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技术要求河南省国土资源调查规划院●一、基本概念●二、技术路线●三、调查评价对象●四、工作程序与方法●五、主要成果及成果提交●六、评价指标获取说明一、基本概念本次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
主要任务包括: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以二次调查和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全省国土规划纲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和资料信息,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以图斑为单元,调查评价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的宜耕性;以县为统计单位,在2012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汇总。
市级进行所辖县(市、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汇总统计,最终形成全省耕地后备资源汇总结果;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基础上,开展可复垦为耕地的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潜力规模调查。
二、技术路线(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围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目标和任务,依据国家统一的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充分利用二次调查、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和上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按照“内业为主、外业为辅”的原则,以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调查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形成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经县级自检、市级复查,省级检查验收,国家核实确认后,逐级进行数据汇总,形成省、市、县三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
三、调查评价对象(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包括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两大类。
●可开垦土地是指自然形成的尚未开垦的未利用地,也包含因生产建设或自然灾害损毁等造成的废弃的未利用地。
包括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其他草地(043)、内陆滩涂(116)、盐碱地(124)、沼泽地(125)、沙地(126)和裸地(127)6个二级地类。
●可复垦采矿用地是指废弃的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采矿用地(204)。
●只调查评价可复垦的废弃采矿用地。
正在生产的采矿用地不需要评价。
●如某一图斑部分可复垦,则需要拆分。
四、工作程序与方法1.制定方案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局按照《实施方案》,制定符合本辖区的工作方案,并报省厅备案。
2.培训(一)准备工作3.收集资料相关要求(务必详细)●图件资料(农业、林业、水利、环保、气象等)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土壤图、水资源分布图、热量分布图、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开发整治规划图、农用地分等定级图,以及林业普查、农业普查、自然保护区规划、环保规划等相关图件。
一)准备工作4.收集资料相关要求(务必详细)●数据资料●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资料。
●数据库资料●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数据库(一)准备工作4.收集资料相关要求(务必详细)●文字资料●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相关报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报告、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第二次土壤普查报告、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等。
●其他资料●最新相关的经济、社会等统计资料四、工作程序与方法(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评价原则● 1. 综合性原则●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受自然因素、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使调查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 2.生产与生态安全性原则●耕地后备资源是开发或复垦后能够持续耕种的土地。
开垦后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或土地退化的,不应列入耕地后备资源。
● 3. 限制与易获得性原则●只要土地的某一属性存在限制性因素,就不宜列为耕地后备资源。
● 4.主导与针对性原则●根据区域特点,有针对性选取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
● 5. 便利性原则●主要考虑目前开垦技术条件下是否具有经济可行性。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后应便于耕种。
四、工作程序与方法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评价方法调查评价整体工作按照内业为主、外业为辅,定性定量相结合,采取主导因素“限制性因子”评价法,确定每一评价单元的宜耕性。
四、工作程序与方法最小上图面积为15mm²●不满足上图要求的图斑,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到相邻的评价单元中。
四、工作程序与方法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1.划分评价区参照《农用地分等规程》全国标准耕作制度分区,河南省耕地后备资源划分为3个一级区,分别为:I.黄淮海区、II.长江中下游区、III.黄土高原区。
具体分区如下:(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2.设定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涉及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指标等4个方面,具体包括: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污染状况、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耕作便利度等11个评价指标。
