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的司法保障引言随着《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签署以及各个国际人权机构的设立,国际社会已经把保障人权确立为刑事司法的基本价值追求。
如何保障人权也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的挑战。
保障人权的实现要靠法律的确认和保护,人权的法律保障是人权实现的最直接手段。
[1]从人权和法律的关系而言,体现人权保障法律价值的法律是良法、是符合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法律;从人权与司法的关系而言,司法权的行使是手段,实现对人权的保障才是目的。
传统体制下,我国司法权力的行使存在着重打击犯罪、轻保障人权,重实体法、轻程序法,重义务、轻权利的现象,司法机关的职责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故而应当需要提高人权保障意识、重视人权保障。
[2]“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我国宪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充分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明确写入了总则,成为本次诉讼法修改的最大亮点,这是中国保障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新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价值基础的大背景下,随着公民维权意识、法律意识的提高,对作为国家公权力的司法权力的行使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作为人权保障的执行者、司法公正的监督者,公检法机关理应通过转变执法理念、完善办案机制,实现贯彻落实新刑事诉讼法,保障人权的目的,以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人权的内涵(一)人权的涵义人权是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
它是指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具有普适性和道义性的基本特征。
人权是历史的、社会的和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具体的,是有一定限度和范围的,是逐步完善的。
虽然国际社会对人权的内容和分类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各种理论之间不仅有冲突也有重叠之处,但是对于人权的最基本的内容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它包括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尊严权、获助权以及公正权。
[3]作为现代法治国家的最基本的价值追求之一,保护人权是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所追求的目的,是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是良法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
(二)人权的属性人权的属性包括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人权的普遍性是指人作为人,不论其民族、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信仰、财产状况、受教育程度等,都应当享有他应当享有的权利;在任何一个国家,在这个国家的任何历史时期,人人都毫不例外的享有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人格尊严权、最低生活保障权等与生俱来的最基本的人权。
人权的特殊性是指在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如古代、近代、现代),人权制度的变化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不同的人实际上能够享有的权利在量上与质上是有差别的。
(三)人权的划分按照现行的关于人权的三种划分,即把人权划分为:应有人权、法定人权、实有人权。
应有人权指的是人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法定人权指的是宪法、法律所宣示、确认、保护的人权;实有人权指的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所实际享有的权利。
在这三种人权划分中,应有人权的范围最大,法定人权的范围次之,实有人权范围最小。
从人权保障的视野研究司法中人权的范畴,其中的人权指的是法定人权,即宪法、法律所宣示的人的权利,即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也即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中所宣示的人的权利。
二、我国人权司法保障的现状由于司法权自身的特点及其局限性,司法机关在行使司法权的实践中难免缺失对于人权的保障,屡屡出现滥行逮捕、拘留,刑讯逼供,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的情况,造成了诸如赵作海、佘祥林等许多冤假错案,故应当进一步纠正滥用司法权行为,完善司法体制,进而修改和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以满足保障人权的需要。
我国人权司法保障的现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司法体制方面人权保障通过司法救济来实现,因此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司法体制,满足审判的需求。
对于个体而言,不可能所有案件都依靠法律援助来完成,且由于人权保障的司法救济的特殊性,令很多案件的诉讼本身费时费力,所以完善的司法体制更加有利于公民人权的保护。
从整个社会来考察,作为一个具备完整法律体系的国家,在某种意义上应当也是支撑人权的司法保障的坚强后盾。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国并没有相对完善的司法体制。
长久以往我们所设计的一切制度往往变成空话,这就不仅不能保障人权,而且会毁掉司法和法治的构建。
(二)司法判决方面司法判决的执行往往应该更多考虑其实现的可能性的问题。
这涉及到一个国家内部其他国家机关对司法判决的态度,还牵涉在有些敏感问题上司法机关判决执行的可能性问题,比如在某些特定的经济、文化、社会权利问题上,司法机关的发言到底有多大的价值。
在实践中,我国司法机关的判决在对于更为强大的公权力时,往往是出于较为弱势地位的,这样一来,谈何有效有力地执行判决,更不用说实现保障人权的目的了。
(三)司法权威方面司法权威的树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司法权威的最终确立主要是指法院及其运作机制在人权保障中的普遍运用,比如司法独立的确立,司法角色的社会认同问题。
对于迈进法治时代的国家来说,司法权威的最终确立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但是,我国的司法权威并没有完全确立,广大群众对司法的不信任导致法治进程举步维艰。
