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 历史数据图表型选择题解题技巧历史数据图表型选择题是近几年高考频频“亮相”,它扩大了历史资料的来源,活跃的命题形式,其优点是清楚、简洁地替代了语言表达。
【高考透视】命题导向:历史数据图表型选择题是高考选择题命题的又一主流题型,也是高考命题正着力开发的重点题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将会更多地出现在高考试题当中。
备考提示:要重视教材上的图表材料的分析以及信息的再挖掘,运用其潜在的有效信息进行历史思维训练,提高训练的思维含量。
适度地搜集、观察一些典型的历史图表,找到解决历史数据图表型选择题解题的着力点、关键点。
【题型概括】基本定义:历史数据图表型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各种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数据统计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题型特征:⑴从命题形式来看,在高考中这类题目主要是利用数据统计表格、直观图表等两种载体进行命制, 最常见的形式有统计表、向量图、曲线图、坐标轴图、饼状图、柱状图、圆形比例图等等。
⑵从题目涉及的内容看,包含的信息量大,且阅读量小,可塑性强,能形象地反映出一个时期、一个阶段某种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态势。
这种题型有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等特点。
⑶从问题设置看,有利于知识点的整合,便于有层次地设置问题,可操作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⑷从能力培养看,融观察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概括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于一体。
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图表历史信息、挖掘图表反映的历史时期(阶段)蕴涵的历史观点、历史本质以及历史结论等能力。
⑸从教学效果看,数字、表格、曲线等“特殊符号”在历史教学中的出现,使学生耳目一新,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
【解题攻略】历史数据图表型选择题解题秘诀“四一”:⑴“看一看”:看数据统计题的表头及出处、时间、项目、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反映不同历史内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类型。
⑵“减一减”:将表格中数据相减,看数据升降等信息,读出表格中所蕴含的变化、态势等。
⑶“比一比”:横比找差异,纵比看趋势,类比辨种类。
注意表格数据图形式的不同,不同的图表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和特点,如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进而通过其量变及相互关系,归纳出其所反映的现象及规律。
⑷“联一联”:联教材、掘信息。
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提醒“六注”】历史数据图表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数据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还要提醒“六注”:⑴注重整体阅读:将所有数据串联起来进行整体的、宏观的观察,发现和利用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明确历史事件时代背景。
⑵注目数据文字:要善于注视数据分析图(表)的标题文字或注解说明文字,以准确把握图表所反映的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征。
⑶注意数据变化:通过对图表数据的横向和纵向对比,计算各时段数据占总和的百分比等以捕捉图中潜在的动态信息准确答题,要结合时代特征和教材知识得出与数据变化相关的历史结论或概括数据变化的规律。
⑷注解变化原因:诠注数据变化的原因。
⑸注心数据真实:关注对原始数据的分析要实事求是,既要从材料出发,从信息分析,也有必要联系教材相关知识,分析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
⑹注消思维定势:既可以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解答但也不能完全依赖课本上已有的结论,形成被动的思维定势。
因为试题提供的图表数据和信息往往是新材料、新情景、新信息,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对图表材料和信息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高考典例】一、表格数据图(统计表、向量图)表格数据图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格主题、表格行列中的对比项目与数字内容。
这类题比较突出地考查理解观察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纵横驰骋看变化”。
【高考例析1】(2016年江苏高考,9,3)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例析】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列强侵华•《马关条约》。
本题为历史数据图表型选择题,解题秘诀“四一”。
“看一看”“减一减”:依据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项正确。
“比一比”“联一联”:此时,英国仍然是过激强国,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倾销为主,故C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故D项错误。
【答案】A【高考例析2】(2016年高考海南,23,2)表1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
表1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B.农业生产衰退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D.工业发展滞后【例析】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本题为历史数据图表型选择题,解题秘诀“四一”。
【答案】A【高考例析3】(2015年全国卷2·33)表1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所占比例表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例析】本题为历史数据图表型选择题,解题秘诀“四一”。
表头: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所占比例;时间: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数字变化:从表1中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问题:由表1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结论:比例占百分之70%以上,所以A、C排除;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经济结构没有发生变化,所以选B。
【答案】B【高考例析4】(2015年全国卷1·27)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例析】本题为历史数据图表型选择题,解题秘诀“四一”。
表头: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时间:唐、宋、明、清;数字变化:河南状元人数越变越少,江苏状元人数越变越多;地点变化:北方到南方;问题: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结论:表格体现了唐朝到清朝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些时间涉及到一个重要时间,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因此变化反应的实质是因为经济重心南移造成文化格局的变化,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项。
【答案】B【高考例析5】(2014·全国大纲卷)下表是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A.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B.生产结构的调整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D.土地兼并的趋势【例析】本题为历史数据图表型选择题,解题秘诀“四一”。
表头: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时间:1935、1936、1937、1938年;数字变化:佃农、半佃农比重变大,自耕农比重变小;问题:该表反映了当时农村;结论:佃农和半佃农从1935年到1938年所占农村从业人数的比例在上升,而拥有自己土地的自耕农人数在不断减少,这意味着无地和少地租种地主土地的人数在增多,而自有田农民在减少,说明农村失地现象越来越明显,这种形势客观上反映出土地集中、兼并的趋势;选项A的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在国民政府统治期间,实行的土地所有制度基本上就是封建土地私有制,从来没有发生过变革;而从表格农村农民身份的变更看不出来B、C两项所述的农村生产结构和耕作方式的变化。
因此答案选D。
【答案】B【高考例析6】(2014·四川卷)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结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③④【例析】本题为历史数据图表型选择题,解题秘诀“四一”。
表头: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的咨询答案;时间:1990、1997、2004、2006年;数字变化:肯定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比重在增加;认为阻碍社会发展,是一场灾祸和难以回答的比重在下降;问题:表明俄罗斯人;结论:几年以来进行的“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的调查,说明俄罗斯人仍在反思十月革命,故①正确;从四项调查内容的变化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予以十月革命肯定,而否定的观点或难以回答的比重在下降,说明俄罗斯人依然有大国情结,但并不是看法长期一致,故②排除,③正确;调查涉及十月革命对经济的影响,但“主要关注”说法是错误的,④错误。
故ACD项错误,B项正确。
【答案】B【高考例析7】(2010年全国卷1·14)表是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例析】本题为历史数据图表型选择题,解题秘诀“四一”。
表头: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要明确题中“厘金”的含义是指国内贸易税收;“关税”是指对外贸易的税收;而“田赋”是封建传统的赋税制度。
时间:1885、1887、1889、1891、1892年,都是19世纪末;数字变化:田赋比重基本下降,但在清政府年收入中仍占主导,大于厘金和关税收入;厘金比重基本下降,关税比重基本上升;问题: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结论:研读表格数据可以发现19世纪末期清政府财政收入发生了明显变化,来自于国内外贸易的税收逐渐超过传统的封建赋税开始占据政府收入的主体,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甚至开始影响到清政府的上层建筑和经济政策。
故选D。
【答案】D二、曲线数据图(坐标轴图)曲线类选择题的图片一般由“象限”里波折起伏的折线或圆滑的曲线构成,有时个别题目由简单单一的直线构成,这取决于所选组题素材。
解题关键“边边角角看拐点”。
【高考例析8】(2016年高考上海,23,2)右图反映了近代中国关税总收入的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是()A.改订新约运动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C.民族经济发展D.北伐战争爆发【例析】本题为历史数据统计型选择题,解题秘诀“四一”。
考点定位,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改订新约运动。
近代早期中国无关税自主权,也就是关税基本上为零。
材料显示在1931年后,关税逐渐增乡,这说明不平等条约得到修改,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