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山水画所体现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浅谈北派山水画代表郭熙
中国山水画所体现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浅谈北派山水画代表郭熙
把握。《锦瑟》又是一首极美的诗,也许正是它的朦胧性、多解 性,反而为之增添了一份风姿与神韵,让爱诗之人为之痴迷,
信,又有几分无奈与失落。
为之倾倒。正是都言《锦瑟》美,谁解其中味?诗本无达诂,难得
到了诗的尾联了,我们期待着作者能卒章显志,为全诗做 同沉醉。
一个小结,然而一个“此情”以含蓄地将感情遮掩过去了。“此~
郭熙的山水画美学是在北宋理学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形成 的。北宋理学带给宋人的是充满着宇宙意识的道德追求和格 物致知的时代精神。在这种思想文化背景下,郭熙形成了把自 然审美和伦理道德追求相统一的山水画美学,忽略了郭熙山 水画美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那到底郭熙山水画美学思想是在怎么样一个时代背景下 而形成的呢?
郭熙的《林泉高致》画论里面所体现出的美学思想系统可 以化为四个部分:“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审美功能论;涵养 “林泉之心”的审美修养论;“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审美观照论;
“仰看自云腑听流水”的审美境界论。这四个方面大体上概括 了郭熙《林泉高致》中的主要美学思想。“不下堂筵,坐穷泉壑”
的审美功能论从人性论的层次上揭示了自然审美与伦理道德 追求的统一。“丘园养素”和“君亲之心”都是生命的本性需求。 一个完整的人应该在自然中感受生命的存在,使自己的自然 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也应该在社会中尽到自己的责任,使自己 的社会本性得到发展。山水画的审美应该而且也可以同时满 足这两种需要。因为山水之美是一种发现,而非一种存在。只 要审美者具有发现山水之美的“林泉之心”就可以不必隐逸到 山水之中而是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山水之乐。正是因为山水 之美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林泉之心”,郭熙涵养“林泉之心” 的审美修养论主张画家的修养在于审美者德性心灵的扩充。
这两百多年时间,绘画美学和风格特征大体定于一尊,竭 力表现宏大的山水风光,追求崇高浑穆的美学思想。出现了郭 熙《林泉高致》为代表的画学论著,是北派山水美学的基石,在 美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影响及其深远。
北派的画家很重视章法构图。画诀的意义在于传达格法 自身的艺术美感。在绘画上,美学思想决定着绘画品级的高 下,而章法布置如同笔墨一样,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独立性,一 方面借以传达北派画家的襟怀和心灵,另一方面也烘托出壮 伟崇高的阳刚之美。
在郭熙的作品《关山春雪图》中。表现雪峰直插云际,层峦 叠嶂,覆雪皑皑,山腰阁楼里水磨涧水带动;使肃穆宁静的画 境顿添欢快活泼之感。画中长峰巨石,重峦叠嶂,均银装素裹。 松植树立,山腰里一片楼观,也披上了银装。画面给人一种高 深健的清爽静温之感。画下部署:“熙林壬子二月,奉王旨画关 山春图之雪,臣熙进。”在这一幅画整个的一个表达思想及其 郭熙的一个创作理念,跟北宋理学是分不开的。
北宋时期,复兴的儒学和注重习儒的画家所追求的都是 儒家的道德精神。郭熙的一生也是以儒家道德为人生价值取 向的。在这种复兴的儒家道德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理学道德,与 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联系在一起,包涵着深沉的宇宙意识。理学
的“格物致知”就是要求人们在对宇宙自然的观察与体认中扩 充自身的德性。
这也使得郭熙在自己的作品里也有表达,对自己作品所 要表达的意境,自己绘画的缘由都是围绕着这种细想而进行 的。
北宋理学讲究的是“生生之德”、“生生”与“立人极”、“生 生”与“为天地立心”、“生生”与“仁体”等核心问题。
宋明理学的奠基者周敦颐提出了“立人极”。周敦颐的 “立人极”尽管有着浓厚的道德意识、伦理性,但由于与天地造 化生生之德相比肩,甚至还能育万物,更有着超道德的具有普 遍意义的生命意识。有了意识,开始有了美。这种生命意识为 “立人极”走向审美具有着重大意义。
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当时已是无限的迷惘,人生
参考文献:
暮年,重拾过往,岂不更是惘然、凄然!读到此,雾蒙蒙的悲意
【l】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将我们环绕,挥之不去,不绝如缕。
【2】周啸天.隋唐五代诗词鉴赏【M】.成都:l玛J11人民出版社,2003
清代大学者大文人王士祯曾感慨道:“一曲《锦瑟》解人
审美境界理论是朱熹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审美境界说 到底就是人的生命意识的流程及其特定的精神状态。美学的 意义在于对人的解读,美只因人而存在。人的存在无非是在两 个基本维度展开,即自然性与精神性。精神性方面宗教、道德、 审美又是其基本层面,对人的精神领域的挖掘是中国哲学的 特点。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在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中具有核 心地位。其原因就在于“人生论是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这 种强大的人文背景与基础,使我们有理由说,“中国传统是一 种人生美学”,“是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
