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教育的典型错误事例

家庭教育的典型错误事例

家庭教育的典型错误事例一、孩子把水、牛奶等撒了一桌子。

错误做法:训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连个杯子都拿不住。

”更有甚者顺手给孩子一巴掌。

结果:大人和孩子都很生气,事情一团糟,孩子学会通过发脾气、打人解决问题。

正确做法:安慰孩子:“孩子,没事,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注意啊。

你把桌子擦干净好吗?”结果:孩子得到的谅解,马上向大人道歉,并高兴的把桌子擦干净。

孩子学会宽容。

二、孩子考试不及格。

错误做法:训孩子:“你看你,考这么点分,你也不嫌丢人?你看谁谁,人家怎么就能考一百?你笨死了!气死我了。

”更有甚者使劲踢孩子几脚。

结果:孩子心情坏到了极点,心里想:“我完了,我这么笨,学不好了,再怎么学也学不好。

”正确做法: 安慰孩子:“孩子,我知道你心里也不好受,一次没考好不代表什么,关键是我们要找出没考好的原因,然后解决它,好不好,我和你一起分析一下。

我相信你,下次一定会有进步。

”结果:孩子认真地找原因去了,心里想:“我要努力,不辜负爸爸妈妈的期望,我一定行。

”三、孩子写作业磨,该睡觉了,作业没写完。

(孩子作业多,孩子没磨,不在此列)错误做法:训孩子:“你气死我了,怎么又没写完,我一会儿不看着都不行,快点写!我看着你。

”结果:孩子并不着急,依然慢慢悠悠,心里想:“写不完有我妈呢。

”正确做法:严肃地、平静地对孩子说:“孩子,写作业是你的事,你要对自己的事负责,没写完不准写了,该睡觉了,明天自己去学校跟老师解释吧。

”结果: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后悔,心里想:“这下完了,怎么跟老师说呀,看来明天写作业得快点了,不然还得挨批。

”四、孩子作业写得潦草。

错误做法:发火:“怎么写的这么乱,你就不能写好点?”脾气大的会三把两把把孩子作业撕了。

结果: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正确做法:严肃地、平静地对孩子说:“孩子,我已经说过了,写不工整要重写,因为不工整,老师看不清楚,你看,这是规定不能破坏,所以你必须重写了。

你看,你可以应该这样写字(讲述写字规范,横平竖直,大小一致。

)孩子,你只要写得比你刚才的字有进步就行(和自己比),有信心吗?”结果:孩子懂得规定的重要性,心里想:“比刚才的字有进步,容易。

”充信信心。

五、孩子见人不打招呼,没礼貌。

错误做法:当众训孩子:“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连问好都不会,我平时是咋教你的,没出息。

”结果: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损伤,觉得无地自容,自卑感油然而生。

正确做法:给孩子台阶下:“我孩子有点不好意思,慢慢就好了,他平时也挺有礼貌的。

”举个有礼貌的例子。

结果:孩子知道错了,心想:“这次没做好,下次一定做好,不能让父母失望啊。

”六、孩子的袜子脏了。

错误做法:家长:“把袜子脱下来,我给你洗。

”结果: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心里认为父母就是为自己服务的,正常,反正他们也不累。

正确做法:和孩子商量:“孩子,你把自己的袜子洗了,好吗?妈妈今天很累啊,能不能把妈妈的袜子也洗了啊?谢谢孩子啊。

”结果:孩子受到尊重,洗袜子去了,心里想:“我以后要多关心一下爸爸妈妈啊,我也是家里的一员啊,他们越来越老了。

”七、孩子问了个问题,大人不会。

错误做法:不高兴:“别瞎问了,把学习搞好就行了,每天不知道想点啥。

”结果:孩子心里想:“哎,没劲,总说学习学习,烦死了,不问就不问。

”从此,遇到难题一概略过,不求甚解。

正确做法:高兴:“孩子,你能问这么难的问题,证明你动脑筋了,不错。

可是我不会,咱们一起研究研究吧,好吗?”结果:孩子心里很高兴,以后遇到问题一定锲而不舍,非研究明白不可。

八、孩子早上不起床。

错误做法:发火:“你怎么还不起?要迟到了!”顺手打两巴掌,手忙脚乱地给孩子找衣服穿衣服。

结果:下次依旧。

正确做法:平静地说:“孩子,我就叫你一次,如果你不起,就会迟到,会挨批,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处理好。

