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家经典看儒学的宗教观念
作者简介:富察贵嘏(1983.04—),男,满族,四川省江油市,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1级中国儒学研究生。
(四川大学历史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宗教性的核心问题是宗教观念,本文试通过从儒家经典引经据典,从灵魂观念、神灵观念、神性观念三个方面一窥儒学的宗教属性。
关键词:宗教观念儒学文献儒家经典
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026x(2012)09-0000-01
儒学是否是宗教这一问题,学术界尚无一致意见,但儒学具有宗教性是普遍的共识。
宗教性的核心问题是宗教观念,通过从儒家经典引经据典,我们可以从灵魂观念、神灵观念、神性观念三个方面一窥儒学的宗教属性。
①灵魂观念
儒学的灵魂观念也就是“鬼神”信仰中对“鬼”的理解,儒学认为“鬼”就是“归”。
《说文解字》:“人所归为鬼。
”《礼记·祭仪》:“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
基于儒学的世界本源论和上古女娲造人的传说,世间万物都始于天、生于地,人也不能例外,人死后尘归尘、土归土,埋葬土中,视其为归。
儒学的鬼分为“魂”“魄”两部分,形魄归于土、魂气
归于天,这就是儒学的“灵魂二元论”。
《礼记·郊特牲》:“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人的魂是来自天而归于天;有了形态就是“魄”,死后归于土。
《春秋左传·昭公七年》:“子产曰:‘人生始化曰魂,既生魄’。
”孔颖达注:“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
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
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
”《孔子家语·问礼》中也提到这个问题:“形体则降,魂气则上,是谓天望而地藏也。
”
②神灵观念
儒学相信“万物有灵”,除了至上神——“天(上帝)”外,还有“六宗”、“山川”、“群神”。
《说文解字》:“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在儒学中,神只指天神。
《说文》的“引出万物者”,也就是《周易》中的“万物资始”;之所以不用“生”字的原因也在这里,“生”是“地”的职责。
儒学中的地神叫做“祇”,如《论语·述而》:“祷尔于上下神祇”。
儒家对“神”的理解有如下几种:
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周易·说卦》
山陵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皆曰神。
——《礼记·祭法》
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尽心下》
将儒学鬼神观抽象化后用于教化的孔子对鬼神的看法是:“人生
有气有魂。
气者,神之盛也。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鬼。
魂气归天,此谓神。
合鬼与神而享之,教之至也。
骨肉毙于下,化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此神之著也。
”(《孔子家语·哀公问政》)“合鬼与神而享之”一句,王肃注为:“合神鬼而事之者,孝道之至。
孝者,教之所由生也。
”
儒家的天神经过了一个从人格形态逐步抽象化的过程。
从对自然现象无知的敬畏逐步转化到注重教化功能的“神”的作用。
《诗经·小雅·小明》:“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荀子非常看重神的教化作用,《荀子·劝学篇》:“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除了自然神,儒学中另一类神就是“祖先神”。
祖先神信仰就是祖先崇拜,与对自然现象的人格化或神化相同,祖先崇拜就是对祖先亡灵的人格化或神化。
《礼记·祭法》:“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大则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凡祖者,创业传世之所自来也。
宗者,德高而可尊,其庙不迁也。
······祖者,祖用功;宗者,宗有德,其庙世世不毁也。
”这种对“祖德宗功”的崇拜是祖先神信仰的一大特征。
《礼记·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侯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
《尚书·盘庚》:“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
” --!>
③神性观念
儒学的神性观念主要是天命观,而天命观随儒学由非伦理型宗教向伦理型宗教的转化也相应发生了由人格化向抽象化的转变。
最初的“天命”指的就是万物皆始于天,天主宰世间万事万物,世间万事万物也必须顺天而行,顺承天命。
《尚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
”
《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天)降灾于夏,以彰厥罪”、“天上孚佑下民,罪人黜服,天命弗僭,贲若草木”,等等。
《尚书·商书·大甲》:“故諟天之明命。
”《礼记·大学》引用此句,《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注:“天之明命,即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得者也。
常目在之,则无时不明矣。
”
随着儒学鬼神观念的抽象化,儒学天命观也一应变化。
这主要是强化了“天”作为道德规范的制定者、监督者和裁判者的功用,利用了“天”的绝对权威,顺天则昌、逆天则亡。
由此,“天”也具备了政治和道德属性,而其政治属性也是基于其道德属性的。
①《论语·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是否能成为君子,“知命”与否成为了一条判定标准,孔子对“天命”的重视程度也可由此略见一二。
儒家相信人与天是可以沟通的,正所谓“天人感应”。
只有通过这种沟通和感应,人才能顺天而动,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
境界。
《左传·庄公十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孔子也说到:”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
”(《孔子家语·在厄》)。
和孔子这句类似,《周易·坤卦·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很明显,人的善恶因天之赏罚从而得到的祸福是可以相对应的。
又如《孔子家语·六本》:“《诗》云:‘皇皇上天,其命不忒。
’天之以善,必报其德;祸亦如之。
”
《尚书·虞书·大禹谟》:“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在这里明确指出了只有道德的力量才能感动天神,无论多远都能达到。
②另外还有:“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体”(《尚书·商书·太甲中》),“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书·商书·咸有一德》),“惟天监下义,典厥义”(《尚书·商书·高宗肜日》),“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正厥德”(《尚书·商书·高宗肜日》)等。
下面这段话典型地说明了天帝崇拜把统治秩序神圣化的作用:“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尚书·周书·泰誓上》)。
不仅是天帝崇拜,就连一般的自然崇拜也可以演化出政治属性。
《孔子家语·辨物》:“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
社稷之守为公侯,山川之祀者为诸侯,皆属于王。
”
基于这种道德属性,儒家“天命观”的教化作用也被相应扩大。
《礼记·中庸》开篇便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
教。
”天命到教化的转化是通过“性”“道”作为媒介。
人受命于天,始得其性之自然;循性而行,即为当行之道;然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圣人因人物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
③
不仅“天命观”,儒家鬼神观也被孔子赋予了教化导向。
《礼记·中庸》:“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在朱熹看来,“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
……至而伸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
‘为德’,犹言性情功效。
”④
综上所述,儒学中的宗教观念古已有之、代代相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巨大作用。
通过宗教观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儒教问题有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判断。
注解:
①赖永海.宗教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9-100.
②郭仁成.尚书今古文全璧[m].长沙:岳麓书社,2006:30.
③朱熹.中庸章句[m]// 四书章句集注.长沙:岳麓书社,2008:25-26.
④朱熹.中庸章句[m]// 四书章句集注.长沙:岳麓书社,2008: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