三、我国人权司法保障的完善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公民人权意识的增强以及社会组织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参与程度的提高,公民作为社会主体的地位越来越得到尊重,社会本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刑事司法中也越来越得到体现。
随着刑事司法改革的深化,人权保障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逐步为社会公众所接受和认同,并被确立为刑事司法活动的价值目标之一。
但是现有的司法体制的缺陷及司法权威的不足阻碍了法检系统对人权保障作用的发挥,针对这一问题,新《刑事诉讼法》明确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任务之地位,并在很多程序设计和制度设置中贯穿和体现这一基本价值,对我国人权司法保障作出进一步的完善。
(一)建立层级合理的法院体制和审判程序一个国家构建相对较为合理的法院体制,上下级法院以及同级法院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审判如何进行等问题,应当由宪法和相应的组织法和程序法做出适当的规定,对于不合适的法律必须及时进行修改或者废除,以便实现人权的保障。
如若层级太多,诉讼太繁杂,则不利于人权的保障。
因此,进一步优化法院的体制,建立层级合理的审判监督机制刻不容缓。
法检机关工作中参与人合法权利的保障,需要法检机关通过具体案件办理过程中的准确公正执法来实现。
因此以法律为框架,建立和健全有效的办案机制,规范办案流程,是保障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有效保证。
例如,新《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
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
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
从诉讼法修改的相关法条中我们可以看出,新刑诉法相关制度的出台,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彰显司法人文关怀,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刑事诉讼制度的人民性和民主性,使我国刑事司法中对人权的重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新《刑事诉讼法》在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侦查措施、审判程序、执行措施及“特别程序”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完善,特别是证据制度中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修改完善更是为刑事辩护创造了更大的辩护空间,完善了法院的审判程序。
(二)司法独立的发挥司法独立是发挥法检机关人权保障功能的重要保证。
司法独立对于人权保障的意义既有理论上的支持,也可以从实践中获得经验佐证。
法检机关应当以理性的执法来实现其使命,而理性要以独立的地位为前提。
法检机关在作用和职能发挥过程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这样才可以将其对人权保障的追求坚持到底。
否则,其极为容易沦为国家和社会政策被动的执行者,人权保障的价值在与利益的衡量中很容易被忽视甚至漠视。
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的原则性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这有利于作为诉讼主体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在组织体系中司法独立的发挥:在对外方面,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但必须接受人大的监督并向其报告工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接受党的领导,党领导的方式为思想、政治、路线的领导。
在对内方面,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含义是每个法院独立,上下级法院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含义是全国检察机关作为一个整体的独立,上下级检察院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是法官个人和合议庭独立;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也不是指检察官个人独立,因为检察院内部实行检察长负责制,重大、复杂案件由检委会讨论决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行使职权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违反实体法和程序法。
作为人权保障的最基本条件,司法独立是关系到整个法治社会的实现和人权保障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
尽管司法独立原则要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作为整体独立行使职权,但是近年来的司法改革实践明确显示,法官在法院的审判活动中正享有越来越大的审判权。
在这个问题上,法官个人素质的高低对于司法实践是否良好运行就显得尤为重要的了。
从法治比较完善的国家的经验我们不难看出,选择德才兼备的法官是审判独立确立的基础,对于承担人权保障使命的法官而言,一定要在制度上对其独立审判地位给予严格的保障。
(三)司法权威的树立人权的司法保障能否顺利实现,司法权威的树立问题是决定性因素。
正如麦迪逊所言,法院既不掌管军队,也不掌管财政,因此司法是很脆弱的。
如果司法的权威没有树立,那么就永远无法实现司法的人权保障。
因此,一个国家在立宪以及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时要从全局出发,给予法院充分的信任和支持,树立法院的司法权威,使其判决得到其他国家机关充分的尊重。
此外,法院在司法实践中也一定要注意维护自身的权威,保持中立、公正的立场,对于政治性强的案件可以巧妙地规避,避免在政治斗争和冲突中成为牺牲品。
[5]中国特色的公法检制度,无疑是人类法律发展史上最先进的“样本”,公法检机关应当树立人权保障的意识,尤其是在履行职务时必须严格依法。
同时,还要加大监督力度,严格履行诉讼监督,监督侦查、审判、执行环节,这样才能树立司法权威,确保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确保公正司法。
[6](四)完善法院的司法审查权限在实现人权的司法保障过程中,我们应当如何定位司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从外部看可视之为一个国家的宪法给予宪法司法的规定,即一个国家的权力结构问题;从司法自身定位来看,即司法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我认为,我们既应当从外部保障司法的独立和权威,赋予法院较充分的权力,也应当使从法院对自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进一步充分行使其在人权保障方面的司法审查权,以促进人权保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