”孩子没及时起床,没吃早饭,还迟到了。

结果:下次一叫就起床。

九、一直看电视不睡觉不写作业。

错误做法:怒气冲天地把电视关掉,吼叫着叫孩子去写作业或睡觉。

结果:孩子满肚子不高兴地去了,心里恨你,说你是暴君。

正确做法:平静对孩子说:“孩子你该写作业了,如果写不完会挨批。

你还想看多久?”孩子:“我再看10分钟行吗?”家长:“行,说话算数,到时间就关电视。

”双方各退一步。

结果:时间到了,孩子主动关电视,去睡觉或写作业。

十、孩子正在写作业。

错误做法:一边看电视一边监督孩子,嘴里不停叨叨:“写快点。

”“别磨蹭。

”“不准看电视,好好学习。

”结果:孩子不高兴:“凭啥你就能看电视,我就不能看,真不公平。

”正确做法:大人也看书,不打扰孩子,家里学习气氛浓厚。

结果:孩子心态平和,心思都在学习上。

十一、大人做错事了。

错误做法:强词夺理或视而不见。

结果:孩子心里想:“凭啥你犯错误就不承认呢?嗯,当大人好,有错也不挨批。

”正确做法: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孩子道歉。

结果:孩子以后做错事了,主动道歉,觉得理所应当。

十二、家长会老师告状,家长挨老师批评了。

错误做法:一回家就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又打又骂。

结果:孩子没任何自信,要么学会暴力,要么胆小,一句话不敢说,学会撒谎,不敢和父母说真话,怕挨打。

正确做法:先把孩子的优点讲讲,然后分析不足的原因,鼓励孩子,相信孩子下次一定会有进步。

十三、孩子的日常生活。

错误做法:家长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妥妥当当,一切都是大人的意见,孩子遵守就行了。

结果:孩子成了木偶,不用动脑,被动执行。

胆子越来越小,越来越没自信,能力差,不会做家务。

心离父母越来越远,自闭。

正确做法: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还鼓励孩子做家务。

家里有事和孩子商量解决,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认真听取。

结果:培养了孩子家庭责任感,知道心疼父母,喜欢和父母交流,性格开朗,有自信,遇事有自己的主意。

以上观点,也有偏颇,仅供参考,教育要因人而异,灵活应用。

在我看来,孩子获得幸福,父母需要培养其四种能力。

一. 自我肯定的能力就是引导孩子相信自己,肯定自己,不会因为一时的挫败与困境而放弃对自我的信念其实,绝对爱自己是自恋,绝对爱他人是自卑,而当人能够爱自己也爱他人时,他就幸福了。

二. 自我反省的能力就是引导孩子勇于做自我批评,也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

在生活中, 自恋的人不愿做自我批评,自卑的人不停做自我批评,自信的人不怕做自我批评。

因为自我批评不是自我否认,而是自我激励。

三. 赏识他人的能力就是引导孩子为他人鼓掌, 分享别人的快了。

在生活中,欣赏自己而不欣赏他人是自恋,欣赏他人而不能欣赏自己是自卑,既欣赏自己又欣赏他人是自信。

四. 理解他人的能力就是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维,同感共情,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人只有先理解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理解。

