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


投射效应的启示
1.在交往中要顾及他人的感受。 2.证地、一分为二 的对待别人和自己。“已所不 欲”时“勿施于人”,“己所 欲之”也要学会“慎施于人”。
一、认知偏差
二、情感偏差 三、能力欠缺 四、人格问题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这是一份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诊断量表,共28个问题,每
(三)晕轮效应(The halo effect)
印象形成中产生偏见的一种心理现象,
即判断者常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 发,扩散性地得出或全部好或全部坏 的整体印象,就像晕轮一样,是从一 个中心点而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 的圆圈,所以称为“晕轮效应”,也 称“光环效应”。

正的晕轮效应——爱屋及乌, 情人眼里出西施 负的晕轮效应——厌恶和尚, 恨及袈裟
(四)刻板印象(stereotypes)
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
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所谓的类化作 用,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的种类, 然后贴上标签,按图索骥。
“南方人都很精明,北方人都很憨厚”
“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 东北姑娘“宁肯饿着,也要靓着” (小孩和母亲关于对五套班子的对话)
案例

凯利在演讲前对一个班的学生说,演讲 者是如何热情、平易近人;而对另一个班说, 演讲者是如何冷峻,不易被接近。结果,学 生们戴着有色眼镜去观察演讲者,演讲者被 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晕轮效应的启示
1、理性。不仅要听从心的
声音,也要听从大脑的声音。 2、在交往中应避免以貌取 人,要实事求是。 3、要尽量消除“偏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 各不同“多角度分析取舍。 4、正确利用晕轮效应,会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故事:天堂与地狱的区别
每人都是过长的筷子,地狱的人只喂自己 所以喂不进嘴里;天堂的人相互喂,大家都 吃的很开心。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1+1>2。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卡内基理工学院分析了10000个人的记录后得出结论: 15%的成功者是由于技术熟练、头脑聪慧和工作能力
强;85%的成功者是由于个性因素,由于具有成功 地与人交往的能力。反之,在生活中失败的人, 90%是因为不善于与人展开有效交往而导致的。
一 认知偏差
认知,是人对于外部世界和对自我的种
种认识。它是态度的一部分,即关于态 度对象的任何思想、信念和知识等。
态度决定一切.
埃利斯曾指出:“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我
们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会变成我们 的思想和情绪”。
案例

一个学生因为生病上课迟到了,被辅导员 当众批评。该同学感到非常气愤和不平,情 绪非常糟糕。后来,在咨询老师的辅导下, 通过三栏目技术进行认知矫正,师生关系得 到了改善。 三栏目技术示范表:
阿尔波特•维哥姆博士在自己的联合报业专栏“探索
你的心理”中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4000名失业的 人中,只有10%,即400人是因为他们不能干这种工 作,90%,或者说3600人,是因为他们还不曾发展自 己与人成功相处的良好品质。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如果一个人学会了如何与他 人打交道,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不管你的职务
是什么,你都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走完了85%左右 的行程,而在取得自己的幸福方面,已经有了99% 的把握。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
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 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 ——丁瓒教授
什么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社会关系的 一种,是指人们在活动过程中直 接的,接触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心 理上的关系和心理上的距离。 不论是亲密关系、疏远关系, 还是敌对关系,都是心理上的距 离,统称为人际关系。
刻板印象的启示
1、不要从交往对象的 性格、地位、背景出发
交往
2、不要带着“有色眼
镜”,穿着“印象外套” 交往
仰巴脚效应
人们最喜欢的人是精明而带有小缺点的人
心理学家阿诺森等人 1978年做过一项“犯错误效应” 实验证实了这一结论。实验给被试呈现四种人,让
其评价哪一种人最有吸引力: (1)才能出众而犯了错误的人; (2)才能出众而未犯错误的人; (3)才能平庸而犯了错误的人; (4)才能平庸而未犯错误的人。
如果你得到的总分是9-14分之间,那么,
你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你的 人缘很一般,换句话说,你和朋友的关系 并不牢固,时好时坏,经常处在一种起伏 波动之中。 如果你得到的总分是15-28分之间,那就表 明你在同朋友相处上的行为困扰较严重, 分数超过20分,则表明你的人际关系困扰程 度很严重,而且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得 障碍。你可能不善于交谈,也可能是一个 性格孤僻的人,不开朗,或者有明显得自 高自大、讨人嫌的行为。
11. 与别人不能和睦相处。( ) 12. 不知道与异性相处如何适可而止。( ) 13. 当不熟悉的人对自己倾诉他的生平遭遇
以求同情时,自己常感到不自在。( ) 14. 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什么坏印象。() 15. 总是尽力要别人赏识自己。( ) 16. 暗自思慕异性。( ) 17. 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 ) 18. 对自己的仪表(容貌)缺乏信心。( ) 19. 讨厌某人或被某人所讨厌。( ) 20. 瞧不起异性。( )
人际关系发展模式
人际关系以需要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以交往为手 段、以自我暴露为标志逐渐加深
互不认识
开始注意
表面接触
建立友谊
亲密关系

