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州市的经济地位及其发展前景岑军健广州市在《九五》期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在改革开放以来虽不算最高,但与其他大城市和地区作横向比较却是最好的。
在《九五》期间,广州市的GDP 年均增长速度分别高出全国近5个百分点和广东省近3个百分点,并分别高于上海市和北京市2~3个百分点。
按2000年GDP 比较,广州市虽然与5年前一样仍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但与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差距已经缩小,并且GDP 分别高于人口在二千多万到四千多万的广西、江西、云南、吉林、山西、陕西、甘肃、贵州等省。
这一喜人的业绩提升了广州市在广东省和全国的经济份量和地位。
在未来5~10年,广州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地位能否保持这一优势?与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比较,会出现什么样的格局?影响广州经济发展速度有那些主要因素?本文以事实为依据,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
一、一、经济发展水平的横向比较经济发展水平的横向比较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其经济发展速度会时快时慢,这是正常的现象。
只从自身发展历程作纵向比较是不能完全说明发展速度较其他城市属高属低的问题。
《八五》期间,广州市的GDP 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0.18%,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但省内不少县市的增长速度更快,广州市在省内的经济比重并没有多大变化。
在《九五》期间,广州市的GDP 年增长速度降至13.175%,但其GDP 在全省的份量都显著加大,并高于国内其他大城市的增长速度。
应该说,《九五》期间广州市经济的发展具有更高的相对速度。
因此,作横向比较的相对发展速度比纵向自身比较的绝对速度更具重要的实际意义。
1.GDP 总量的比较。
广州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大城市之一,因此应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作比较。
除特区和台湾外,我国大城市2000年的GDP 的前四名依次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
香港是我国超级的经济大城市,虽然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和美国《9.11》事件的影响,这几年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2001年会出现零增长,甚至可能负增长,但其2000年GDP 仍然超过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重庆五大城市的总和。
因此,选取北京、上海、深圳、香港作横向比较,更能识别高低优劣。
表1.五大城市GDP 的横向比较城市 项目广州 香港 上海 北京 深圳 1995年GDP (亿元)1,243.07 10,826.4 2,462.57 1,394.89 795.7 2000年GDP (亿元) 2,383.07 13,778 4,460.5 2,464.12 1,610 百分数比较1995年 100% 870.9% 198.1% 112.2% 64%以广州为100% 2000年100% 578.2%187.17% 103.4% 67.56%注:注:香港的GDP是以1美元对8.3人民币换算的约值。
从表1可以算出,1995年到2000年广州市的GDP从等于香港的11.5%增加到17.3%;从等于上海的50.48%增加到53.43%;从等于北京的89.12%增加到96.71%。
数年前不少人提出深圳市的经济总量可能会赶超广州的问题。
从过去五年的发展态势来看,这个可能性在未来5年到10年并不存在,因为在《九五》期间,深圳市经济的高速增长势头已经减慢,特别是1999年和2000年连续两年低于广州市的增长速度。
这说明深圳市相对于广州市的速度优势基本消失。
在《九五》期间,广州市GDP占广东省的份量从21.7%提高25.1%;占全国的份量从2.1%提高到2.7%。
2.人均GDP的比较。
人均GDP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地的现代化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
由于内地各大城市存在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行政划分因素的影响,在统计人均GDP所依据的人口总数与实际情况会有很大差别。
各大城市所公布的人均GDP数值,不一定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降低了可比较性。
因此,在比较各城市的人均GDP时,要考虑这个实际因素。
根据有关资料,各大城市在1995年和2000年的人均GDP列于表2.表2.人均GDP比较城市项目广州香港上海北京深圳1995年人均GDP(万元)1.995 1.8942 1.30852000年人均GDP(万元) 3.45 19.5 约3.4 2.2 3.97 注:注:香港GDP按1美元等于8.3元人民币换算的约值。
1995年广州市统计局的资料表明,广州市人均GDP已超过上海5.3个百分点。
在过去几年广州市GDP年均增长速度高于上海2~3个百分点,为何人均GDP 从1995年领先5.3个百分点降至相近的水平?这主要是广州市计算人均GDP的统计人口增长大大高于上海市。
广州市从1995年623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690.7万人,即增加了8.7个百分点;而上海的户籍人口1998年只比1995年增加5.2万人,按推算2000年的户籍人口约1310万人,只比1995年的1301.37万人增加约8.4万人,即只增加0.64个百分点,近乎没有变动。
从这一点来看,广州市在《九五》期间GDP的增长,有一部分是靠扩大城市规模和增加户籍人口来实现的,降低了人均GDP的增长速度。
这就是《九五》期间广州市GDP总量增速高于上海,而人均GDP却没有拉开距离反而倒退的主要原因。
深圳市2000年人均GDP从公布数字来看高于上海和广州,但深圳市是按405.54万的人口来计算2000年的人均GDP的。
要知道,深圳市外来常住人口比例较其他城市高,这部分人是创造深圳市GDP的主力军。
故实际的人均GDP远比公布的数字低。
