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人物表序号人物国籍著作贡献1 裴斯泰洛奇瑞士《林哈德和葛笃德》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
2 赫尔巴特德国《普通教育学》1806年第一个提出把教学理论研究建立在心理学上。
3 冯特德国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标志这心理学的建立。
4 桑代克美国《教育心理学》1903年,陆志韦翻译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被成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尝试-错误说。
(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共同要素说。
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发生迁移。
发展了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痕迹衰退说。
为了避免遗忘,应多加练习。
认为问题解决就是通过尝试,使错误的行为动作逐渐减少,正确的行为动作逐渐增加的过程。
是阐述问题解决最早的心理学理论之一。
5 伍德沃斯美国把共同要素说改为共同成分说,认为两种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产生迁移。
6 乌申斯基俄国《人是教育的对象》1868年被称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7 卡普捷列夫俄国《教育心理学》1877年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是世界上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8 布鲁纳美国《教育过程》20世纪60年代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1994年总结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认知-结构学习论。
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提倡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身活动为主的教学策略,适用于小组和个别教学。
9 房东岳中国《教育实用心理学》1908年翻译日本小泉又一的著作,是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翻译著作。
10 廖世承中国《教育心理学》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教科书。
11 劳伦兹奥地利通过研究动物印刻现象,提出关键期。
5岁以前智力;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5岁乐器;9岁(小学三年级)道德形成;10岁以前外语。
12 皮亚杰瑞士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9-11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发展的实质是个体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该过程包括四个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其中,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他律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对偶故事法。
13 柯尔伯格美国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水平六阶段)。
道德两难法。
14 维果茨基苏联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15 埃里克森美国人格发展理论。
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1.5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16 鲍姆宁将父母教养行为分为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
17 威特金美国将认知方式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18 吉尔福德美国将认知方式分为辐合型和发散型。
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19 比纳-西蒙法国1905年编制了智力量表,后经斯坦福大学的推孟修订,1916年发表斯坦福-比纳量表(即S-B量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的智力量表(比率智商)。
公式IQ=(MA/CA)*10020 韦克斯勒美国1936年编制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
公式IQ=100+15Z21 卡特尔美国将智力分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
22 加德纳美国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
(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23 斯托达德提出双重进度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年级制和非年级制结合起来。
24 布卢姆美国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给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足够的学习时间让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80%-90%)。
25 普莱西程序教学的始创者。
26 斯金纳美国提倡程序教学。
依靠教学机器或程序教学化教科书呈现学习程序,使学生循序个别学习。
从编写程序教学教材到实施程序教学所依据的原则有: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及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的错误率原则。
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强化;消退;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27 加涅美国《学习的条件》学习层级分类。
八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学习层级结构(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心慈连衍变该鬼节。
(心慈连演变改鬼节)学习结果分类。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信息流;控制结构)P39。
28 巴普洛夫俄国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和分化)29 苛勒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其中韦特海默是创立人,苛勒贡献最大。
完形-顿悟说。
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在主题内部构造完形。
关系转化理论。
1919年“小鸡觅食”实验。
强调顿悟是学习迁移的决定因素。
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是阐述问题解决最早的心理学理论之一。
30 奥苏泊尔美国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先行组织者技术。
(引导性材料)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是现代迁移理论的代表。
同化说。
认为遗忘的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同化的过程。
将内驱力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31 安德森加拿大认为两种情境中有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
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将只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将心智技能分为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32 加特纳,吉克认为前后两种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特征是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
33 格林诺迁移的情境性理论。
34 马斯洛美国需要层次理论。
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求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35 阿特金森美国《活动动力学》成就动机理论。
把个人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
36 海德最早研究人们的归因的心理倾向,指出情境归因和性格归因的区别。
37 罗特提出控制点概念,将人分为内控和外控。
38 维纳美国《控制论》成败归因理论。
三维度六因素。
39 班杜拉美国《认知过程的社会学习自我效能感理论。
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认为观察学习包括四个子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40 耶克斯-多德森耶克斯-多得森定律(倒U曲线)。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41 沃尔夫德国形式训练说。
官能训练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认为迁移是无条件,自动发生的。
42 贾德经验类化说。
1908年“水下打靶”实验,强调对原理的理解。
43 陆钦斯量杯实验说明定势对迁移的影响有促进和阻碍两方面。
44 艾宾浩斯德国遗忘曲线。
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45 弗洛伊德奥地利动机说。
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
46 加里培林苏联最早系统研究心智技能。
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动作定向;物质与物质化;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内部言语动作阶段)47 杜威美国《民本主义与教育》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分阶段的过程。
分为五个阶段: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48 莱斯特美国提出将个体道德行为发生的四种模式:解释情境;作出判断;道德抉择,履行道德行动计划。
49 拉斯美国提出观念成为道德价值观的三个(选择、赞赏、行动)阶段七个子过程。
50 雅各布松全身松弛训练法。
51 沃尔朴系统脱敏法。
52 艾里斯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ABCDE法)。
关键是树立合理的观念。
53 戴尔经验之塔。
1946年从直接经验到抽象经验排列了11种媒体,构成了一个经验锥形。
顺序是从经验的直接动作表征、经验的图像表征到经验的符号表征。
54 普雷斯顿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的有不同的影响。
55 勒温美国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
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
勒温、皮亚杰、费斯汀格和海德等人的研究都认为: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认知不平衡或失调的时候,个人师徒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
56 罗森塔尔苏联罗森塔尔效应,也成为皮革马利翁效应。
人民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面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57 福勒、布朗美国将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58 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59 科顿1993年提出了教师反思框架。
P18160 布鲁巴奇1994年提出四种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61 托尔曼美国认知学派,中间变量,小白鼠走迷宫说明动物可以构建认知地图。
62 罗杰斯人本主义代表人物,提出了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将“来访者中心疗法”移植到教育领域,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论。
1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3学生中心的教学观63 麦克卡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