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血脂用药

高血脂用药

用药注意高血脂病人吃药需注意的事项误区一:血脂化验单没显示异常即是合格看着检验报告,以为自己的血脂水平达标了就自行停药,是很多就诊患者的误区。

既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属于极高危人群,其血脂水平比正常人要求更为苛刻,血脂水平只有降到2.1mmol/L以下才算达标。

而且,专家表示,在化验单中,血脂的正常范围是给医生参考使用的,我们自己是不能据此来判断自己是否合格达标的。

按照治疗原则,患有缺血性卒中的病人是不能自作主张参照验单上的指标擅自停药。

闫博士称,患者如有以下任何一个危险因素:糖尿病、冠心病、代谢综合征、未戒断吸烟、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那么当他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大于2.1mmol/L时,必须进行降脂治疗,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于2.1mmol/L才算合格。

误区二:注意饮食就不用吃药许多患人认为,只要平时注意饮食控制,少吃油腻的食物,就没有必要服用调脂药物。

闫振文医生说,其实这也是市民的一个误区。

饮食控制、运动、减肥等对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效果比较好,但是对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它的效果就不明显了。

因为大部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在人体内合成的,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时,除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外,还应该同时服用降血脂的药物。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预防缺血性卒中有三大药物,分别是降压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药物,前两者为广大国内卒中患者所熟悉,如在他们的药箱中常常出现络活喜,阿司匹林等降压和抗血小板药物,但是他们对于他汀类药物认识不够,认为少吃油腻食物就可以控制血脂水平,往往过早地停用了他汀药物。

误区三:吃保健品可代替吃药“降血脂的药物终归还是药,‘是药三分毒’,我吃保健品不也一样吗?不但没有副作用,也能降血脂。

”目前市面上许多保健品都标榜拥有清除体内血脂、软化血管的作用,但这都是企业的宣传,没有经过国家质监局的检验,更没有严格的临床研究与循证医学支持。

高胆固醇血症是一个慢性代谢异常,目前只能依靠药物进行控制。

如果停药,多数患者的胆固醇水平在1-2周内又回升到治疗前水平,这个时候降脂药所起到的稳定定、逆转动脉斑块的作用就会消失,脑卒中的风险必将增加。

因此,在正常情况下,降脂治疗要长期坚持。

用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防治结合,非药物与药物应用相结合。

(2)据高血脂种类不同而辨型用药。

(3)冠心病患者的合适血脂水平应较低于正常人,并尽早用药,控制其它危险因素。

(4)长效调脂药,宜每晚服用一次。

(5)用药后,至少每3—6个月复查血脂、肝肾功能等,随时调整用药剂量,监测副作用。

(6)持续服药,以使血脂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降脂(调脂)药物有4—5种,但近年疗效肯定、运用最多的有两类:(1)他汀类:常用辛伐他汀(舒降之)、普伐他汀及洛伐他汀等。

(2)贝特类:常用非诺贝特、吉非罗齐等。

他汀类抑制胆固醇合成,主要用于以总胆固醇升高为主及混合型高脂血症,即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同时升高;贝特类用于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型。

他汀类明显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同时轻中度降低甘油三酯以及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疗效肯定。

老年人应用降脂药物要注意什么降脂药物应用于老年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是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许多老年患者接受降脂治疗的同时需使用其他药物来治疗并存疾病,因此合理使用降脂药物,注意因药物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是临床医师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老年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习惯与膳食结构,如低脂饮食、戒烟、行为矫正是治疗血脂异常和巩固疗效的综合措施。

需要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老年冠心病患者通过运动改善血脂水平后,可降低未来2年内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

老年人降脂药物要个体化,根据血脂水平和心血管病的危险分层确定初始剂量,然后根据治疗反应调整药物的剂量。

要预防肌病的发生,肌病是降脂药物严重的不良反应,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症。

由于老年人常存在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关节、骨骼和肌肉病变,一旦出现肌无力、肌痛等症状有时难以与老年性骨、关节和肌肉肌病鉴别,需要复查血清肌酸激酶(CK),一旦肌酸激酶水平升高应密切观察,超过正常上限5倍应停药。

老年人在降脂治疗的同时注意纠正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吸烟、超重或肥胖等,以全面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

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应注意什么第一,了解患者情况:是否合并有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其他疾病;是否合用其他药物,如贝特类降脂药、烟酸、环孢霉素、抗真菌药、红霉素和克拉霉素、维拉帕米、胺碘酮等药物;是否酗酒、大量饮用柚子汁;是否刚做了大手术;是否有药物说明书上所列禁忌证。

有上述情况服用他汀类有增加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用药慎重,应遵循医嘱。

第二,宜晚上服用:这是因为人体合成胆固醇在夜间最活跃,而他汀类主要是通过限制胆固醇的合成起作用的,因此晚上服用效果最好。

第三,不良反应的检测:在开始他汀类降脂之前,需化验肝脏转氨酶和肌酸激酶,了解基础值。

服药的患者要注意自身的一些反应,有没有出现肌肉疼痛、不适、乏力,有没有解棕褐色小便,有以上情况应立即抽血化验肌酸激。

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第四,复查血脂:调整剂量在服药6周左右,血脂平稳下降。

因此,在服药1个月后,可复查血脂,了解血脂是否达标。

若已达标,可按原剂量继续使用;若尚未达标,则常需调整剂量,或考虑合用其他降脂药物。

配伍禁忌降脂药物不能和哪些药物合并使用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降脂药物是他汀类降脂药,虽然他汀类药物都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但是服药万不可“高枕无忧”,橫纹肌溶解是他汀类药物最为严重的毒副作用,虽然罕见,但来势凶猛,主要表现为急性、严重的肌肉组织破坏,伴有肌红蛋白尿,继而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率高。

