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分析
在废墟中哭泣
1100万人死 于集中营
被战火摧毁的房屋
我的孩子啊!
我们还会来看你!
2.谈谈你所了解的本文作者。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著
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
坊主家庭,代表作有《静静的顿 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 个人的遭遇》。1965年,肖洛霍夫 “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
2.小说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通过一个普通人的 遭遇来反映战争的罪恶和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的。 他的遭遇不只是一个人在战争中的遭遇,而是整个苏 联人民在战争中的遭遇,是全人类在战争中的遭遇。 他是整个苏联人民乃至整个人类的代表,是艺术作品 中的典型形象。
战争是人类的灾难,谈谈我们 应该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世界 上的人们如何才能和平共处。
•
1.小说主人公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普通人,他有着普通人 的遭遇、普通人的胆怯(被俘后头缩在肩膀里)、普通 人的悲伤(多次写到他的泪水)、普通人的欢乐、普通 人的愿望(知道儿子成了大尉,常常做着老头儿的梦 想)、普通人的善良、普通人的忠厚和朴实。他有坚强 的一面,但是也经常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情绪。
人物
揣摩索科洛夫的形象
首先,从小说对人物的具体描写上进行分析
1、直接描写 (正面描写)
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最能揭示人物 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 性格特征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
2、间接描写 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来 (侧面描写): 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是对人物肖像、行动、语言、服饰、神情 3、细节描写: 变化以及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
• 关于卫国战争
•
1941年6月22日拂晓, 德国法西斯撕毁了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了190个师的兵力、 近5000架飞机和3410辆坦克,对苏联发动突然袭 击,妄想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苏联人民奋起自 卫,反对法西斯德国的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了。
围 困 。 城 内 饿 死 近
格 勒 城 下 , 开 始 了 长 万 达 人 。 天 的 900
提示:以上方法在一篇文章中不一定都用到,而是 有所侧重。
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索科洛夫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作 用
的折磨
逃出集中营 “激动极了 ” “习惯头缩在肩膀 受尽了肉体
里” “眼前一片漆 “倒在床上,躺 妻女被炸死 黑,心缩成一 了一会儿,才把 团,怎么也松 信念完” 不下来;穿心 的刺痛” “心里仿佛有 “摇摇晃晃,勉 强站住脚跟;没 儿子牺 牲 样东西断裂了” 有哭,眼泪干枯 了”
写作背景
• 本文发表于1956年和1957年之交, 当时苏联卫国战争已经结束十年。战争结束 时,肖洛霍夫遇见过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 根据他的讲述的不幸遭遇,构思成小说。 小说通过一位极其普通的苏维埃公 民在卫国战争中的不幸遭遇,真实地再现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苏联普通人带来的悲剧性 命运,反映了德国侵略者给苏联人民带来的 深重灾难。
战争的罪恶
• • •
• •
•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是发动二次大战的元凶。 据统计,德国在战争中死亡和被俘人数为1360 万人,仅在苏德战场,德军与其盟军死亡人数为600 多万。 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150万人,有128万人向 中国投降,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124.7万人。 意大利损失十六万多人。 德、日、意发动的侵略战争也使这些国家国 内的民众深受其害。在德国本土上,有400万平民死 于战火,1400万人无家可归。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 广岛和长崎分别遭到美国原子弹轰炸,当时死伤20余 万人。 1990年苏联公布在卫国战争中损失的军民总数为2700 万——2800万人。
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
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 义的面貌”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研究探讨
1.《一个人的遭遇》中的“一个人”指的是谁? 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人?
2.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嗯,让我仔细想想!
小说情节
• 我和索科洛夫结识
• • • • • 十月革命爆发(1917年)17岁,参加红军 国内大饥荒 (1922年)父母去世 复员——务农——当工人——结婚生子 卫国战争爆发(1941年)41岁,应征入伍 ( 1942 年)受伤被俘,智擒德军上 校,回到队伍 • ……
本文主题
3、文章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方法点拨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旨?
第一、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第二、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
第三、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思考 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索科洛夫的遭遇,你认为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或者说通过本文的阅读,你 有何感悟、启发?)
1941 6
年 月 德 国 法 西 斯 兵 临 列 宁
70
奔赴前线
遭法西斯空袭后的尼卡拉耶夫市区
战场上
战争的本质就是破坏,对一切的破坏。
累 累 尸 骨
城市和村庄毁于一旦
斯大林在1946年说,卫国战争中苏联损 失700万人。此后不久,苏联官方又宣 布损失1500万人。赫鲁晓夫公布的数字 为2000万人。1990年苏联在卫国战争中 损失的军民总数为2700万——2800万人。
结尾的艺术
“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 我的心,我慌忙转过脸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 心情?为什么要转过脸去?
