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遗传学_遗传学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78页国家精品课程多媒体ppt课件

遗传学_遗传学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78页国家精品课程多媒体ppt课件

1974年,M. Noll用外源核酸酶处理染色质,然后进行电 泳,测得前三个片段的长度分别为205,405,605 bp。
1974年, Olins夫妇在电镜下观察到染色质的“绳珠”状结构, 小球的直径为10 nm埃,并把这种小球称为小体。
1974年,Kornberg和Thomas 先用小球菌核酸酶稍微消化 一下染色质,切断一部分200bp单位之间的DNA,使其中含 有单体、二聚体、三聚体和四聚体等。然后离心将它们分开, 并再通过凝胶电泳证明其分子大小及纯度。然后用电镜观察 各组材料。结果发现:单体均为一个100埃的小体,二聚体则 是两个相联的小体,三聚体和四聚体分别由三个小体和四个 小体组成。
染色体的数目:
(1)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数 目是恒定的,不同的生 物的染色体数目可能差 别很大。
马蛔虫一变种:2n=2
人类:2n = 46
日本对虾:2n = 208 (2)染色体数目的多少并
不反映物种的进化程度。
常见物种的染色体数目:
小麦 2n=42 苹果 2n=34 萝卜 2n=18
水稻 n=24 西瓜 2n=22 番茄 2n=24
拟南芥的粗线期 染色体,近着丝
拟 南
粒区和NOR为

异染色质,其它

区域为常染色质。


水稻(籼稻)的粗线期染色体
二、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
1. 染色体的正常形态
•每条染色体都具有着丝粒,将染色体分为长臂和短臂; •同一物种次缢痕(随体)的有无及位置恒定; •着丝粒、次缢痕和随体是识别染色体的基本的形态特征。
结构异染色质
在细胞中总是处于凝 缩 状态;
一般为高度重复DNA 序列,无转录活性;
常见于染色体的着丝 粒区和端粒区。
q 兼性异染色质
• 在特定的细胞中或一定
发育阶段,由常染色质 凝缩转变而形成的。 凝缩时基因失去活性, 无转录活性;松散时转 变成常染色质,恢复转 录活性。








➢ 认为30nm的纤丝(螺线管) 和非组蛋白骨架结合形成许 多侧环,每个环长10-90 kb,约0.5 um。 人类染色 体约2000个侧环。
➢ 每个环与染色体的复制单位 以及表达调控有关。
➢ 带有侧环的非组蛋白骨架进 一步形成直径为700 nm的螺 旋,这即染色单体。
染色体包装的不同水平(融合两种机制的包装模型)
2.染色体的形态类型
类型
符号 臂比(长/短) 后期形态
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m
1-1.7
V
近(亚)中着丝粒 sm 1.7-3.0
L
染色体
近(亚)端着丝粒 st
3-7
1
染色体
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t
7-∞
1
3.核型和核型分析
核型(karyotype):又称染色体组型,是将 某一物种的体细胞(或性细胞) 的整套染色体按 它们相对恒定的特征排列起来的图象。
➢ 核小体的结构要点:
(1)每个核小体包括200 bp的DNA超螺旋和一个组蛋白八聚 体以及组蛋白H1。
(2)组蛋白八聚体构成盘状核心结构,由4个二聚体组成, 包括两个H2A·H2B和两个H3·H4。
(3)146 bp的DNA分子超螺旋盘绕组蛋白八聚体1.75圈。组 蛋白H1在核心颗粒外结合20 bp DNA,锁住核小体DNA的 进出端,起稳定核小体的作用。包括组蛋白H1和166bp DNA的核小体结构又称染色质小体(chromotosome)。
2.G显带(G banding)
➢ 染色体标本用热、碱、 蛋白酶等预处理后,再 用Giemsa染色而显示出 的带纹。
G带与Q带相似:
➢ Q带亮带对应G带深 带, Q带暗带对应G带 浅带。 G显带克服了Q显 带的缺点,G带标本可长 期保存,而且可在普通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因 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人类染色体的G带模式图
二、真核细胞核的结构
真核细胞: •具有由膜围成的细胞 器; •细胞核由双层膜包围。
动物细胞 结构图
植物细胞 结构图
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结构
核膜:双层膜,有核孔(物质交 流的通道)。将DNA的复制及 RNA的合成与蛋白质的合成分开, 固定染色质。
染色质: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呈 线形网状结构。
核仁:折光性较强的小球体,无 膜包围,1个或多个。
纺锤体的微管蛋白)仍急剧合成;
(3)有丝分裂的能量准备主要在此时期。
(三)分裂期的特征
染色体开始集缩 前期
核膜破裂 前中期
染色体排列到赤道面 中期
两染色单体开始向两极移动 后期
子染色体到达两极 末期
两个新细胞形成
n 前期(prophase)
• 染色体集缩:染色质 染色体(两个单体);
• 分裂极确定;
G1期(gap 1 phase) (1)细胞生长; (2)急剧地合成RNA和蛋白质; (3)细胞核的DNA为2c。 S期(DNA synthesis phase) (1)完成DNA和染色体的复制。除H1外,其它组蛋白在DNA
复制时协同产生,并组装成染色体; (2)S期终,一条染色体成为两个染色单体。 G2期(gap 2 phase) (1)DNA合成终止,DNA稳定在4c水平; (2)RNA和蛋白质(包括染色体螺旋化有关的蛋白质和形成
中期染色体 中期染色体致密区 一段伸展的染色体 30nm染色质纤维(螺线管) 染色质串珠结构(核小体丝) 一段DNA双螺旋
第三节 细胞分裂与遗传
生物的延续以及性状的发育与遗传必须依 赖于: 有丝分裂(mitosis)--体细胞分裂的方式 减数分裂(meiosis)--有性生殖生物形 成性细胞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 式。
5、T显带(T banding):专门显 示染色体端粒的显带技术。
6、N显带(N banding):专门显
示核仁组织区的显带技术。
人类的多色(24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核型
四棱豆的详细核型 (She et al. 2004)
DAPI染色的染色体 CPD染色的染色体
高粱的FISH核型
三、染色体的数目和大小