在心理学上,儿童成长的历程,就是走出自我中心的里程。

父母培养孩子的健康心智,需要引导孩子与自我表现的懒惰,自私,嫉妒,懦弱做斗争。

由此而来,现代社会,父母给孩子最大的礼物莫过于给他(她)一个健全的人格。

在儿童阶段,健全人格突出表现为:自信但不自恋,顽强但不偏执,谦虚但不懦弱,出色但不炫耀。

这一过程就是孩子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过程。

慢慢修炼吧。

与孩子情感交流的秘方1、把这件事情讲给我听听.培养孩子的关键,首先就是要懂得孩子内心的秘密.而孩子内心最大的秘密是什么呢?是情感,或情感的焦虑.因此,如果父母想真正地理解孩子,就必须要掌握情感交流的秘方,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感情.从孩子的方面来讲,如果他遭遇了什么情绪上的问题或烦恼,首先求助的,无疑也是父亲母亲.因此,如果做父母的不善于与孩子交流,也就从一开始就阻断了孩子与他人建立正常人际关系的可能.不幸的是,这往往是许多家庭的实际情形.因此,要达成和谐美满的亲子交流,做父母的也必须要对情感交流的技巧加以自觉的领会.做父母的如何才能架设好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桥梁”呢?比较实际的做法,就是从克服自己与孩子的情感交流的障碍开始.通常而言,当孩子试图与你谈论他内心的烦恼时,如下反应方式,都有可能加速交流障碍的形成:用命令、指示或指挥的语气,告诉孩子该去做什么事情,给他下命令:“我不管别的父母如何做,你必须给我……”;用警告、责备或威胁的语气,告诉孩子如果他做了某件事情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如果你知道好歹的话……”;用说教、教化或规劝的语气,告诉孩子他应该如何做:“你应当……”;以提出忠告、方法或建议的方式,告诉孩子该怎样解决问题:“为什么不用另一种方法来替代呢……”;用评判、批评、否定或指责的语气,对孩子进行负面的评判:“你那样做太不应该了……”;以漫骂、嘲笑或羞辱的方式,使孩子感到自己犯傻,把孩子归入另类,羞辱他:“你的行为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通过解释、分析或诊断的方式,告诉孩子他的动机是什么,或者分析他为什么那样说,那样做.让孩子感到你在给他筹划,帮他分析:“你那样说是想……”;用保证、同情、安慰或支持的方式,努力使孩子感觉好受一些.劝说他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尽力消除他的不良情绪,否认不良情绪的影响:“不要担心,情况会变好的”;用探索、询问的方式,努力去找理由、动机和原因,获取更多的信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关于这件事情,你还和那些孩子说过了?”;以退缩、转移或迁就的方式,努力使孩子从问题中摆脱出来,自己也避开问题,分散孩子对问题的注意力,引导孩子把问题搁置起来:“吃饭的时间咱们不谈这个”.而正确的反映方式则是基本不需要表达自己的意见、评判和感觉,让孩子把自己的意见、判断和感受充分表达出来,给孩子打开一扇门,引导孩子去说话,使孩子在交流过程中发泄自己的情绪,理清自己的思路,进而自己找出解决的方法.用这种态度来与孩子进行情感方面的沟通,以下一些回应方式是比较简单而又有用的:“哦!”“我懂了!”“喔!”“有意思.”“怎么样啦?”“真的?!”“我简直不相信,真是这样?”“是那样吗?”其他一些反应在诱导孩子去讲、去说方面,更为有效:“把这件事情讲给我听听.”“我想听听这件事情.”“讲下去.”“后来呢?”“我对你的观点很感兴趣.”“听起来你对这件事情有话要说.”“这件事看起来对你很重要.”“咱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这件事你愿意谈谈吗?”2、看你的样子,今天的功课一定很重.十二岁的小莉是一个紧张而又爱哭的女孩子.她的表妹小珊来跟她住了一个假期.暑假快结束时,就要回家了.小莉非常舍不得,眼泪汪汪地对妈妈说:“珊珊就要走了,以后又是只有我一个人了.”妈妈很轻快地说:“你会另外再找到一个好朋友的.”小莉回答说:“可是我还是会很寂寞的.”妈妈开始安慰她:“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忘了.”“啊,妈!”小莉说着就哭起来了.妈妈生气了:“你都快念中学了,还是这么爱哭.”小莉狠狠地瞪了妈一眼,跑进卧室里,哭得更伤心了.照理说,这样一个场景会有一个圆满的收场的,结果却以一个小小的悲剧结束.原因在那里呢?原因在于,孩子长大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就有了对于友情、亲情的渴望.他们会对自己的感情需求很在意的.然而,处于成人的世故与冷漠,他们往往对孩子的这种情感需求很不在乎.这样,他们就会忽视孩子的感觉,对孩子细小的情感波动表现冷酷.这样一种对待孩子的情感的反应方式显然不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事实上,孩子们最需要的,就是我们对他的重视,哪怕是当时的实际情况一点也不严重,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或许在故事中的母亲看来,女儿不应该因为与表妹的分离就流泪哭鼻子,但是她的反应却不应该没有同情.