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理念提高政治课道德教育成效
摘要: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实施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在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思想政治学科是贯彻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道德教育的作用未能充分显示出来,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初中政治道德教育分析探究
在当前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应试教育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现象与理念冲撞,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需要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采取针对性措施,强化道德教育,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一、当前初中思想政治课中德育成效现状分析
初中生处于13~17岁年龄,在这样的发展时期,学生更加渴望独立、自主地看待、对待社会,但是受到自身阅历以及思想深度的制约,学生又不能够完全正确地评判各种社会理念与现象,一些腐朽、没落的东西乘虚而入,特别是拜金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会侵蚀学生健康美好的心灵,甚至引诱学生走向歧途。
面对这样复杂严峻的形势,原本应当在学生思想发展中发挥“防火墙”作用的思想政治学科,却陷于一种施展无门的尴尬境地,细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试教育影响仍然存在。
虽然新课程改革的力度非常大,但是应试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影响,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消除的。
许
多学生、家长还是以成绩作为学习成效评价的手段,加之部分学校还是过于注重政治教学成绩在考核中的比重,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学生、家长对于考试成绩的关心要远远超过思想政治课本身在德育方面的功能,德育成效弱化。
2.教育教学方式不够科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的不科学,也是导致德育成效弱化的重要方面。
有些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还是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一走上讲台就讲个不停,进行重复讲解,将教材知识点与德育功效人为地割裂开来,采取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抵触心理,降低了对学生的德育成效。
3.理论联系实际存在脱节。
部分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固守教材,没有在强化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等方面下工夫,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实践性指导意义弱化,缺乏了足够的实践和互动环节,教师难以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有效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二、有效解决当前政治课德育成效低下的途径
面对初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针对性措施,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整合教育资源拓展空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改革评估机制,科学全面评价教学成效。
一是改革学校考评机制。
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价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方面,不能仅仅依据思想政治学科考试成绩,还要充分考虑到该校在学生思想道德教
育方面取得的实际成效,从考评机制方面为政治课提高德育成效发挥导向引领作用。
二是改革教师考核机制。
学校对政治教师的考核也要从考试、分数的框框里面解放出来,建立起“考试+考核”有机结合的科学评价方式,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强化学生思想德育工作。
三是考核学生评价机制。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评价,应该秉承“成绩+实效”的方式,许多学校运用的“德育档案袋”尝试,就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评价模式。
2.改进教学方式,有效提高德育实际成效。
一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让学生还是充当被动接受教育的角色,要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从德育内容的补充选择、教学角色的互换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开展自主学习,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我感悟、共同探究等方式,强化对德育内容的理解。
如教师可以针对道德教育中一些典型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唇枪舌战来进一步揭示道理,可以达到深化德育成效的目标。
二是发挥教师点拨作用。
教师应当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关键环节或是疑难地方,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同时注意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一些不够全面与科学的观点进行纠正,确保学习活动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应当将教材中德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深化教育成效,如教学“让人三尺又何妨”内容时,一位教师选取了本地区曾经发生的因为一根筷子发生的校园斗殴血案,以惨痛的教训强化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成效
非常明显与深刻。
3.改善教学条件,充分发挥资源整合效用。
一是改进补充教材。
教师要注重对教材的创造性运用,适时补充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动信息,提高教材的丰富程度,为教学活动中提高德育效果奠定素材基础。
二是开发校本课程。
教师可以配合学校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穿插讲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成效,有力地发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领作用。
三是建立教育基地。
可以加大与校外专门教育机构与场所的联系,经常带领学生到这些地方强化德育,如到敬老院打扫卫生、听取先进模范事迹介绍等,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在深化初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成效工作上的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郭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