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录井

地质录井

综合录井资料 在油气层解析评价中应用

一、岩屑录井

二、岩心录井、井壁取芯 三、荧光录井 四、气测录井 五、钻井参数录井 六、泥浆参数录井
一、岩屑录井
• 岩屑主要包括: 岩性
颜色:岩石颗粒、基质胶结物、含有物的颜色及其分布变化状况等; 矿物成份:单矿物成份及其含量;
结构:粒度、圆度、分选性;
胶结:胶结物成份,胶结程度、类型; 晶粒:指碳酸盐岩的晶粒大小、透明度、形状以及晶间、晶内孔隙; 化石:名称、形状、充填物; 化学性质:指与盐酸反应情况及各种染色反应情况; 荧光:颜色、直照、滴照、产状、泡样对比。
从885米开始,油层结束,QFT值 大幅度降低,从后来的测试结果 看,该层为一很好的油层。
三、荧光录井
QFT值与油层显示对应表二) (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深度 (m) 1035 1040 1045 1050 1055 1060 1065 1070 1075 QFT值 577 743 1075 1730 2045 2740 2295 876 621 地层及显示情况 浅灰色中 -粗砂岩,次 圆-次棱角状,分选差, 泥质胶结。部分钙质。 80%金黄色直照荧光, 岩样中见明显的油迹。
三、荧光录井
泡样级别对比
级别
1 2 3 4 5 6 7
百分含量(%)
0.000310 0.000630 0.001250 0.002560 0.005000 0.010000 0.020000
含油浓度(g/ml)
0.000000661 0.00000122 0.5 0.0000391
二、岩心录井、井壁取芯
岩性 颜色:岩石颗粒、基质胶结物、次生矿物、含有物的颜色及其分布变化状况等; 矿物成份:单矿物成份或岩块及其含量; 结构:粒度、圆度、分选性; 构造:层理、层面特征、接触关系、生物扰动等; 胶结:胶结物成份,胶结程度、类型; 晶粒:指碳酸盐岩的晶粒大小、透明度、形状以及晶间、晶内孔隙; 缝洞情况:类型、分布和数量统计; 化石及含有物:名称、形状、充填物;
四、气测录井
• • • 监测起下钻、换钻头、接单根时的后效气体。
后效气
井深、气测全量值、气测组份值、油花气泡的延续时间和变化; 根据迟到时间和油气上窜速度,推算显示井段深度。 油、气上窜速度计算
迟到时间法计算式:V=H-(h/t)(t1-t2) / t0 容积法计算式:V=H-(Q/Vc)(t1-t2) / t0 式中 V----油气上窜速度,m/h; h--循环钻井液钻头所在井深,m; t0----井内钻井液静止时间,h; H----油、气层深度,m; t----钻头所在井深的迟到时间,min; Q----钻井液泵量,l/min;
气体比 C1/C2 C1/C3 C1/C4 油层 2—10 2—14 2--21 天然气层 10—35 14—82 21--200 非生产性的 <2和>35 <2和>82 <2和>200
生产能力的划分:若Cl/C2<Cl/C3<C1/C4,曲线为正斜率,表示具有生产能 力;若C1/C4<Cl/C3<C1/C2或是Cl/C4<C1/C3为负斜率,则表示不具生产能力, 或为水层;低渗透层斜率往往不反映产层性质,而斜率很陡时,多为致密层
油气类别 非可采干气 可采天然气 可采湿气 可采轻质油 可采石油 非可采稠油或残余油 Wh <0.5
0.5-17.5 17.5-40 >40
Bh >100 Wh<Bh<100
Wh>Bh Wh>>Bh
Ch
<0.5 >0.5
四、气测录井
烃湿度比法(烃比值法)
四、气测录井
烃湿度比法(烃比值法)
A).当Bh高于100时,这一层段含有纯干气;
二、岩心录井、井壁取芯
滴水试验
三、荧光录井
荧光直照
含油岩屑、岩心、壁心在紫外光下呈浅黄、黄、亮黄、金黄、黄褐、棕、棕 褐等色。油质好,发光颜色强、亮;油质差,发光颜色较暗; 矿物荧光:石英、蛋白石呈白一灰色;方解石、贝壳呈黄到亮黄色;石膏 呈亮天蓝、乳白色; 成品油及有机溶剂污染荧光:柴油呈亮紫一乳紫蓝色;机油呈蓝一天蓝、 乳紫蓝色;黄油呈亮乳紫蓝色;丝扣油呈白带蓝一暗乳蓝色;白油、煤油呈乳 白带蓝色;磺化沥青呈黄、浅黄色;525呈乳白一浅乳白色;铅油呈红色。
三、荧光录井
QFT值与油层显示对应表 (一)
序号 1 2 3 4 5 6 7 深度 (m) 855 860 865 870 875 880 885 QFT值 387 1380 1565 1855 1285 977 513 地层及显示情况 浅灰色细砂岩,次圆状 分选中等,泥质胶结。 80 %金黄色直照荧光, 岩样中见明显的油迹。
B).当Wh指示气相且Bh高于Wtl时,说明含气,且气体浓度随两曲线 的相互接近而增加;
C).当Wh指示气相且Bh高于Wh时,说明含气/油或气/凝析油;
D).当Wh指示油相且Bh低于Wh时,说明含油,浓度随两曲线分离而增 加;
E).当Wh大于40,Bh远低于Wh时,说明含残油。