做母亲的应该这么想:女儿很难过,我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她.尽量设法使她知道我明白她内心的感觉.如果这样想,她就可以用以下方式来安慰女儿:“珊珊走了,教人觉得很寂寞.”“你们俩这么要好,真舍不得让她走.”“你会想她的.”这种反应使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亲密的感觉.孩子的内心感受一旦被父母了解了,他的寂寞和情感创伤就会消失.父母对于孩子的了解和同情是情感的绷带,可以治愈孩子受了损伤的自我.这种策略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孩子放学回家,妈妈最好是能够在家欢迎他.这时,她不宜提出答案千篇一律的问题来问:“学校怎么样?”“很好.”“你今天做了些什么?”“没做什么.”相反,妈妈所说的话应该表达出她很了解孩子在学校所受的考验和苦难:“看你的样子,今天的功课一定很重,”“你一定巴不得赶快放学.”“回到家里很痛快.”如果妈妈不能在家迎接孩子回家,留一张便条说明自己在何处,对抚慰累了一天的孩子的情感来说,效果也很好.有一些父母喜欢以写信的方式,来加深他们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因为写信比较容易表现他们对孩子的爱和重视.也有一些父母喜欢用微型录音机,将要对孩子说的话录下来,孩子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听.总之,类似这样的留言方式,可以增进孩子与父母在心灵之间的零距离,让孩子真正的生活在一个充满爱与安全的环境里.3、像你这个年龄的时候,妈妈也曾痛苦过.许多成人在为人父母之后,就摆出一副长者的架势,试图扮演领导者的角色,这真是一件奇怪而不幸的事情.他们认为自己必须有一种父母的模样,事事显得胸有成竹、有主见、有把握.没有缺点、没有烦恼是他们理想中的自我.他们甚至会忘记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和孩子没有什么两样.他们会刻意地回避自己过去作为“凡人”的经历,根本没有勇气告诉孩子自己过去的真相和现在的真实感觉.也有一些父母,因为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就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自己是何感觉,只要孩子有需求,就那自己抛在一边,无条件地接受和忍受孩子,随时随地为孩子做出牺牲.这样的父母必定会做出虚假的行为、虚假地接受孩子的要求.然而,这样的虚假行为不仅使自己难受,当孩子感受到了以后,他就会因为父母发出的语言信息与父母发出的非语言信息的矛盾而倍感困惑.这时,孩子就会处于进退两难之境.如果孩子被频繁置身于这样的情景,就会使孩子经常蒙受“考验”,使他们承载沉重的焦虑与负担,导致不安全感的发生.另外一些父母则完全是另一种类型.他们通常会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感受.比如,当孩子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孩子会觉得紧张,很害怕.这时,这些父母就会坦然地跟孩子说:“是啊,爸爸妈妈也很害怕.”、“是啊,爸爸妈妈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也很痛苦过.”这样,孩子就会想,既然连大人都会害怕,也会痛苦,那我也不必因为害怕、痛苦就觉得难为情.孩子对一些不良的情绪就不再抗拒,而是坦然接受.大家都能想像,对于某件事物,如果是抱着抗拒的心理,一定是处理不好的;相反,如果敢于勇敢地面对,才会处理得恰到好处.如果父母不羞于承认自己的感受,就自然会解除孩子的抗拒心理.接下来,父母再讲一些自己是怎么处理这些事情的例子,孩子自然就有了榜样.这样的亲子交流,既消除了孩子的不良心理,又拉近了父母与孩子的距离,做父母的为什么不大胆尝试呢?事实上,与孩子作亲密的情感交流的另一个秘方,就是对孩子表现出自己的坦率和真诚,获得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成为孩子的挚友,把握孩子的内心,有的放矢地引导孩子.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应该从内心深处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有自己的情感深度的、理智的人.虽然有些问题很难向一个不成熟的孩子解释清楚,但是,如果父母能够坦诚自己的观点,单单你的态度,就会赢得孩子的心.实际上,告诉孩子父母的真实体验,不仅能赢得孩子对你的信赖,同时,由于父母本人的真实生动的经历往往比起陌生伟人的壮举,更加贴近孩子的生活,因而更具有独特的震撼力,孩子更容易从中学到面对困境与坎坷的方法与精神.4今天有妈妈提到,自己孩子5岁,很爱撒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