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分子化学第五版chapter-7+配位聚合

高分子化学第五版chapter-7+配位聚合


过渡金属-碳键的形成:
TiCl3 + AlR3→ TiCl2R + AlR2Cl
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过渡金属由高氧化态还原成低氧 化态---未充满的配位价态,形成活性中心。
19
4. Z-N引发剂两组分对聚丙烯等规度和聚合活性的影响 等规度和聚合活性是衡量配位聚合引发剂的主要指 标。 聚合活性用单位质量钛所能形成聚丙烯的质量 [g(PP)/g(Ti)· h]来衡量。 (1) 主引发剂-过渡金属组分的影响 定向能力与过渡金属元素的种类和价态、相态和晶 型,配体的性质和数量有关。 不同过渡金属的三价氯化物
7
根据手性C*的构型不同,聚合物分为三种结构:
R R H H R H H R H R H H R R R R H R H
H
R H H R R H
全同(等规)立构 Isotactic 间同(间规)立构 Syndiotactic 无规立构 Atactic
H
全同和间同立构聚合物统称为有规立构聚合物。如 果每个结构单元上含有两个立体异构中心,则异构 现象就更加复杂。

16
MoCl5、WCl6 专用于环烯烃的开环聚合; Co、Ni、Ru、Rh 的卤化物或羧酸盐主要用于二烯 烃的定向聚合。

共引发剂:是IA~ IIIA族金属有机化合物。
主要有RLi、R2Mg、R2Zn、AlR3 ,R为1~11碳的烷 基或环烷基。有机铝化合物应用最多: AlHnR3-n AlRnCl3-n 第三组分 为了提高引发剂的定向能力,常加入第三组分(给 电子试剂) 含N、P、O、S的化合物(如NR3)。
CH CH2
空位
R
渡状态
δ-
CH CH2 CH CH2 R R
Mt
链增长过程的本质是单体对增长链端络合物的插入反应
2
2. 配位聚合的特点 单体首先在过渡金属上配位形成络合物 反应是阴离子性质 烯烃在金属-碳键上配位,然后发生重排和插入, 实现链增长,增长链与金属连接。这种金属-碳键是 极化的,链末端碳呈负电性,金属呈正电性,因此, 配位聚合属于配位阴离子聚合。
聚丙烯的全同指数= ( I I P)
沸腾正庚烷萃取剩余物重 未萃取时的聚合物总重
14
7.3 Ziegler-Natta 引发剂
1953 年, Ziegler 等从一次以 AlEt3 为催化剂从乙烯 合成高级烯烃的失败实验出发,意外地发现以乙酰丙 酮的锆盐和 AlEt3催化时得到的是高分子量的乙烯聚合 物,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乙烯聚合的催化剂 TiCl4 AlEt3。 1954年 Natta 等把 Ziegler催化剂中的主要组分 TiCl4 还原成TiCl3后与烷基铝复合成功地进行了丙烯聚合。 Ziegler-Natta催化剂在发现后仅2-3年便实现了工业 化,并由此把高分子工业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AlEt2Cl作共引发剂。
乙烯聚合时:
无定向可言,聚合速率为考虑的首要因素,因
此选用TiCl4 -AlEt3作引发剂。
23
5. Z-N引发体系的发展 第一代引发剂
两组分的Z-N引发剂称为第一代引发剂。 聚合活性:500~1000 gPP / g Ti

第二代引发剂 加入第三组分的Z-N引发剂称为第二代引发剂。引发 剂活性提高到5×104 g PP / g Ti。 α-TiCl3-AlEtCl2体系对丙烯无聚合活性,加给电子体 后,有活性。原因:
17
2. Z-N引发剂的溶解性能 就两组分反应后形成的络合物是否溶于烃类溶剂分为: 可溶性均相引发剂 不溶性非均相引发剂:引发活性和定向能力高
形成均相或非均相引发剂,主要取决于过渡金属的组 成和反应条件。如 TiCl4与AlR3组合:
在-78℃反应可形成溶于 烃类溶剂的均相引发剂 温度升高,发生不可逆变 化,转化为非均相 低温下只能引发乙 烯聚合 活性提高,可引发 丙烯聚合
A1460甲基的特征吸收峰面积
K为仪器常数
13
全同1, 2: 991、694 cm-1 聚丁二烯IR吸收谱带 间同1, 2: 990、664 cm-1 顺式1, 4: 741 cm-1 反式1, 4: 964 cm-1 结晶度 根据聚合物的物 比重 理性质进行测定 熔点 溶解性能
由沸腾正庚烷萃取聚丙烯,无规及其他间规等均溶解。
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聚环氧丙烷
聚合物的C*为真光学活性中心。
O H2C * CH CH3 CH2 H H * C O CH2 C* O CH3 CH3
全同立构的聚环氧丙烷, 有旋光性。 间同立构的聚环氧丙烷, 无旋光性。
9
(2) 几何异构
几何异构体是由聚合物分子链中双键或环形结构上 取代基的构型不同引起的。
10
29
链终止: 配位聚合在某些方面与阴离子聚合类似,因此凡是 能使阴离子聚合反应终止的含活泼氢的化合物均可以 终止配位聚合。 向分子链内的β-H转移(自终止):
第七章 配位聚合
7.1 引言
1. 配位聚合定义 是指烯类单体的碳-碳双键首先在过渡金属引发 剂活性中心上进行配位、活化,随后单体分子相继 插入过渡金属-碳键中进行链增长的过程,又称络 过渡金属 合聚合反应。 + δδ+
δ δ
CH CH2
Mt
CH CH2 ¦Ä¦Ä ¦Ä 环状过 CH R
δ+
Mt CH2

