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文明家庭事迹材料四篇【篇一】“我想有个家 ,一个不算华丽的地方 ,一个温暖的家……”这首歌唱出人们对幸福家庭的渴望,建立一个健康文明、和睦团结、温暖美满的家庭是每个人的向往。
xx 的家是个特殊的大家庭,这里是爱的港湾,家里不仅有丈夫、儿子、公婆,还有 16 位在同一条战线上的姐妹和200 多个可爱的孩子。
她是全椒县武岗镇中心幼儿园园长,任园长已经有 4 年的时间了。
丈夫蔡晓东从事执法工作,两个尚小的儿子,大宝 6 岁在上幼儿园、二宝 3 岁由退休在家的婆婆照看。
她情系幼儿教育,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自 2010 年参加工作,迄今已在幼儿园这个领域里辛勤耕耘 9 个春秋。
2015 年通过竞聘,她担任了武岗幼儿园园长的工作。
4 年前,从一名普通幼儿老师接任了武岗镇中心幼儿园园长,职务变了,她的压力更大了、责任也重了。
可她的追求却始终没变,在一线,要做一名好老师,在领导岗位上,就要做一名好领导,使幼儿园获得更好的发展。
他们夫妻在工作中互勉共进,在生活中相互照顾。
为了支持妻子工作,蔡晓东毫无怨言地承担起子女上学接送、管理的全部事务。
在双方父母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尽心尽力给予帮忙。
他们上有体弱多病的老人,能经常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回去看望他们。
作为一个幼儿园一家之长,她热情对待教师和周围邻居,无论谁家有困难,他们都会彼此相互帮助。
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夫妻恩爱、老少共融、充满温馨,家业才能兴旺,社会才能富强, xx 一家用自身的行动为社会树立了正面的榜样。
最美文明家庭事迹材料【篇二】 xx, xx 省文安县滩里镇富管营村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
14 年来,她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当代女性的奉献之歌、正气之歌、爱心之歌。
14 年如一日的坚守,一杯水、一碗饭,她悉心照顾唤醒了沉睡 8 年的植物人丈夫,并将相依相伴走完此生。
1992 年, xx 与姜增永结婚,婚后八年从没吵过架,是曾经令人羡慕的一对恩爱夫妻。
但天有不测风云, 2000 年 1月的一天,姜增永与同村 4 人外出,途经省道赵家营村时,被一辆货车追尾。
姜增永头部受伤,立即被送到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抢救,由于病情严重,经医生初步处理后,他连夜被送往天津环湖医院。
在环湖医院,医生竭尽全力进行了救治,家中倾尽所有,花费 30 余万元,可姜增永却一直没有清醒,吃、喝、拉、撒全然不知。
医院给出的诊断结论:姜增永成了植物人!看着没有意识的丈夫,看着才刚满8岁的儿子, xx 连哭都得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都得躲到没人的地方。
一次次痛哭之后, xx 学会了坚强。
她用女人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一头是年幼的孩子,一头是同样“嗷嗷待哺”的丈夫。
她一边喂水喂饭、端屎接尿,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丈夫,一边还要照料孩子和家里的几亩地。
xx 坚持这样的信念:“只要丈夫活着,这个家就是一个真正的家。
” 14 年的时间, 5000 个日日夜夜,她义无反顾地坚守在丈夫身边。
丈夫大小便失禁,一天要多次进行换洗,每天晚上两点钟还要起来换一次尿布。
丈夫爱干净, xx 每天给他洗手、洗脸、洗脚,隔段时间还得给他洗一次澡。
特别是夏天,蚊子叮咬时,随时要为他驱赶蚊子,因背部发热难受,要不断地为他翻身。
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 14 年来,她为丈夫翻身和起床的次数——拿翻身来说,一天 10 次,一个月 300 次,一年 3600 次, 14 年就是 50400 次;一个晚上起床 3 回, 14 年 15120 回…… 皇天不忘初心人,在 xx 的细心照料下,奇迹发生了。
2008 年,昏迷八年的姜增永睁开了眼睛,并于第二年可以在别人的搀扶下走路。
