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5.《黄河颂》(获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ppt)
5.《黄河颂》(获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ppt)
运用呼告的手法,开篇直接称读 者为朋友,好像在与读者面对面地交 流,使人倍感亲切。
4.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 关键词句,本诗诗眼是什么?细读歌词部分说说: 诗歌哪些部分是颂的内容?前后分别写了什么?课文
歌词
望
我站在高山之巅……
劈成南北两面
直接
主
颂扬
颂 赞美 啊!黄河!… 议论 发扬滋长。
黄
朗诵词
内容上:介 —伟绍大黄坚河强精,神点— 明主题。
序
河
曲
颂
结构上:引出下文的颂 歌
歌词
3.朗诵词部分,作者以“啊!朋友”开头 有何表达效果?
知识点链接——呼告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 修辞手法。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 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以分为呼人、呼物 两种形式。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 增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望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俯瞰全景 式总写
黄 河
“九曲连环” 写出黄河蜿 蜒曲折的特 点。
望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纵向描写黄 河的流向
“奔”字 表现出黄 河奔腾汹 涌的气势。
望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横向展开到黄 河流域两岸
黄河的基本走向
“劈”字 表现出黄 河贯穿中 原大地的 宏伟气势。
点拨:
1.注意感情、语音和停顿。歌词与朗诵词之间要有较 长的停顿。 2.要读出“赞”“颂”的语气。 3.一些动词要重读,如掀、奔、劈等。 4.文章最后两句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感情要深沉、悲壮。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快速浏览诗歌,观察一下,这
首诗由哪几部分构成?
课文
2.你知道朗诵词的作用是什么吗 ?
描写 黄河
体
抒情
学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 女……像你一样的伟 大坚强!
号召 学习
尾 声
从歌词部分可以看出,作者并 没有一开始就赞颂黄河,而是站在高 山之上_望__黄__河 ,在“颂”之前对黄 河进行了一番描绘。“颂”之后也没 有立即收尾,而是 __号__召__我__们__学__习__黄__河__的__精__神。 以此作为诗歌的尾声部分。
5.根据以上分析,理清作者的写作 思路。
朗诵词 序曲 黄河伟大坚强
黄
河 颂
主体
歌词
望黄河 颂黄河
尾声 学习黄河精神
三、“歌词”探究
(一)读“望黄河”,思考:
我站在高山之巅,1.诗人描绘黄河,以哪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个字统领下文的? 望
惊涛澎湃,
2.“望”的内容有哪些?
掀起万丈狂澜; 提示:抓标点符号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 湖北光化人。湖北光化(今属襄阳)人。 现代作家、评论家。1935年创作了歌颂抗 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 花》;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 唱》,经冼星海谱曲后在延安首次上演, 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 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 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 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 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 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山巅( diān ) 劈( pī )
气魄( pò ) 狂澜( lán )
浊流( zhuó ) 宛转(zhuǎn )
屏障(zhànɡ ) 哺育( bǔ )
榜样
浩浩荡荡
澎湃( pài ) 九曲连环( qū )
巅: 山顶 劈: 用刀或斧强力破开。 气魄:魄力,无所畏惧的精神或作风。 狂澜: 汹涌的大浪,比喻险恶危急。 浊流:浑浊的水流,比喻品格卑污的人。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
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在漫长的历史 长河里,滚滚东去的黄河浪涛见证了古老中国的 兴衰荣辱。黄河澎湃的惊涛,恢弘的气势和那奔 腾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之 拼搏奋斗。
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
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 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 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 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深沉豪迈的黄
河颂歌,激发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 情!
1.熟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以及诗歌 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主旨。
2.品味语言,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 语言。
3.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法。 4.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 的意志。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 增强爱国情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 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 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 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 的抗日热情,是许许多多进步作家、艺术 家的心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 然带领他的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 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的心 中掀起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 篇——《黄河颂》。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分号: 分隔存在一定关系(转折、承接、
因果、并列居多)的两句分句。
3.这些句子分别从哪些 角度写黄河的?表现了
劈成南北两面。 黄河什么特点?
望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近镜头特写 黄 河
“掀起万丈” 表现出黄河 汹涌澎湃、 雄伟壮观的 气势。
宛转:委婉曲折,也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屏障:像屏风那样起遮挡护卫的东西。
哺育:喂养、培育。 榜样:值得学习的人和事。 浩浩荡荡:水势盛大壮阔的样子,形容
气势雄壮、规模宏大。
一、美读诗歌,感受激情
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 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大家想一想,我们朗读诗歌应注意些什么?
望 惊涛澎湃,掀 起万丈狂澜
近镜头特写
字 统
浊流宛转,结 成九曲连环
俯瞰全景 式总写
领 下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纵向描写
文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横向描写
黄河的 特点:
一往无前 无坚不摧
写法借鉴:多角度观察
4.通过前面的分析,说说:“望” 字能不能改为“看”?
不能:因为“望”表示向远处看, 营造出一种居高临下、登高望远的意境。 “看”字没有这种表达效果,换了后, 与整首诗的气势不符。
知识点链接:某词能否替换为某词语?为什么
答:①不可以。 ②某词的意思是……,原句的意 思是……。 ③所换词语的意思是…… ④换了后 原句的意思则变成....,与实际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