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存货会计核算问题浅析摘要:存货的核算在一个企业会计核算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存货的复杂多样就会导致在核算中经常会出现存货入账价值错误,存货发出处理随意、混乱等问题,所以就需要对企业存货会计核算的会计实务处理加以整理,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存货的核算应当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恰当地判断存货的确认范围,公允地选择存货的计量基础和入账价值,真实完整地记录和披露存货的收人、发出、结存等会计信息。
因此,本文旨在对企业存货会计基本原则及其他理论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会计基本原则存货会计一、几种存货计价方法的分析(1)个别计价法。
这种方法是假设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相一致,按照各种存货,逐一辨认分批发出存货的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和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和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做为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比较合理准确,但这种方法的前提是需要对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批次进行具体认定,以辨别其所属的收入批次,实务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难较大,并且采用这种方法极易被用作调节利润的手段。
因为,如果营运不佳,估计利润不高,管理人员就会高价售出低成本的商品,以提高利润,或以相反的方法降低利润。
企业中一般不能互换使用的存货、或为特定的项目购入、或制造单独存放的存货、以及购入批次少、容易识别、单位价值较高的贵重物品中,一般采用个别计价法。
并且这种方法在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下均可使用。
(2)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也称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指以期初存货数量和本月购进存货数量作为权数来确定本期存货发出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
这种方法只需在月末计算一次,比较方便。
但只能在期末确定存货成本,无法随时从帐面上提供存货的结存金额,不利于加强存货的日常管理。
这种方法在实地盘存制下才可用。
(3)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根据先购进的存货先发出的存货实物流转假设为前提对存货的发出和结存进行计价。
采用先进先出法,存货成本是按最近购货确定的,期末存货成本比较接近现行的市场价值,其优点是使企业不能随意挑选存货计价以调整当期利润,缺点是比较繁琐,特别是对企业进出量频繁的企业更是如此。
而且在物价持续上涨情况下,采用此法使存货发出成本降至最低,从而使账面利润虚增,导致资本分派过度,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不利。
经营活动受存货形态影响较大或存货容易腐烂变质的企业,一般采用先进先出法,并且这种方法在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下计算发出存货成本相等。
二、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的影响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不同,对企业财务状况、盈亏情况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对企业损益的计算有直接影响。
表现在:期末存货计价(估价)如果过低,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期末存货计价(估价)如果过高,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期初存货计价如果过低,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期初存货计价如果过高,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
②存货计价对于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数额计算有直接影响,包括流动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等项目,都会因存货计价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③存货计算方法的选择对计算所得税费用的数额有一定影响。
因为不同计价方法对结转当期销售成本的数额会有所不同,从而影响当期利润数额的确定。
存货计价方法是因为物价变动而产生的。
若存货进价固定不变,不同存货计价方法将失去存在的必要。
对各种存货计价方法的评价也要以物价变动为背景。
下面以物价上涨为前提,比较几种存货计价方法的影响。
1 对企业价值的影响采用先进先出法时,期末存货均按后期进价计算,比较接近编表日重置成本,使资产计价较为合理。
当采用后进先出法时,期末存货按较早期的单价计量,与编表日的重置成本差距较大,物价变动幅度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
在通货膨胀时期,后进先出法所产生的期末存货数偏低,使资产计价失去意义。
若采用先进先出法,则比较早期的存货成本与现实的营业收入相配比,毛利虚计。
若将算得的毛利金额将所得税、股利等减除后,则收回的成本因数额较低,在现实物价水平下,难以重置相同数量的存货,致使企业不能按原有规模持续经营。
2 对纳税和现金流量的影响后进先出法可以压低期末存货成本、提高销货成本,减少本期应税利润,因而减少应纳税所得产生的现金流,因此使企业的净现金流入比采用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为多。
但是,从长远时期看,企业的全部存货成本,不管何时形成,正常情况下最终会将转化为销货成本。
若所有存货均已售出,其成本将全部转化为销售成本,则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无论采用哪种计价方法,几个会计期的销货成本总额、税前利润总额、所得税总额、税后利润总额、现金流入总额都是一致的。
3 对管理人员业绩的影响某种存货计价方法的合适与否,还与企业管理人员业绩评价方法与奖励机制有关。
不少企业按利润水平的高低来评价企业管理人员的业绩,并根据评价结果来奖励管理人员。
此时,管理人员往往乐于采用先进先出法,因为,这样做会高估任职期间的利润水平,从而多得眼前利益。
1 存货会计的主体假设会计中最基本的概念是主体。
一个会计主体是一个组织,或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而存在的组织的一个分部。
从会计的角度看,每个主体都有分明的界限,这样一个主体的业务才不会与其它主体的业务相混淆。
不同主体的业务不能混合核算。
每个主体都应该单独给予评价。
会计主体假设在存货会计中也同样体现。
比如:在存货确认上,企业委托加工发出的存货属于委托方的存货;已经销售的存货商品,即使存货还在销售方仓库而购买方未提货,这样的存货商品也不属于销售方;购买方虽未提货,在会计上也确认为购买方的存货。