虽然还不能说话,但 xx 已经无比满足。
2008 年以来,中央文明办在全国组织开展了“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在网络上推荐、评议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感人事迹, xx 荣登“中国好人榜”。
2013 年 6 月 7 日,xx 作为文安县道德模范代表参加了在 xx 市举办的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
当被记者问到有没有想过要放弃的时候 ? 面对台下的观众,xx 朴实坚定地说:“十多年的生活虽然艰辛,我从没想过放弃。
他生病了,我不能不管他。
只要他有口气在,他就是我男人。
”“只要丈夫在,这就还是一个完整的家。
” 最美文明家庭事迹材料【篇三】 65 岁的 xx 是大城县大尚屯镇后街村的一名普通妇女。
初次见到她,或许对她形不成任何特殊的印象,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农妇,用柔弱的双肩承担起了照顾整个家的重担。
她那布满皱纹的脸上记载了四十六年的风风雨雨,当年华逝去,青春不再,苦难一步步走过,她忘记了自己是怎样咬着牙坚持过来的。
说起 xx 的感人事迹,村里的人总有说不完的话:照顾公婆、张罗小叔子的婚事、照顾侄子侄女等。
村里的一位长者感慨地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他们家比别人家更难,一个男人都可能坚持不下来,更何况她一个女人,但她毫无怨言,太不容易了。
” 全心撑起一个家结婚时三间土坯房在 xx 的记忆里是最深刻的,这三间土坯房的变迁记录了她几十年的苦辣酸甜。
“没什么彩礼,也没钱,他们一家五口挤在这三间土坯房里,我老头儿是复员军人,当时也没什么像样的工作,稀里糊涂地就把婚结了。
” xx 回忆道。
19 岁的 xx 还很懵懂,不知道结婚意味着什么,进了这个家才知道,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简单。
“结婚之后,我老头儿去 xx 杨柳青运输公司上班,常年不回来;公公婆婆年纪都大了,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两个小叔子已经到了结婚的年纪,可是家里太穷,找不到合适的媳妇。
家里大事小情都是我一个人张罗,当时可把我愁坏了。
” 结婚后的 xx 像村里其他的妇女一样,收拾家务、种地,照顾公公婆婆和两个小叔子,家里勉强能糊口,日子很平淡,只是觉得苦点儿、累点儿,她还不太适应。
几年后,女儿和儿子的出生给家里增添了几分欢乐, xx 觉得生活有了“奔头”,觉得浑身充满了干劲儿。
要让这个家变好,一直是她最大的心愿,可是困难接踵而至,让 xx 陷入人生低谷。
“那年腊月,婆婆没了。
把婆婆送走后,第二年三月小叔子结婚,七月份公公又没了。
家里真是没钱,所有的钱都是借的,当时都愁傻了,觉得没希望了,不知道以后这日子该怎么过。
” 不想让公公婆婆走得太寒酸,也不想让小叔子结婚不体面, xx 选择了“为难”自己。
她说:“能借的都借了,亲戚朋友、街坊邻居,还好遇见这些肯帮我的好心人,一件件事情才顺利地过去了。
” 一声“大嫂”多少责任小叔结婚也是让 xx 头疼的大事。
捉襟见肘的家庭,小叔子过了适婚的年龄,是让 xx 为难的主要原因。
xx 走东家、串西家,托附近几个村子的媒婆给小叔子吕会元介绍对象,只要听说哪家还有没出嫁的女孩, xx 打听清楚了,托人去牵线,好几次甚至动了给小叔子去外地找媳妇的念头。
皇天不忘初心人, xx 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邻村的一户人家同意把女儿嫁过来,条件是彩礼钱要多。
全家人高兴之余,也为彩礼钱担忧,“对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实在负担不起,最后没办法,只能找亲戚凑,找邻居借。
”婚事促成了,xx 搭上了自己刚盖好的三间砖房。
另一个小叔子吕家安生性木讷,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
小叔子 42 岁那年,街坊给介绍了一个患大脑炎后遗症的姑娘,比小叔子小 18 岁。
初次见到这个姑娘,她手脚僵硬,口水湿了衣服,连上厕所都要人伺候。
一个连自己都无法照顾的人怎能照顾家庭? xx 担心,但是没有别的办法,就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组成了。
