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当前,大学校园时尚文化由多元组成,相互竞争,良莠
不齐,对大学校园产生了多种影响。
大学生对时尚文化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当今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趋向。
传统校园文化中图书馆就是最好的知识殿堂,几乎所有大
学都有属于自己的“图书馆文化”,成为校园传统文化的标志之
,并明显区别于社会文化。
传统校园文化影响了一代代大学生。
校园时尚中最具当今时代特征的就是网络。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广泛应用,电脑、手机上网等互联网载体快速普及并渗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的诞生和快速普及使校园愈加数字化,互联网深入高校校
园,校园文化中的传统部分逐渐在被代替或消失。
据中国互联网
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高校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这个
第四媒体的最主要受众。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 对时尚文化的追求有着天生的敏感度,他们将网络文化与传统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大学生校园网络时尚。
相较于图书馆,
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更快更多地接受各种最新资讯。
社会流行时尚、热点问题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波及到校园。
我国经济经过多年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大。
这使大
学生们能够有条件越来越追求时尚的消费方式。
过去的大学生之
间相互联系主要靠书信和固定电话,以写信收信的多少为荣成为
80、90 年代大学的一种风气。
然而,手机和电脑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成为手机及电脑网络消费的主要群体之一。
以手机和电脑消费为首的时尚生活已渗入高校生活的各个方面。
流行音乐、时尚期刊、网络游戏、电影娱乐等这些以休闲享受为目的的消费方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高校教学现状调查课题组在2000年末至2001 年初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着装支出已经高于学习用于指出,占学生总支出的比例已经达到53.1 %。
大学生中大部分还是纯消费者,能够独立或勤工俭
学上学的人并不多,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于父母,平均学
费已经近万元,生活开支近几年也接近每年万元,其中时尚电子产品消费更是重中之重:比如手机及电脑的采购、话费和网络费用等。
走进当今的大学校园,可以随时随地感受到融入了当今社
会最新时尚元素的校园文化。
从过去的象牙塔里“天之骄子”到今天的“新新人类”,大学生群体的传统元素正在迅速减少。
2003年中国校园“ 20 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评选活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评选结果显示很多青少年眼中的文化偶像既不是文学巨匠、也不是历史名人,而是张国荣、王菲、赵薇等影视娱乐明星。
网络文化的传播,更是使得一些网络人物成为大众尤其是大学生的崇拜对象。
他们另类的穿着、狂傲的作风、一切反传统的表现都为大学生所追捧,这些人所代表的另类文化成为大学生审美观点的新准则。
芙蓉姐姐所体现的一种粗俗文化居
然为各大高校的大学生所接受并成为膜拜的对象。
尽管有反对之音,但却无力扭转这种低俗文化超越大学校园应有的高尚文化的趋势。
而造成这种趋势的领导者竟然是正在高等学府读书的大学生。
如今,不管学校是否愿意,这种个性化、感性化、低俗化的审美观念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组成的一部分。
现在大学校园仍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原来的大学生都以报
国报家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但是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和时尚文化的渗入,过分强调个人主义的理念正为大学生逐渐接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支配着大学生学习的动机。
学术氛围在时尚文化
的夹缝中逐渐消退。
英语四、六级、GRE托福、资格证成为大学生竞相追逐的目标。
2002 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择业标准更倾向于实际经济利益,在待选的标准中,选择个人收入达82.2 %。
网络其实本身是一种工具,只要合理使用,益处是很大的。
通过网络,大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校园本身,他们主动的去汲取大量社会知识和热点,为参加社会工作早做准备。
社会在发展,校园文化的发展反映的也是一种社会趋势。
当前的校园文化中奉行的独立、自主精神被作为校园主体的大学生所接受,对培养高
素质人才有益。
传统的校园文化以学习为主,随着时尚文化与传文化的内涵,相得益彰,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随着大学扩招和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大,使得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学习压力陡然增大却无处排解,很多学生患上心理疾病,这已经成为很多高校头疼的问题之一。
这时,时尚文化对缓解和排泄压力的影响就很重要了。
大学校园内时尚文化的传播赋予了大学生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特别是宽松、自由、新潮的休闲娱乐时尚,既缓解了大学生学习的压力,派遣了心情的郁闷,也增强了校同生活的时尚情调和氛围。
统校园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既有时尚活动的形式,又不失传统大学生性格、思维尚不成熟,稳定性差。
时尚文化进入校
园并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时,他们更多地是盲从。
其消费行为也一改传统的实惠实用等传统取向,而开始注重审美、新潮、个性化。
新潮的电子产品、品牌产品等成为大学生首选的消费产品。
时尚文化的商业性与传统校园文化的严谨性相互之间的摩擦导致了大学
生审美情趣的丢失。
奇装异服、怪诞搞笑、荒唐不羁的网络红人成为大学生的追求者。
时尚文化在更多的情况下表现为
种大众趣味文化,即使与高校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后仍保留了其
世俗性。
现今的流行用语如“郁闷、靠、牛、傻X”等都体现了
大学生审美标准的改变。
曾被誉为精英文化的传统校园文化受到时尚文化强有力的挑战。
时尚文化中崇尚自我、张扬个性的价值观,使不少大学生出现了人生价值目标上的偏离或迷失,集体主义、奉献意识目趋淡漠。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倾向于自我化、情绪化和功利化。
作为有文化的知识青年,大学生所传承的应当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精英文化,理当树立起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正确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俗称80后、90 后,容易接受新事物。
世界多
元化的发展促进了时尚文化的多样性。
校园文化固有的丰富性加入时尚元素后更加速了校园时尚文化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从时尚手机、网络游戏到看英文大片,再到户外登山、追星看演唱会,无不体现了校同时尚文化的多元化色彩。
因此,弘扬主流文化势在必行。
高校应该积极宣传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树立学生典范切实在引导校园时尚文化传播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载体,唤起大学生内心的热情,使他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身为大学生的责任,进一步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大学校园时尚文化虽根植于大学校园,但已融入很多社会
时尚文化的特点,其一就是社会性。
时尚文化使当代大学生比以前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更早地接触和体验社会,他们的社会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延伸和发展,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校园里各种招聘会、比赛、活动等随着时尚文化进入高校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很深刻的影响力。
与社会衔接的时尚文化一方面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又让他们深入了解自己更早地融入社会。
基于这方面的考虑,高校应合理利用优秀的时尚资源。
对传人校园的不良的时尚文化,高校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抵制这种文化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