染色深浅 分散程度 复制时间 遗传活性 间期状态
常染色质 浅 大 早S期 活跃 松散
异染色质 深 小 晚S期 惰性 凝缩状态
每种生物的全 部染色体中均含 异染色质,有的 几乎全部是异染 色质,有的则部 分是异染色质。
染色体的着丝粒、 端粒常常是异染 色质的。
人类的巴氏小体(X染色质):失活的X染色体,是一种兼性 异染色质。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第一节 细胞核结构简述 第二节 染色体 第三节 细胞的分裂与遗传 第四节 配子的发生和染色体周史
第一节 细胞核结构简述
一、原核细胞核的结构
原核生物:细菌、蓝藻(蓝细菌) 原核细胞:
细胞壁:由蛋白聚糖构成。 质膜:内褶形成中间体(与
呼吸作用有关) 细胞质:核糖体分散分布,
蓝藻具有类囊体(能进 行光合作用)。 拟核:无核膜,为一条裸露 的环状DNA双螺旋分子。
➢ 核小体(nucleosome)的发现:
1956年,Wilkins等对染色质进行X衍射研究,发现染色质 具有间隔为10 nm的重复性结构。
1971年,Clark等用葡萄球菌核酸酶作用染色质,发现不 敏感的区域比较均一。
1973年,Hewish和Burgoyun用内源核酸酶消化细胞核, 再从核中分离出DNA,结果发现一系列DNA片段,它们 相当于长约200 bp的一种基本单位的多聚体。
马铃薯2n=48 洋葱 2n=16
青霉n=4
人类 2n=46
链孢霉 n=7
曲霉 n=8
果蝇 2n=8
蜜蜂2n=32,n=16
▪染色体的大小:
不同生物的染色体差别较大。
染色体大小比较 a. 拟南芥 (120Mb), 甜菜(750Mb), 松树(23000Mb)
四、染色质的结构
1.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核小体
分裂相
核型 核型模 式图
核型分析的发展: 带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核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的显带
1. Q带(Q banding): ➢ 用芥子喹吖因(QM)或
盐 酸 喹 吖 因 ( QH ) 等 荧 光染料染色,荧光显微镜 下观察。 ➢ Q带保存时间短,而且需 要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 察,因而限制了Q显带技 术的应用。
3、R显带(R banding):所显示 的带纹与G带的深、浅带带纹正 好相反,故称R带(reversed band)。R显带对分析G带浅带部 位的结构改变有重要作用。
4、C显带(C banding):专门显 示着丝粒的显带技术。C显带也 可使第1、9、16号和Y染色体长 臂的异染色质区染色。在高等动 植物,C显带技术普遍用于显示 组成型异染色质。
(4)两个核小体之间以连接DNA(linker DNA)相连,典型 长度为60bp,不同物种变化值为0-80 bp。
(5)组蛋白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结构性的,基本不 依赖核苷的特异序列。核小体具有自装配的性质。
2.染色质包装的结构模型
一级结构:核小体丝 核小体通过连接DNA 构成的串珠结构,直 径为10nm。
核型分析( karyotype analysis ):对某一物 种的体细胞(或性细胞)的染色体作形态特征 描述。
相对恒定的特征:指染色体数目、长度、着丝 粒的位置、次缢痕和随体的有无和位置。
核型分析的方法
制备染色体; 对染色体进行测量; 根据染色体的形态
特征(相对长度、 臂比[长臂/短臂] 等)排列染色体; 绘制核型模式图 (idiogram)。
一、有丝分裂与遗传
(一)细胞周期(cell cycle)
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经过
物质积累过程,直到到下次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