两个小叔子都结婚了, xx 把土坯房让给了吕家安,自己谋了新的住处,带着孩子,开始了平淡的生活。
一声“妈妈”几多担当两年后,吕家安的女儿吕美静出生。
由于弟媳的特殊状况,身为大嫂的 xx 义不容辞接下了重任。
穿衣、喂奶、换尿布…… xx 把侄女当成自己的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
一年后,吕美静长成了个“小大人”,开始蹒跚学步,喊xx“妈妈”, xx 也把她当成宝。
侄女 7 岁的时候,弟媳再次怀孕,当时正赶上儿子吕利辉结婚, xx 闹腿病,走路都困难,她想孩子生下来让小叔子他们自己照顾。
一天夜里,她刚睡下,吕家安叫门说弟媳要生,等她一瘸一拐地赶过去之后,弟媳把孩子生在院子里了,长长的脐带还连着胎盘。
她赶紧让人把弟媳抬进屋里,自己抱着孩子进屋,用白酒白线给孩子剪了脐带,等一切都弄完,天已经亮了。
孩子在母亲身边待了四天,白天 xx 去喂几次奶粉,晚上还要去两次,但是小家伙越长越瘦,哭闹不止。
她的心又软了,把孩子抱回了自己家,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操持儿子的婚事,那段时间,她瘦了十多斤。
两个孩子该上学了,她负责接送;天冷了,她提前给做好棉衣;孩子生病了,又是她忙前忙后。
在她的关爱下两个孩子慢慢长大,从会说话起,他们就把 xx 当做妈妈,她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
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大侄女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为了能照顾小叔子和弟媳两人,她说服了侄女为她在邻村订了亲。
2011 年冬天,侄女出嫁,她按照当地的习俗为侄女做棉被,购买了结婚用品,操办了酒席,还在自己有限的家用中挤出 5000 多元为侄女购买了一台电脑和一辆电动车作为陪嫁。
结婚当天,侄女抱着她久久不愿放开,既有不舍又有感激。
侄子现在 18 岁了,她又开始为他的将来做着打算,盖房、找对象、找个好工作……这些她都列入了计划。
听着 xx 现在的规划,邻居们都说,“年纪大了,该享享清福了,以后让孩子们自己打拼吧。
”但是 xx 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等侄子结婚后,自己和老伴找个安静的地方,种上两亩地,过两个人的小日子。
最美文明家庭事迹材料【篇四】 1980 年, xx 和 xx 同在一所学校当教师, 1983 年,经老校长介绍,建立了恋爱关系, 1986 年结婚至今已走过了 30个年头。
这期间,他们有艰难,有苦恼,有埋怨,但她深深地理解,支持着他,风雨同舟。
xx 参加工作 37 年来,从没向组织提出任何个人要求,从没因私事请过一天假,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思想深处认为工作责任比什么都重要 ,经常利用休息日、夜晚学习党的理论及业务知识,研究政策和推进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
多年来自己曾承担的多项工作也走在了省市前列,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排头兵。
2015 年中共大厂县委、 xx 市委、省编委办发出向 xx 同志学习的决定, xx 获得 xx 百姓喜爱的好官、 xx 楷模、xx 五一劳动奖章、 xx 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光明日报、 xx 日报、 xx 日报、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省市电台、电视台以整版、专题等形式对 xx 同志事迹做了大量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网友点赞说 xx 同志象一颗金子深深地埋在百姓心中。
之所以 xx 同志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家庭和爱人的支持与理解。
1987 年 4 月 29 日下午 1 点 27 分,他们的女儿在陈府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