2 存货会计的基本原则2.1 一致性原则假定分析一个企业两年会计年度中的净收入,如果该企业对存货的计价方式在此期间由后进先出法改为先进先出法,它的净收入将呈现大幅度的增长,但这只是会计方法改变的结果。
如果不揭示这一变更,会误解为收入的增长是企业经营改善的结果,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一致性原则并不要求同一行业中的所有企业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也不意味着一家企业一定不能改变其采用的会计方法,但是,一家企业变更会计方法时需要对外披露由此变更造成的对净利润的影响。
2.2 披露原则披露原则认为企业的财务报表应当为报表的外部使用者作出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
简而言之,企业应当提供关于经济事项的相关的、可靠的并且可比的信息。
涉及到存货,披露原则意味着企业应当披露所采用的存货计价方法。
根据有关存货计价方法的信息,一个银行家可能得出对一个企业错误的印象,从而作出不明智的贷款决策。
2.3 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意味着企业只对企业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资产项目和经济事项严格执行相应的会计方法。
重要的信息,用会计术语来说,即重要性,指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归集和恰当地表述方式将影响报表使用者作出决策。
非重要项目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归集和恰当地表述将不会影响任何人的决策。
重要性概念使会计人员从严格按照公认会计准则计算和报告每一项事项中解脱出来。
这样,重要性原则降低了会计工作的成本。
2.4 稳健原则稳健原则体现为这样一些会计思想:不夸大任何的收入,但估计所有可能的损失,如果存在怀疑,那么对一项资产以其合理范围中最低的数字填列,而对一项负债以最高的数字填列。
稳健原则指导会计人员在一项资产价值高于常规时,减少它的会计计量价值,即便在没有任何交易发生的情况下。
3 关于“可变现净值”存货会计准则将可变现净值定义为,“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
该定义较之于国际会计准则和其他会计教科书更通俗,更易于理解。
对于可变现净值,我们认为,应作如下两方面理解:3.1 对于还需要进一步加工的存货(如材料),其估计售价应扣除的项目包括: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如因为将要加工还可能发生的其他辅助材料成本、加工工资及其它间接费用;因销售将要发生的广告费用、运输费用以及销售存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流转税金等。
例如,某企业期本库存原材料一批,入库时的实际成本为10000元。
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该批材料已经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所以,一直积压在库。
估计用该材料加工后的产品售价为12000元,因加工而发生的加工费用2000元,估计因销售加工出来的产品发生广告费用208元,因销售产品而发生的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流转税费计792元。
则由于该批材料的成本为10000元,可变现净值为[12000-(2000+208+792)]9000元。
本期,企业应提取存货跌价准备为[10000-9000]1000元。
3.2 对于不需要进一步加工的存货(如库存商品),其估计售价应扣除的项目包括:因销售将要发生的广告费用、运输费用以及销售存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流转税金等。
因为库存商品不需要加工,其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也就没有了。
4 关于发出存货成本企业发出库存存货成本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存货会计准则把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方法规范为5种,即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
我们认为,工业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
商品流通企业采用售价金额核算办法与存货会计准则规定的“企业应当根据各类存货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并不矛盾。
工业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也好,商品流通企业采用售价金额核算办法也好,但在存货出库时,前后各期都应该采用一致的方法将计划成本或者售价金额调整为实际成本。
5 关于加工成本我国存货会计准则将存货的加工成本定义为“包括直接人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
我们认为,我国存货会计准则只单纯从自制材料、自制产品出发规范存货的加工成本,漏掉了委托加工物资之类的存货成本构成情况,这势必会造成我国一些企业委托外单位进行物资加工,失去了核算依据。
我们认为,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加工成本的定义更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它不仅概括了企业自制的材料加工成本。
企业自己生产产品的加工成本,也概括了企业委托外单位加工的材料成本。
相反,我国存货会计准则对存货的“加工成本”定义,不仅与《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委托外单位加工完成的存货,以实际耗用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以及加工费、运输费、装卸费和保险费等费用以及按规定应计入成本的税金,作为实际成本”的规定相互矛盾,也很难理解委托外单位加工的物资,其加工成本包括哪些内容,即包括加工单位的直接人工、分配的制造费用,还包括其他什么。
6 关于存货披露的信息我国存货会计准则将存货披露的信息概括为9项内容。
其中,“①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类存货的当期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及总额;②当期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和当期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③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④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的依据;⑤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所采用的账面价值”和“⑥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与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加权平均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的差异”与国际会计准则有关披露内容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