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等。在诸多的观点中,本人比 较倾向于“自伤身世说”,认为这样解读,对诗意的把握会更深 刻些,本文也就是依此来解读《锦瑟》的。<锦瑟》是一首难懂的
者也为李商隐做了首绝句:“玉掩深山珠落海,牛李党争困一 诗,它多处用典,情感隐晦曲折,加之意境艨胧,让人着实难以
生。有才有情真名士,无依无靠世难容。” “沧海月明珠有沮,蓝田日暖玉生烟”,有几分自尊与自
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北宋后期山水画创作的总结,以及对山水 画有关理论的概括和阐发。是继荆浩《笔法记》之后又一重要 理论著作,它和《笔法记》一样,不是靠对作品的鉴赏和文献的 记载以及个人的观想所编著的著作,而主要靠自己在创作中 的体验以及自己为了创作而对前代山水画的学习,理解所得 而编述的著作。所以,他对创作钱的思想基础和认识方法,创 作中具体技巧和意境等处理,以及创作时各方面的甘苦体会 更加深刻,更加实际。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019—02
晚明董其昌讲山水画分为南宗和北宗,北宗以李思训为 始祖,经南宋马夏,至明朝的浙派,知道他的生活的明朝末年。 南北宗大致相当于优美和壮美,从绘画美学的角度出发考虑 的。这里的“北派山水画“代表不同于”北宗“,是指的从唐五代 到北宋末年之间的山水画。这里所说的北方山水画派,导源于 荆浩,后出现了李成,范宽,郭熙,王希孟等山水画大家,至宋 室南迁而结束,伺候虽然仍有些影响,但终究是衰微之极了。 北派山水诸家大致活动在中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及其附近 地区。他们共同的特征,是以表现北方山水的雄壮而著称,势 大力沉,尚崇高而卑文秀。构图上以前期的全山大幅向后期的 平远景致变化,但无论是青绿还是水墨,都不失磅礴中正之 气。
郭熙的《林泉高致》的美学思想对后世起到了很大的影 响。
—}誓}■}■}■皇j|}省}薯}薯}■}jI}·●-}!I-}坐妇j蟹■}妇蕾簟jk■}jk■}蕾}■e蕾e—喀jkj妇■t誓士蕾}叠}■}薯}薯}·j●}坐蕾}坐嘈}啦薯拿■}·蕾}蠹
(上接第18页)么隐晦曲折,也许在那个时代里,他连尽情倾 诉的自由都没有。崔钰在《哭李商隐》中写道:“虚负凌云万丈 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也许这是对李商隐一生最好的概括。笔
郭熙原本是~个民间画家,经人介绍进入宫廷,开始了他 跻身一流大画家的第一步。进入宫廷深得宋神宗的器重。在宫 廷里大量绘制屏壁,熙林七年时已成“独绝“,从宋神宗即位起
的十八年里.确实是郭熙一生里最风光也是最有成就的时期。 郭熙的山水画,早年工致巧赡,晚年转为雄壮。 郭熙的《林泉高致》是在山水画高度成熟之后产生的,它
19
万方数据
Hale Waihona Puke 2010年12月 Dec.201 0
文艺理论
LITERARY THEoRY
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寻和追求的”人生境界理论。这种人生境界 追求不是由道德境界走向宗教境界,而是由道德境界走向审 美境界,并将审美境界确立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传统儒释道的 这种美学精神,尤其是儒释道整合形态的新型理论思潮—— 理学。
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温县)人。熙宁
f1068—1077)问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创作活动旺 盛的时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宁熙林、元丰间(1068—1085 年)。工画山水寒林,宗李成法,山石用“卷云”或“鬼脸”皴法, 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力劲健,水墨明沽。布置笔法独树一帜, 早年巧赡致工,晚年落笔益壮,常于高堂素壁作长松巨木、回 溪断崖、岩岫蠼绝、峰峦秀起、云烟变幻之景。神宗赵顼曾把秘 阁所藏名画令其详定品目,郭熙由此得以遍览历朝名画,“兼 收并览”终于自成一家,成为北宋后期山水画巨匠,与李成并 称“李郭”,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山水画大 师。郭还精画理,提倡画家要博取前人创作经验并仔细观察大 自然,他观察四季山水,有“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 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之感受,在山水取景构图上,创 “高远、深远、平远”之“三远”构图法。
文艺理论
UTERARY THEoRY
艺术广角
中国山水画所体现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浅谈北派山水画代表郭熙
徐征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摘要:以北派山水画代表郭熙为墓础,论述了中国山水画所体现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阐释了山水画的审美
境界。
关键词:郭熙;北宋理学;林泉高致;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J205
难。”千百年来,关于它的旨意,众说纷纭,难成定论。有“悼亡
万方数据
创作山水画,要师法传统,更重要的是师法大自然。郭熙 主张“饱游袄看”,“所经之众多”,对各地山水做精心的研究。 他说:“东南之山多奇秀,“是因为”东南之地极下,水潦之所 归,以漱濯开露之所出,故其地薄,其水浅,其山多奇峰峭壁”。 山水画创作不仅需要传统功力,需要师法自然,还需要美的冲 动,有了没的冲动,才能激起强烈的创造欲。美的冲动来源于 对山水美的关照,在山水美的关照中,发现山水自身的艺术 性,把握山水的特质和精神。然后,在美的欣赏得到满足后,便 “欲夺其造化”,而进行创作。把山水座位有机生命来看待。古 人作画不称为技而称为道,在他们的画中不仅蕴含着哲理,还 显示着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