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公共管理学

2015年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公共管理学

一、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1.公共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P437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促进社会的发展、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满足公众需要而对公共事务和公共部门进行管理的活动。

公共管理的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即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共企业等从事公共管理的组织。

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公共企业是公共物品的重要提供者。

公共管理的客体就是公共事务,具体内容可分为社会问题、公共资源(13年考了辨析)和公共项目。

2.公共物品与公共事务。

P445公共物品是指产品和劳动的利益由社会成员共同享有。

(在公共管理学的视野里,根据消费过程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一般把满足人的需要的物品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辩)“排他性”是指某人消费了某种物品就排除了他人消费该物品的可能性;“竞争性”则是指某人消费了某物品,就减少了他人消费该物品的数量。

公共事务是指以提供公共物品为核心,涉及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满足其共同要求、关系其整体生活质量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最终结果。

社会性、公益性、非盈利性以及规模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社会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包括解决社会问题、管理公共资源、实施公共项目。

3.政府管理与企业(工商)管理的主要区别。

P438(必考)政府管理研究的是政府的公共事务及其管理过程,而企业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工商企业及其经营过程,两者的区别体现在:(1)活动范围不同。

前者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混合公共产品,后者主要提供私人产品。

(2)管理目标不同。

前者追求公益性与以公正为主,后者关注利润,追求盈利目标。

(13年考了辨析)(3)资源来源不同。

前者所耗资源来源于税收和预算分配,后者所耗资源来源于利润和投资收益。

(4)运行机制不同。

前者依法行政,后者主要依靠市场机制。

(5)任用方式不同。

前者采用选任、委任、考任的方式,后者采用聘用方式。

(6)组织形式不同。

前者以层级的官僚制组织形式为主,后者以扁平化的组织形式为主。

4.公共管理的基本特性及公共性的具体表现。

P438(13年考了简答)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促进社会的发展、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满足公众需要而对公共事务和公共部门进行管理的活动。

公共管理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管理性、公共性与社会性。

其中,公共性最为重要。

公共性具体表现(1)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必须是“代表性、公益性和公务性”的有机统一体。

(“代表性”要求公共管理主体必须是群众意志的代表;“公益性”要求公共管理主体的行为目标必须以公益事业的实现为价值;“公务性”要求公共管理主体的活动方式必须严格区别于处理私人事务。

)(2)公共管理对象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的对象就是公共事务,公共事务其根本特性就是公共性。

(3)公共管理目标的公共性。

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最终的目标是要实现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

(4)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平等、正义、公平、民主及责任等。

(5)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是管理主体运用公共权力实现管理目标的社会活动。

5.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

(P439)简、论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促进社会的发展、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满足公众需要而对公共事务和公共部门进行管理的活动。

(公共管理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社会中所有存在公共利益与公共需求的领域。

)其内容包括:(1)确定公共问题。

就是如何确定社会基础性和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2)制定公共政策。

是公共管理的主要途径。

是指公共权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制定出解决问题的行为规范、行动指南和行为方案。

这是公共管理的主要途径,是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行动。

(3)管理公共资源。

是指对各种公共资源(人、才、物、信息等)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4)提供公共服务。

是指提供市场和公民无力或者不愿提供的公共物品,是公共管理的主要职能。

(5)进行危机管理。

是指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的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

二、公共部门的角色和定位6.公共部门的特性。

P440公共部门是指处理社会中各种公共事务、提供各种公共物品的部门,其中政府居于核心地位。

公共部门具有以下特性:(1)公共性。

公共性是公共部门最根本的特性。

简单的说,公共部门的职能是管理公共事务,宗旨是促进公共利益,资金来源和使用具有公共性,输出公共产品和服务,并且以促进社会效益的提高为评价标准。

(2)权威性。

公共部门在处理公共事务时运用的是公共性质的权力,因而具有权威性。

(3)稳定性。

组织体系和人员都是稳定的。

(4)合法性。

是指能够被公众自愿认同,从而在行使公共权力时能得到公众的支持而不是抵触。

7.公共部门的功能。

P440公共部门是指处理社会中各种公共事务、提供各种公共物品的部门,其中政府居于核心地位。

公共部门的功能表现在以下:(1)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这是公共部门的基本职责。

因为公共产品的消费具有非排他性,很容易导致“搭便车”情况的发生。

所以私人部门不愿提供公共产品(2)社会经济管理。

包括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等。

其中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是指公共部门要制定和维护规则、维护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环境。