第五次人口普查所公布的广州市总人口994.30万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深圳市是700.84万人,即深圳市人口为广州市的70.5%,而统计人均GDP的人口数字,深圳市只采用了等于广州市的58.7%的人口来计算。
这显然是缺乏客观性的,据报导,深圳市的发展计划预计在2005年的人均GDP是按470万人来预测的。
但认为符合客观的数字应超过600万人。
因此,深圳市公布人均GDP缺乏可比较性。
综合上述,在所比较的各大城市中,人均GDP可分为三类。
香港的人均GDP 高出其他城市一个数量级,约为广州市的5.65倍,第二类是上海、广州、深圳,人均GDP基本上处在同一水平;第三类是北京市,较第二类的落后近50%。
接近香港水平的新加坡,1999年人均GDP达2.18万美元,可以视为广州市赶超的参考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有一民情研究单位所发表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区差距》一文中,把国内分成四个世界: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深圳为高收入发达地区;第二世界是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小城市以及部分农村上中收入较发达地区;第三世界是广大农村中等收入或低收入较不发达的地区;第四世界是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极低收入的贫困地区。
这样划分是否符合实情,值得探讨。
拿近千万人口的广州市来说,无论是人均GDP还是居民的实际收入,都处在全国顶级的行列。
因此,用经济发达程度来划分的话,除特区和台湾外,广州、深圳、上海三市应列为第一世界。
该文在评价比较我国城市与其他各国家经济水平时,总是按购买力评价指数(PPP,按照世界银行数据计算)来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实际美元GDP作比较,即约以2元人民币等于1美元来换算美元人均GDP。
这样既不真实,也没有多大比较意义。
大家知道,不同经济水平的城市,其居民的消费结构很不相同,有些消费项目是无法比较的。
我国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其恩格尔系数为39~43%(属小康与富裕之间的过渡型的消费结构),其他较落后的地区其恩格尔系数高达50~60%(属温饱型和贫困型的消费结构)。
经济水平低的地区的居民,要把收入的大部分用于食物和基本生活用品,而国外经济发达的城市,其恩格尔系数很低(一般小于30%,有些在20%以下),居民收入的大部分消费用在租赁或购买条件好的居所、旅游、文化生活和高级消费商品(如小汽车、高档电气、电子产品等)。
旅游和汽车、电子产品的国内价格一般比国外要高。
因此,不同生活水平类型的城市和地区,难以用购买力评价指数作比较。
如果同样以购买力评价指数去比较我国经济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地区,则会得出人均GDP相差不大的结论,显然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因此,对GDP作横向比较时,不宜以购买力评价指数为依据。
3.生产总值构成比较。
综观世界各大城市,其人均GDP越高及现代化程度越高,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就越大,这是普遍的规律。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的比重,已成为大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因此,比较有关大城市的生产总值的构成,可以了解广州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
表3.2000年四城市的GDP构成比较产业广州北京上海香港(注)第一产业 3.96% 3.658%1.8%0.1186第二产业43.69%38.033%48.05%14.68%第三产业52.35%58.3%50.15%85.2%注:是1997年的数据(资料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本地收入科)注:由于香港是地理位置优越的高度现代化城市,其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早在1993年已达到81.3%,它已进入全球经济最现代化的城市之一。
北京第三产业自90年代以来增速很快,1995年后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GDP的第一大支柱。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明显超过广州和上海。
上海在199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第一次超过40%,以后每年以2个百分点提升。
上海在《九五》期间GDP能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主要靠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故上海把第三产业誉为上海经济增长的加速器。
广州早在199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7.4%,但在《九五》期间的增长速度较低,这与同一时期第二产业有较高的增长速度有关。
总的来说,北京、上海、广州市三城市的第三产业都成为GDP 的第一大支柱。
北京的第三产业有着明显的优势。
一、影响广州市经济发展的诸因素近几年来,在经济领域中出现很多热门话题,对如何发展经济也有不少建议。
有些热门话题和建议是富有争议性的。
影响广州市经济今后的发展速度究竟是那些主要因素?只要以事实为依据,排除过热过冷的主观影响,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就有可能找到接近正确的解答。
1.传统产业、中小企业仍是广州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动力。
近10年经济发达的国家,特别是美国在新技术、新产业方面获得迅速发展,使我国发展高新技术和产业成为热门话题。
全国各地纷纷建立“高新科技园”、“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走廊”、“硅谷”、“光谷”、“数码港”等等。
广州是个大城市,更不会例外。
到目前为止,所有高新产业中影响最大的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产业,其中互联网经数年炒作之后,结果不如人意。
真正能产生产业效益的电子、讯息制造产业全国产值近一万亿元,其中广东省占3000多亿元。
这一产业在广东省(主要在包括广州的珠三角)连续10年以30%以上的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