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 学 术 交 流 Aug.,2009总第185期 第8期 Acade m ic Exchange Serial No .185 No .8[收稿日期]2009-02-28[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研究项目(11524044);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2007-17)[作者简介]李雁(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从事区域经济与人文地理研究。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模式演变与优化———以东北地区为例李 雁,郭 红,姜春晖(哈尔滨学院地理系,哈尔滨150086)[摘 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的优化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随时间的变化处于不断的演变过程中,不同的模式导致经济空间结构的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模式演变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地区经济协调、地域分工协调等机制的共同制约,东北地区经济空间发展模式的优化应以带状发展模式为主,在不同的小经济空间内部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
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模式,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有利于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机制[中图分类号]F061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9)08-0081-03空间是区域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区域各项经济活动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实施的载体。
区域内部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结构,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劳动结构等,但空间结构始终是区域各种结构图谱的基础结构。
从空间结构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映区域内生产力空间配置的总体格局,这种总体格局与区域内部的资源空间分布格局与区位配置格局、市场配置格局相吻合。
区域空间结构不是单纯的空间构架,而是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是各种经济活动进行的基础和前提,而且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还能产生特殊的经济效益,如节约经济、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等多种形式,所以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其经济空间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1.据点式空间结构模式据点式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又称增长极发展模式,该理论认为,在区域中,资源经济活动较为集中的城市会较早的起步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这样的城市称之为先发展城市,这些城市中较多的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会从周围吸引资金人才向增长极流动,从而促进了增长极城市经济实力的增长和人口规模的扩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动周围经济的发展。
这些增长极周围被带动的城市,我们可以称之为从发展城市,距离增长极较远的外缘城市可以称之为后发展城市。
如此在增长极城市的带动下,整个区域的经济会呈这种模式发展。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存在,但极化效应的作用要大于扩散效应。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东北地区空间结构呈据点式发展模式,最早发展的省会城市沈阳、哈尔滨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这两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最为发达,它们是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中心,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扩散作用对整个区域特别是它们周围起到组织带动作用,主导着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2.点轴式空间结构模式・18・点轴模式是从增长极模式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开发模式。
由于增长极数量的增多,增长极之间也出现了相互联结的交通线,这样,两个增长极及其中间的交通线就具有了轴线的意义,还有高于交通线路的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也是轴线。
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
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是从发达区域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的过程。
这些早发展城市和从发展城市联系并带动在其交流线路上的城市,由此点点相连、点轴相连构成了这一时期的点轴经济发展模式。
21世纪初期,东北地区呈点轴式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哈尔滨和沈阳在继续保持着它们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增长极核的优势的同时,对它们周围的城市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如绥化市和牡丹江市,在增长极城市哈尔滨的带动下发展起来。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东北区经济在增长中心的带动下经济空间结构继续演化,像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这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迅速发展,并且作为新兴的经济增长中心,继续带动其周围欠发达地区。
3.网络式空间结构模式网络经济发展模式是点轴经济发展模式的延伸,它是指区域的经济开发要广泛地培植一些新的增长极点,大量开发新的和原有增长极点之间的轴线地带,“以线织网”,形成网络区域经济发展。
这种模式主要用于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区域以及更发达的区域,这些区域的经济实力已较强,经济密度高,交通通讯发达,城镇体系比较健全,开发的范围可以广一些,其经济活动应走集聚经济与消聚经济并举的道路,通过大量的轴线建设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区域内发展的平衡性和联动性增强,有利于区域经济的整体提升。
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在于区域发展的投入很大,可能会超过区域的承受能力,存在较大的缺口,需要外部资源的弥补。
