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贸易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贸易全球化具有两重性,既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跟他们带来诸多问题。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措施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且合理运用贸易壁垒保护国内市场,积极面对贸易全球化。
关键词贸易全球化贸易壁垒对策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经济发展的客观演进规律,是人类几百年来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
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是全球统一大市场,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就没有生产要素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
然而,全球化不仅仅具有经济意义,更具有丰富深刻的政治和文化内涵,它正在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影响着政治组织形式,影响着文化整合方式和存在形式,故而,有人称它为"第二次工业革命"。
本文欲从世界历史进程的宏观视野初探经济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国界屏障弱化
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市场经济本身的扩张属性,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市场经济在全球扩张、辐射提供了技术保障。
超越国界的全球性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超越地理空间的信息网络扩展,使资本、技术、信息、商品和服务跨国流动,从而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加速流动和优化组合,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社会生产的效率。
然而,传统意义上国界屏障作用对经济生产组织和国民的整合保护作用弱化,这不能不对国民的心理和安全意识等产生重大的影响和挑战,冲击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国家观念。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演进,近几年民族主义问题的凸现表明的就是超越国界的全球化造成了对民族国家否定的趋势,从而导致一些民族国家在全球化面前的积极回应。
现在我们能够深切地体会到国籍概念的日趋模糊化,尤其是伴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国界屏障作用对人口流动的限制作用越来越弱,人员、资本、商品等的自由流动,以致国界逐渐失去了意义。
但是,国界屏障作用的弱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历史过程,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国家间的边界仍然是国际冲突的导火线。
二、人类整体利益强化
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说是同质化过程,这种同质化首要的表现就是市场体制的全球化。
现在不同制度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被纳入市场经济体制之中,由此,形成了国际性的竞争规则、国际资本、国际电子交易、世界性语言(英语充当)、世界性的交通等等,这种世界水平的经济是一种趋同力,即超越民族、超越国家的人类共同利益日益显化,它要求把人类的利益和面临的问题作为整体来审视。
也因此,全球意识、世界意识、全球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确立,要
求人们在追逐民族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必须符合和关注人类的共同利益,把个人利益、国家利益与人类整体利益协调起来。
但是人类整体利益的强化和民族利益的维护是辩证统一、充满矛盾的演进历程。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性扩展,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进而推动了世界经济的整合,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但市场经济的演进历程首先是对民族国家经济利益的确认和维护。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首要的目的是力图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与他国的经济往来和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并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得更多的实际利益。
对于各国政府来说,维护本国和本民族的利益,是最根本的职责。
所以,在整个世界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种相互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世界各国积极地进行相互间的协商、谈判、妥协,制定共同遵守的国际规则;另一方面为积极抢占国际市场份额和保护本国的竞争实力等导致各国间接连不断地发生贸易战和贸易磨擦。
三、国家主权销蚀化
伴随经济全球化而导致的经济、文化、政治全球性的交流、冲突、竞争、互动、融合,加之超越时空限制的信息传播网络和国界屏障作用的弱化,使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内涵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在许多领域,传统国家主权现在越来越被国际社会共享,突出表现为:一是国际性政治经济组织和联合国的作用越来越强化,各国的经济活动和对外事务甚至某些方面的国内事务越来越多地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来运作,国际干涉的力度强化。
二是跨国公司凭借其超强的经济实力和跨国界的经营活动,对其所投资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三是地域性的经济组织犹如强磁场一样,逐渐吸融着周边的国家,如欧洲联盟成员国为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从而为形成统一市场、统一货币的欧洲大市场,都做出了一系列涉及国家经济主权和政治主权转移等重大决定,从而实现部分主权被共享。
今天,再用传统国家内涵衡量欧盟内部的各成员国已不现实。
然而,国家主权销蚀和国家主权的维护是复杂的冲突过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全球范围内超越国家主权的因素将日益增长。
与此同时,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将为发展中国家追赶和超越发达国家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增强了这些国家自我发展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维护自身主权。
四、生态环境脆弱化
市场经济虽然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率的经济,但也是高浪费和高消耗的经济。
近200年来的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和发展的同时,已把地球和大气层搞得面目全非,带来一系列世界性的问题,这就是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的恶化。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加剧了贫困程度,加剧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也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特别是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带来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而且,市场体制的全球化,生产要素的全球性自由配置,使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又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恶化。
而发
达国家对资源的无限需求和对物质财富的奢侈享受,比如美国不足3亿人口,却消耗世界财富的1/6还要强,使地球许多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人类本身是大自然的产物,环境给予人类以维持生存的物质,并提供了人类在智力、道德、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现在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已全面而深刻,地球有限,资源有限,人类和自然共存于一个生态系统。
所以,任何对生态环境的无理漠视,本质上都是对人类自身的亵渎。
故而经济全球化使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人类面临的紧迫问题。
五、文化融合和冲突加剧化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各种文化间的剧烈碰撞、冲突和融合。
全球化最根本的动因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市场经济的文化价值原则是自由、平等、民主、独立自主、信用、法治等等,所以,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过程,也是市场经济的文化价值原则被认同的过程。
同时,经济全球化和地球村的实现,必然导致人类共同精神文化和信仰的确立,也必然生成和锻造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基础,舍此,经济全球化就没有持续稳定发展的内在的强劲的"文化力"。
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自由、平等、民主、独立自主、信用、法治等理念给各种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中更新自我、保存自己的特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即是说由于市场经济所生成的共同文化价值原则,尤其它的平等、自由原则,给各种文化的和平共处提供了可能,从而导致了文化的多样性。
但是这种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是各种传统的民族文化激烈碰撞、冲击、融合的历史过程。
冲突缘于接触,而冲突主要表现在一些不发达的国家,其实质在于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价值原则还没有被一些现代化刚刚启动、市场经济还不发展的民族所认同和接受,比如伊斯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对抗。
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是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永远静止不变的,把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内形成的文化固定化永久化,以为这就是民族的国粹的本我的,这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
变是一定的,中东地区的现代化进程虽然不时被中断,但并没有长久停滞不前,一些伊斯兰国家毕竟在逐步接受现代文明,尽管这个过程比较缓慢。
所以冲突是变的过程,变的前提,是自我扬弃自我更新的条件,由冲突表象达到统一性和多样性共存的实质。
我们也看到这样的事实,哪个国家文化的开放度和融合度高,哪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就快。
但是,我们也要警惕"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