岩与上覆C-P系煤系界面 四川盆地 三叠系海相灰岩与上覆J-K砂页岩界面 都有明显的密度界面。 2 沉积岩层中褶皱与断裂引起的重力异常 背斜——重力高(岩丘表现为重力低) 断裂——等值线密集带(重力异常梯度带)
15~20
20~25
17.5
22.5
306.3
506.3
5
2
87.5
45.0
1531.5
1012.6
可计算出: ∑f=100; ∑f*x=870;∑f*x2=9363.2 ∵ 背景值
870 Co x 8.7 9 10 6 100
∴ 背景上限Ca确定有:
Ca=2×Co=2×9=18×10-6
若服从正态分布,其样品含量的算术平局值可作为背景值 N Co
Co x
x
i 1
N
其中,x—各样品某元素的含量;N—样品数; 当样品数较多时,可根据含量分组,以各含量组中值(x) 与各组样品数(频数f)来计算含量平均值。 即
f x Co x f
如在一个铜矿区甲地段采集了100个土壤样品,分析测试 后整理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