对收入进行再分配,是因为市场机制本身无法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是因为市场机制本身是有缺陷的,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实施相应的政策来调控。

(3)战略管理。

战略是其发展总目标的表现形式,它通过对带有长期性、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的谋划与对策研究,决定该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管理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涉及到组织政策的指定、组织结构的调整、资源的配置等;还涉及到组织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各项职能。

(4)人力资源管理。

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事分类、人员的招聘与培训、绩效评价与管理、薪酬管理等。

8.现代政府组织运作的基本原则。

(P442)简、论(13年论述)(对于政府,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解释。

广义的政府概念,一般是指执掌公共权力的各类国家机构,包括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狭义的政府是指拥有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能的国家机构,即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包括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与传统集权专制政府相比,现代民主政府遵循以下原则:(1)人民民主原则。

政府权力是公民让渡或委托于政府的,政府仅仅是公众的代理人,公民理所当然地拥有控制和监督政府的权力。

(2)有限政府原则。

现代民主政府的权力是相对的、有限的,政府权力以不侵犯公民合法权益为其基本限度。

(3)分权原则。

之所以进行分权,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导致公共管理的复杂化和专业化,从而出现了公共管理主体—政府功能的分化;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实现政府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防止政府权力被滥用。

(4)法治原则。

法治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政府权力的勘定和限制,是对公民权利的规定和保护。

9.现代政府的职能。

P443(简、辩)政府的职能是指政府在社会活动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表明了政府的行为方向和基本任务,主要包括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大职能。

社会职能是基础,政治职能是保障。

其职能的演化趋势是政治职能将逐渐弱化,社会职能逐渐增强。

政府的主要职能有:(1)政治职能。

制定公共政策,建设政府体系,完善暴力机关、赋税、兵役等管理。

(2)经济职能。

通过维护竞争机制、提供公共产品、调节收入再分配等手段来弥补市场失灵,宏观调控,稳定经济。

(3)文化职能。

构建意识形态、推进科学文化教育业的发展。

(4)社会职能。

即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对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进行管理。

包括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加强自然灾害应对、自然资源的分配和保护。

10.政府职能的转变。

(P478)必考,论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负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与变化。

其主要内容有:(1)政企分开。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2)政社分开。

推进社会事业的改革,培养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扩大基层自治,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3)机构改革。

调整行政组织结构,加强宏观调控部门,减少专业经济部门,调整和增加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督部门。

(4)职权调整。

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部门间的职责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同一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进一步改革审批制度,放松管制;加强市场监管。

(5)规范行政。

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政府职能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政府职能运行的法制化。

11.非政府组织的含义及一般特征。

P448(简)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指以服务大众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志愿性和自治性的社会组织。

包括公共事业组织、民间非企业组织和会员性社团。

非政府组织的一般特征为:(1)组织性。

非政府组织必须是制度化的正式组织,有常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并开展经常性的活动。

同时,非政府组织必须有正式注册的合法身份。

(2)民间性。

非政府组织必须与政府组织分离,它不是政府组织的组成部分,不承担政府的职能,其决策层由不是政府官员控制的董事会领导。

但这并不是说非政府组织不能让官员参与活动,也不意味着不能接受政府的支持,而是说要有自己的独立决策权,不为政府控制。

(辩)(3)非营利性。

非政府组织成立的目的不是为其拥有者谋求利润,但这不是说它不能产生利润。

它可以收费,在某些时期内还可能会有盈余,但是这种盈余必须遵循其服务于公众的基本宗旨,或者用于自身的发展,不能在其所有者或管理者中进行分配,这是非政府组织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营利组织的最大区别。

(辩)(4)公益性。

非政府组织的目标是公益性的,其成员的活动也是为公共利益而服务。

(5)志愿性。

非政府组织无论是参与社会管理活动、还是管理本组织的事务均由成员志愿参加。

12.政府与社会新型关系。

(P447)简、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应是“小政府”与“大社会”的关系。

(1)小政府:一是指政府职能有明确的限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让市场机制和各类社会组织(如NGO)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指政府的规模必须缩减,人员必须精干,效能要高。

三是要明确政府机构及人员的职责范围,减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2)大社会:一是指要扩大社会的自治功能,政府给予社会更大的自主权。

二是指要培育第三部门或非营利组织,让其与政府一起,成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

三是要建立社会对政府的监督制约机制。

(3)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应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的职能转移给社会自身来承担。

这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以政府为核心的、非营利组织为重要主体的、公众和私人部门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