特性比(Ch)的解释(只用于当Wh和Bh指示气体时) A).如果Ch低于0.5,Wh和Bh指示气体,解释正确。 B).如果Ch高于0.5,Wh和Bh解释的气体特性与油有关
四、气测录井
烃湿度比法(烃比值法)
色谱组分值比值计算 烃湿度比Wh=∑重烃/全烃 × 100% 烃平衡比Bh=(C1+C2)/(C3+C4+C 5)× 100% 烃特征比Ch=(C4+C5)/C3 × 100% 一般解释标准以烃湿度比(Wh)作为解释参数点:Wh<0.5为纯干气; 0.5-17.5为湿气;17.5-40为油;>40为残油,密度随湿度比增加而增 加。
三、荧光录井
荧光显示级别 A B 荧光面积(%) >90 70-90 反应速度 快 中-快
C
D
30-70
<30
中-快
慢-中
三、荧光录井
目前应用情况:
不同地区(甚至不同油层)的QFT值都会有差异,必须经过 几口井的QFT分析,才能比较准确地确定该地区(该油层) 的QFT值检测特征。 根据上述得到的油气层QFT特征值,可以为以后的油气层准 确、及时判断提供有效手段 • 国内某油田的QFT值与油层对应关系见下表:
从1045米-1070米,QFT值呈明显的峰 状,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层是本井 的主力油层。
三、荧光录井
QFT的升级产品---QFT2TM特点简介:
• 采用二重发射波长荧光过滤器(独特 设计),增强了对不同荧光强度的鉴定。 • 及时分析得到样品的QFT值,进而计算 出样品的原油浓度(WT%Oil)和API重 度,比较准确地得出荧光性质和来源。 • 更高的灵敏度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来源于泥浆、丝扣油等造 成的影响 • QFT值的自动分析、采集、计算、储存和输出
荧光滴照法
取几颗岩屑样品,分散放在滤纸上,在岩屑上滴一滴氯仿溶液,观察岩样周 围有无荧光扩散和斑痕,并记录荧光的颜色和强度; 荧光扩散边斑痕的颜色:含烃多的油质为天蓝、微紫一天蓝色,胶质呈黄 色或黄褐色,沥青质呈黑一褐色; 矿物荧光无扩散现象,成品油荧光颜色较浅,呈乳紫一天蓝,一般只污染 岩屑表面,可破开岩屑、岩心、壁心观察新鲜面
级别
8 9 10 11 12 13 14 15
百分含量(%) 含油浓度(g/ml)
0.0400 0.0780 0.1560 0.3125 0.6250 1.2500 2.5000 5.0000 0.0000781 0.000156 0.000313 0.000625 0.00125 0.00250 0.0050 0.0100
1
Oil Zone Non Production Zone C1/C2 C1/C3 C1/C4 C1/C5
四、气测录井
三角形气体组分解释法(或称三角形气体组分图版法) 一般的解释原则 正三角形解释为气层; 倒三角形解释为油气层; 大三角形,表示气体来自干气层或低油气比油层; 小三角形,表示气体来自湿气层或高油气比油层; 联接内外三角形相应的顶点,交点在生产能力区内,即认为 有生产能力,否则无生产能力。 各类烃组份的初步校正 上述三种方法如用现场录井的气相色谱资料进行解释, 没有消除钻头直径、钻速及钻井液流量的影响,只能相对地 表示气显示指数的相对值。若要较准确地反映真实情况,需 对各类烃组分进行校正。
物理性质:硬度、断口、光泽等;
化学性质:指与盐酸反应情况及各种染色反应情况; 含油气情况:包括含油气岩心的显示颜色、级别、产状、含油面积百分比、原 油性质、油气味、滴水试验、荧光、含油气试验(放入水中)。
二、岩心录井、井壁取芯
饱含油 > 95%
富含油 75-95% 油浸 油斑 油迹 荧光 40-75% 5-40% < 5% 肉眼见不到油迹
三、荧光录井
QFT2TM结果与气测结果对比实例:
• 通过与气测结果、岩性 分析对比,QFT2TM计算 的原油浓度值/ API重度 值非常清楚地显示出两 个较好的产层。
三、荧光录井
目前,QFT分析技术的应用在国外十分普及,几乎在所有 探井和评价井的随钻过程中,都有计划地使用这一技术, 目的是取得和积累这一基础数据进行分析。 在国内,某些陆地油田(如:大庆、塔里木、土哈、长庆 等地区)对这一技术也应用较早,在重点地区的探井和评 价井的录井过程中都使用QFT进行大量地分析。据了解结 合电测、气测等其他手段,有些地区已经分析得出了QFT 值与不同含油层位、含油级别的对应关系模版,并在实践 中加以验证。 QFT分析技术可能决不仅仅是判断真假荧光、发现轻质油 的手段,而是有深远意义的一项录井新技术。
四、气测录井
三角形气体组分解释法(或称三角形气体组分图版法) 三角形坐标系是由C2/∑C、C 3/∑C、C4/∑C (∑C为:Cl +C2 +C3+ C4之和)三个参数构成。把三个参数的零值作为一个正三角形的三个顶 点(A.B.C),然后,做夹角为60°的三组线,分别代表三个参数的不 同比值,即建立了三角形的坐标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