• 悲悯的心情 • 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 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保持一颗童心。 • 作者心愿的抒发: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 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 经战火……
第四、从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气质等方面揣摩
• 索科洛夫的身份、地位如何? • 索科洛夫的口述就像平日说话般,没有 华丽夸张的词汇,语气近乎平淡。从他 的口述中,你觉得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 结论:退伍军人 普通的俄罗斯人 朴 实 忠厚
概括索科洛夫的形象
索科洛夫是一名普通的俄罗斯 退伍军人,他忠厚朴实,受尽 摧残却心地善良,历尽磨难而 坚忍不拔,执着地追求生活的 幸福。他是千千万万具有不屈 不挠的意志的俄罗斯人的写照。
主人公的经历和情感变化:
兴奋激动 成功逃亡
重燃希望 找到儿子
心轻松变软 领养凡尼亚
妻女炸死 穿心的悲痛
儿子牺牲 埋葬欢乐
出车祸 悲愁的心
战争让我尝尽了 人间的悲欢离合。
小说情节
• 我和索科洛夫分手
• 车祸失业 • 外出谋生
我憎恶战争!
通过这部分节选,我 们能看出小说主人公有 哪些遭遇?在遭遇那些 事件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第三、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 • 所谓“典型人物”,是指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具 有独特个性而又能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阶级、 阶层某些共同本质的人物形象。 “典型环境”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所生活的、能够 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本质的特定环境,它在某 种程度上促成了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 1、索科洛夫所经历的遭遇是在什么样特定的环 境里发生的? • 2、本文的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从他的经历 中可以看出索科洛夫具有怎样的品质? • 结论:勇敢、刚强,有着坚韧的信念,不屈不挠 的意志,是千万俄罗斯人的代表。
四、课文探究
• • • • “一个人的遭遇”是谁的遭遇? (1)指索科洛夫的遭遇; (2)战争孤儿凡尼亚的遭遇; (3)战俘的遭遇----卫国战争期间,苏 联大约有700万官兵被捕; • (4)是一代人、几代人的遭遇,一个 国家、一个民族的遭遇。
本文主题 • 这篇小说通过一个人—--索科洛夫
在战争中的不幸遭遇,表现了苏联人民 在卫国战争中的坚强,揭露了战争给人 的生活、心灵造成的巨大的创伤,控诉 了战争的罪恶。
结合原文说说小说是如何写凡尼亚这个孩子的? 他是怎 样的一个孩子?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孩子?
分别从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等方面来描写,通过这些描写 表现战争给这个孩子带来的灾难和心理创伤。有些地方用了很多笔 墨描写孩子的天真可爱,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 酷。 和小说主人公一样,凡尼亚也是一个战争的受害者,战争让他 失去父母成了一个孤儿。 战争不仅给战争的经历者带来灾难,同样也 给无辜的人、尤其是下一代带来伤害。小说的主 人公是因为战争失去妻儿的一个典型,凡尼亚则 是因战争失去父母的一个典型,这就说明了战争 给每个人都带来了灾难,反衬了战争的罪恶和残 酷,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信息交流,资源共享
1.说说你所了解二战和苏联卫国战争。
被战火彻底摧毁的城市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是继一战之后发生的人类史上
最大规模的战争。战火燃及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战争分 西、东两大战场,即欧洲北非战场和亚洲太平洋战场。1939年9 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 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仆从国为一方,以中国、美国、 英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同盟国进行 的第二次全球规模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 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 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少数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7000馀万人, 4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 国、英国、法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 得世界和平而告终。
内心极度痛 苦,精神受 到严重摧残
其次,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 索科洛夫收养凡尼亚
• 1、索科洛夫为什么会收养凡尼亚? • A.凡尼亚是个孤儿,父母都死于战火;而我所有 的亲人都被战争夺去了生命。 由于自己的不幸更 能同情别人的不幸。 • B.凡尼亚是索科洛夫后半生的精神慰藉,是他重 新生活的希望。 2、索科洛夫为什么要“骗”凡尼亚? • 用善意的谎言“骗”凡尼亚,索科洛夫这样做是 出于同情和爱,出于对家庭生活的向往。 • 结论:善良 追求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