3
3. 配位聚合引发剂与单体

引发剂和单体类型
-烯烃 Ziegler-Natta引发剂
二烯烃
有规立构聚合
环烯烃 -烯丙基镍型引发剂:专供丁二烯的顺、反1,4聚合 烷基锂引发剂(均相) 茂金属引发剂 极性单体
二烯烃
有规立构聚合
4

配位引发剂的作用 (1) 提供引发聚合的活性种
(2) 提供独特的配位能力
12
3. 立构规整度
聚合物的立构规整性用立构规整度表征。立构规整 度是立构规整性聚合物占总聚合物的分数,是评价聚 合物性能、引发剂定向聚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
立构规整度可用IR、NMR等波谱直接测定: A975 聚丙烯的全同指数= K A 1460 (IIP) A975全同螺旋链段特征吸收峰面积
27
1. 丙烯配位聚合反应历程 用α-TiCl3 – AlEt2Cl体系引发丙烯的配位聚合属于连 锁机理,也由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链转移组成。 链引发:在引发剂表面进行
链增长:单体在过渡金属-碳键间插入而增长。
28
链转移: a. 向共引发剂AlR3转移:
b. 向单体转移:
c. 向氢转移: 实际生产中常加H2调节分子量。
2. 立构规整性聚合物的性能 聚合物的立构规整性影响聚合物的结晶能力。聚合 物的立构规整性好,分子排列有序,有利于结晶。高 结晶度导致高熔点、高强度、高耐溶剂性。 聚 -烯烃 无规PP,非结晶聚合物,蜡状粘滞体,用途不大。 全同PP和间同PP,是高度结晶材料,具有高强度、高 耐溶剂性,可以用作塑料和合成纤维。全同PP的Tm为 175 ℃,可耐蒸汽消毒,比重0.90。 -烯烃聚合物的Tm大致随取代基增大而升高: HDPE 全同PP 聚3-甲基-1-丁烯 Tm (℃) 120 175 300
2AlEtCl2 + :NR3 AlEt2Cl + AlCl3 :NR3
给电子体对各种铝化合物都能络合,含氯多的烷基铝 24 络合能力强。

第三代引发剂
第三代引发剂,除添加第三组分外,还使用了载体 , 如MgCl2、Mg(OH)Cl,引发剂活性达到 2.4×106 g PP / g Ti 或更高。 载体的作用( TiCl4/MgCl2载体引发剂为例): (1) 物理分散:MgCl2载体尽可能使TiCl4充分地分散在 其上,使之一旦与烷基铝(如AlEt3)反应生成的TiCl3 晶体也得到充分地分散,从而使能成为活性中心的 TiCl3 数目大大增加,经测定活性中心 Ti原子占总 Ti原 子数目的比例由原来常规引发剂的1%上升到约90%。
TiCl3(α,γ,δ) > VCl3 > ZrCl3 > CrCl3

高价态过渡金属(Ti, V, Zr)氯化物的IIP相差不大
20

同一过渡金属不同价态的卤化物:
TiCl3(α,γ,δ) > TiCl2 > TiCl4 带不同配体的四价卤化钛,定向能力差不多: TiCl4 ≈ TiBr4≈TiI4 带不同配体的三价卤化钛,定向能力一般随配体体 积的增加而降低: TiCl3(α,γ,δ) > TiBr3 > TiI3 TiCl3有α,β,γ,δ四种晶型,其中α,γ,δ三种具有相似的 紧密堆砌的层状结晶结构,可形成高等规度的聚丙 烯。β-TiCl3是线形结构,只能形成无规聚合物。
主要是引发剂中过渡金属反离子,与单体和增长 链配位,促使单体分子按照一定的构型进入增长链。 即单体通过配位而“ 定位”,引发剂起着连续定 向的模型作用。
5
7.2 聚合物的立体异构现象
1. 聚合物的立体异构体 结构异构(同分异构):
化学组成相同,原子或原子团的键接不同
头-尾和头-头、尾-尾连接的序列异构 构象异构 立体异构 对映异构(或光学异构) 构型异构 顺反异构(或几何异构)
(2)化学反应法:通过化学反应使引发剂负载在载体上。
26
7.4 丙烯的配位聚合
丙稀是α-烯烃代表,经Ziegler-Natta聚合,可 制的等规聚丙烯。 等规聚丙烯: 熔点高(175℃),抗张强度高,相对密 度低 (0.903),比强大,耐应力开裂和耐腐蚀,电性 能优,性能接近工程塑料。可制纤维、薄膜、注塑 件、热水管材等。

一卤代烷基铝中的卤素对IIP的影响顺序:
AlEt2I > AlEt2Br > AlEt2Cl ≈ AlEt2F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