研究证实,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同时,盲目地服用其他类的药物是诱发横纹肌溶解症的"罪魁祸首"之一。

比如目前使用非常广泛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与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都是经过肝脏代谢的,当两者合用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代谢会抑制他汀类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从而使他汀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导致发生横纹肌溶解的危险性增加。

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酮康唑以及新霉素、环孢霉素与他汀类药物合用时,对体内的一种代谢酶有明显抑制作用,而他汀类药物需通过此酶代谢降解,这样也会导致横纹肌溶解的危险性增高。

因此,长期服用他汀类等降脂药的患者,要慎重选用抗生素,尤其是红霉素和抗真菌药物。

他汀类降脂药与贝特类降脂药同时使用,有可能引起伴有急剧肾功能恶化的横纹肌溶解症;与烟酸制剂或免疫抑制剂合用也有同样危险,特别是与环孢菌素同时使用更为危险。

贝特类降脂药,除有肾功能障碍者不能与他汀类降脂药同时使用外,若与抗凝血药华法令和磺脲类降糖药同时使用,可使后两者在血中游离型药物浓度增高,导致作用增强,引起不良反应。

丙丁脂降脂药不得与特非那定(得敏功)、阿司咪唑(息斯敏)同时使用,否则有可能引起心电图Q-T间期延长和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树脂类降脂药不得与降糖药阿卡波糖或降脂药氟伐他汀同时使用,否则可影响后两种药物吸收。

必须同时使用时,在医生指导下,延长两类药用药间隔。

与造影剂碘香酸同时使用可影响后者功能,忌同时使用。

正确防治高血脂当今,高血脂的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对其预防至关重要。

预防高血脂,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分层内容,这些工作面对着三组人群,即健康人群、患病人群及危险人群。

同时,不仅要重视预防高血脂本身的出现,更要重视防治高血脂所带来的危害性。

首先需要强调对病因预防,去除或控制其可能病因、诱因及其他影响因素。

即:(1)改善膳食,少吃动物脂肪及内脏、甜食及淀粉类;多吃植物蛋白、油类,蔬菜水果以及鱼类。

(2)减轻体重。

(3)加强体育锻炼,有氧运动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钟以上。

(4)戒烟,少量饮酒。

(5)控制影响血脂的其他疾病。

(6)对于有高血脂病患者,尤其40岁以上男性、绝经后女性或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危险人群,均应定期化验血脂,以期早防早治。

(7)对高血脂患者,应在预防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调整脂质治疗。

当高血脂被确诊后,首先应进行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调整、生活方式改善以及影响因素的控制。

在此基础上,进行药物治疗。

用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防治结合,非药物与药物应用相结合。

(2)根据高血脂种类不同而辨型用药。

(3)冠心病患者的合适血脂水平应较低于正常人,并尽早用药,控制其他危险因素。

(4)长效调脂药,宜每晚服用一次。

(5)用药后,至少每3-6个月复查血脂、肝肾功能等,随时调整用药剂量,监测副作用。

(6)持续服药,以使血脂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虽然降脂(调脂)药物有4—5种,但近年疗效肯定,运用最多的有两类:(1)他汀类:常用辛伐他汀(舒降之)、普伐他汀及洛伐他汀等。

(2)贝特类:常用非诺贝特、吉非罗齐等。

他汀类抑制胆固醇合成,主要用于以总胆固醇升高为主及混合型高脂血症,即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同时升高;贝特类用于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型。

他汀类明显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同时轻中度降低甘油三酯以及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疗效肯定。

目前,调脂治疗在冠心病防治中意义重大,已被列入冠心病的三大现代疗法(ABC疗法)之一,它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不亚于当年青霉素的发现。

()本篇文章来源于“医药卫生网”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网址:/list,931823.html战胜高血脂全方位攻略血液中的脂肪类物质,统称为血脂。

血脂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物质,有许多非常重要的功能,血脂过高或过低都对健康不利。

当血液中总胆固醇(TC)高于 5.7mmol/L(200mg/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 3.64mmol(140mg/dl),甘油三酯(TG)高于1.70mmol/L(150mg/dl)异常。

就叫高血脂,或称高脂血症。

如果血脂过高,就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就是我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严重时血流被中断,就会引起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眼底血管病变、脉管炎等,还可诱发胆结石、胰腺炎,加重肝炎、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老年痴呆等疾病。

最新研究提示高血脂可能与癌症的发病有关。

哪些人易得高血脂?有高血脂家族史者;体型肥胖者;中老年人;长期高糖饮食者;绝经后妇女;长期吸烟、酗酒者;习惯于静坐的人;生活无规律、情绪易激动、精神处于紧张状态者;肝肾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

由于高血脂的发病是一个慢性过程,轻者通常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较重时才会出现心脑血管等疾病的相应症状,如头晕目眩、头痛、胸闷、气短、心慌、胸痛、乏力、口角歪斜、不能说话、肢体麻木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