同时,区域内一些地区可能存在投入效率低,造成资源的利用效率下降。
4.都市圈式空间结构模式都市圈是一种新的区域空间结构形式,是区域空间结构网络化、高级均衡的多中心模式发展的进一步深化,是城市化、工业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一种凸显。
[1]具体来说就是随着区域内部网络化和多中心空间结构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心城市、次级中心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人流、信息流、物流把它们结成一个整体,“流”的作用大大超出了“轴”的作用,使各级城市之间发展的联系程度、依赖程度有了前所未有的加强,逐步形成相对于外部区域来说的城市联合体———都市圈。
东北地区当前的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模式既有网络发展模式的特点也具有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模式的趋势,由于东北地区特有的地形特点和经济特点,现阶段经济发展模式趋于带状经济发展模式,总体呈“T”字型分布,如黑龙江省内的由哈尔滨、大庆和齐齐哈尔等城市组成的哈大齐经济带,吉林省由长春、吉林两大经济中心组成的长吉经济带,辽宁省由沈阳和大连组成的沈大经济带。
纵观东北三省,各省内的经济带又由哈尔滨到大连这一工业经济带串联起来,构成了如今东北地区的带状经济发展模式。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协调机制1.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宏观调控包括规划指导、政策导向、法律监督和信息服务等内容,国家宏观调控机制促进了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中央宏观政策指引以及地方政府的干预对东北地区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这种典型的“自上而下”城市化模式客观上为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发展及其相互作用的加强注入了强大的动力[2],而这种城市化发展至今仍然对东北地区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提出为东北经济空间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建立有利于地区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为将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2.地区经济协调机制地区经济协调机制是指在空间、经济和社会建设上具有较强联系的城市和乡村构成的共同体。
为了保证相互间的有效联系、和谐发展而建立的沟通联络和调控制约机制。
利益问题是影响区域协调发・・28展的核心问题,对区域内协调发展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发展处在优势的一方,担心自身利益受损,对区域协调不能充分重视,加之相互独立的财政核算体系和干部运行机制,使得东北地区的产权、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流转不畅,大而全的特点比较明显。
[3]做好产业的协调规划,发挥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协调作用,促进东北区域空间利用合理化。
3.地域分工协调机制地域分工是人类经济活动进行的地理(地域)分工。
是部门(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落实与体现。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劳动地域分工的动力;自然、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差异是劳动地域分工形成和发展的条件;经济地域和经济地域系统是其地域表现形式(载体)。
[4]地域分工机制是人类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机制,它影响经济地域系统空间运动发展变化,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强大动力和根本原因。
明确东北地区的产业定位与分工协作,可避免区域内的重复建设。
三、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优化1.以带状发展模式为主由于东北三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采取了相对较均衡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发展规模、速度和模式基本趋近的多个城市中心区域,且其中任何一个城市均不具有足够的强度以形成明显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因此,东北经济区在今后一段时期并不适宜采取增长极培育的发展模式,而应进一步培育带状模式,如黑龙江省内的哈大齐工业带、吉林省的长吉经济带、辽宁省的沈大经济带等,带状经济空间是本区域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模式。
2.不同的经济空间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对于黑龙江省,除发展哈大齐工业走廊为哈大齐经济走廊外,还应发挥本地区的区位优势,发展沿边贸易经济;吉林省的带状相对于黑龙江省而言是多条纵向发展的,如吉林东部经济带;辽宁的经济空间虽然接续了东北三省的带状模式,但现阶段有向环海方向发展的趋势,而且本地区的区域优势更适合环海型发展模式,与黑龙江省的沿边环状经济发展模式遥相呼应。
[5]在各级经济带内打造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模式,不断提升中心城市、次级中心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将人流、信息流、物流结成一个整体,形成小带状区域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空间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有自己独特之处,呈现比较明显的带状特征,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模式,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有利于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有利于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作为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东北三省应该加强区域分工与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形成聚集效应,达到最终的网络化全面经济发展模式。
[参 考 文 献][1] 陈才,王士君.东北经济区地缘战略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1,(3).[2] 丁四保主编.跨世纪的中国东北经济[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丁四保,刘继生.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改造[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李振泉,石庆武.东北经济区经济地理总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5] 郭红,姜春晖,李晓越,等.基于GI S的东北地区经济空间结构演变与发展趋势分析[J]1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2).〔责任编辑:冯胜利〕・・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