马 斯 洛 —— 需 要 层 次 论
二 、 大 心学 理生 需人 求际 交 往 的
理论之二——三维人际关系理论
1958年,心理学家舒茨(W.C.Schutz)发现在人际关系 中存在三种基本的需要
评价:第三次考试意外 失利
第三次考试为甲
评价:第三次考试侥幸 得甲
首因效应的启示
1、建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展现自己最吸引人的品质。第 一次和陌生人见面时,应穿着 打扮整齐、干净、谈吐自然, 有礼有节。
2、懂得通过现象看本质,择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尤其是见网友更要注意首 因效应带来错误印象。
如果你得到的总分是0-8分之间,那么说明你在与 朋友相处上的困扰较少。你善于交谈,性格比较开 朗,主动,关心别人,你对周围的朋友都比较好, 愿意和他们在一起,他们也都喜欢你,你们相处得 不错。而且,你能够从与朋友相处中,得到乐趣。 你的生活是比较充实而且丰富多彩的,你与异性朋 友也相处得比较好。一句话,你不存在或较少存在 交友方面的困扰,你善于与朋友相处,人缘很好, 获得许多的好感与赞同。
21. 不能专注地倾听。( )
22. 自己的烦恼无人可倾诉。( ) 23. 受别人排斥与冷漠。( ) 24. 被异性瞧不起。( ) 25不能广泛地听取各种各样意见、看法( )
26. 自己常因受伤害而暗自伤心。( )
27. 常被别人谈论、愚弄。( )
28. 与异性交往不知如何更好相处。( )
对“杰姆”的印象改变了--近因效应
心理学家洛钦斯做的实验:
甲组:先外倾,后内倾;
·乙组:先内倾,后外倾。
先出现首因效应。
洛钦斯接下来插入其他作业,做一些数学题目、 听历史故事不相干的事,之后再介绍第二部分。实 验表明,两组对第二部分的材料留下的印象更为深 刻。
最后近因效应明显
近因效应的启示
精明的 勤勉的
B君的性格
嫉妒的 倔强的
冲动的
善辩的 倔强的
善辩的
冲动的 勤勉的
嫉妒的
精明的
受试者多把A君作正面印象,B君为负面印象
人际交往中的首因效应
A
第一次考试为甲 第二次考试为甲
B
第一次考试为乙 第二次考试为乙
第三次考试为乙
(二)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十个好,百个好,一个不好全遮了
与首因效应相反,随着 人际的交往深入,最近 的信息对认知的影响较 大,所留下的印象也相 对深刻,最后的印象就 会冲淡或盖过以往的印 象,对行为发生重大的 影响。主要产生于熟人 之间,也称为“新颖效 应”。
比如:多年不见的朋友, 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 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 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 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 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 说上两、三条,这也是 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
随想 1.被老师当众批评,我 太没面子了 2.一些同学幸灾乐祸, 肯定在嘲笑我。他们会 更看不起我,我在同学 中还怎么做人 3.有的老师也和同学们 一样,对我们农村来的 同学特别刻薄,瞧不起 我们
进一步研究发现犯错误效应还受性别
角色和自尊心的影响。
男性更喜爱犯了错误的才能出众的男
性;
而女性更倾向于喜欢能力出众而没有
犯错误的人(包括男性和女性)。
自尊心极高或低的人则更喜爱完美无
缺的人。
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中一个人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 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内在生命中的价值观与 情感好恶影射到外在世界的人、事、物上的心理现 象。实质在于“强加于人”。 “以己论人” “以小人之心,度他人之腹” 表现:1.相同投射——从自我出发做判断 2.愿望投射——把自我主观愿望强加于人 3.情感投射——以自我的爱憎指引交往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学
李晓丽
李晓丽
一、人际交往的含义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人是社会的动物,不能离
开群体而单独生存。
心理学家认为,人除了睡眠时间以外,其余时间的 70%将花在人际间的各种直接、间接的沟通上。
亚里士多德:“能独自生活
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