根据各评价区耕作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
(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3.下发调查评价底图本次调查评价底图由国家统一制作,省厅领取后下发各地使用。
(已下发)4.收集资料和整理地方收集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等成果和资料,获取生态环境、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等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指标数据;对有数字化条件的评价指标进行数字化,并根据2012年正射遥感影像图或土地调查数据库进行纠正,建立评价指标图(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5.补充调查若现有资料不能满足地方调查评价工作要求,包括资料不足、不实、不详、陈旧等,应进行外业补充调查,补充、修正评价指标数据。
6.宜耕性评价通过内外业调查,将每一评价指标信息填注到评价对象图斑属性信息表中。
如评价对象图斑某一指标评价结果不同,则需要进一步细分图斑,保证图斑属性相对均一,形成评价单元。
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对评价单元进行评价。
评价单元参评指标中,有任何指标项不符合宜耕条件的,划分为不宜耕。
(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7.评价结果属性信息标注将评价过程中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标注在评价单元属性信息表中。
依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层“HBTC”,分类型对图斑属性进行标注。
不宜耕土地标注为“FHB”,宜耕土地标注为“GDHB”。
可复垦为耕地的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标注为“LSYL”。
所有评价单元的属性信息,应包含综合评价结果,以及所有单项指标评价结果。
四、工作程序与方法(五)数据库建设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利用数据库建库软件,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建设规范要求,建设符合数据库标准的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
并利用国家下发的质量检查软件进行检查,通过后按照成果上报要求逐级上报。
县级数据库成果经逐级检查、国家确认后,建立市、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
(六)成果质量检查县级调查评价成果实行县级全面自检、市级全面复查、省级检查验收、国家核实确认的检查验收制度。
检查内容包括:1.内业核查2.外业核查3.数据库质量检查(六)成果质量检查县级调查评价成果实行县级全面自检、市级全面复查、省级检查验收、国家核实确认的检查验收制度。
检查内容包括:1.内业核查2.外业核查3.数据库质量检查●①成果齐全性检查检查耕地后备资源图层、各评价指标图层是否齐全,属性信息是否完整,外业补充材料是否齐全。
●②范围检查检查耕地后备资源图斑是否在国家下发底图图斑范围内。
不在范围内的是否有说明材料,说明的原因是否合理。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质量检查●③地类一致性检查将被评价为耕地后备资源图斑的地类信息与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该图斑地类对比,不一致的提为疑问图斑,交地方复核确认。
●④属性内容检查对照评价图斑属性表,检查属性是否完整、规范,是否对应评价区指标要求。
四、工作程序与方法(七)汇总、分析和归档1.成果汇总以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为基础,对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进行逐级统计汇总。
四、工作程序与方法2.成果分析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特点,结合相关资料,对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和分布等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社会、经济、人口、生态等情况,提出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化建议,编写省、市、县三级调查评价报告;对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的类型、分布、特征等因素进行分析,编写数据分析和政策建议报告。
3.成果归档省、市、县三级对调查评价形成成果进行整理、归档(包括工作中形成的各类结果)。
五、主要成果及成果提交通过开展全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形成数据、图件、文字、数据库等系列成果。
五、主要成果及成果提交●(一)数据成果●1.河南省三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汇总数据。
●2.河南省三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表。
●3.河南省三级耕地后备资源汇总统计表。
●4.河南省三级耕地后备资源分类型统计表五、主要成果及成果提交(二)图件成果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布图;(三)文字成果省、市、县(市、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报告(包括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分析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编写提纲。
(四)数据库成果省、市、县(市、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
报告编写题纲● 1.工作报告是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和汇总工作过程的总结。
主要内容包括:(一)前言(二)基本情况(三)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过程(四)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法(五)成果检查验收及成果质量(六)成果应用及效益(七)工作经验和体会报告编写题纲● 2.技术报告技术报告是对本辖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和汇总采用的技术路线和具体技术措施及其应用效果的全面总结,是对调查评价成果精度与质量的反映与评价,以阐明耕地后备资源成果的科学性、可信性和权威性。
主要包括:(一)前言(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技术方案的制定(三)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四)调查评价方法(五)调查评价成果质量控制(六)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汇总报告编写题纲● 2.技术报告技术报告是对本辖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和汇总采用的技术路线和具体技术措施及其应用效果的全面总结,是对调查评价成果精度与质量的反映与评价,以阐明耕地后备资源成果的科学性、可信性和权威性。
主要包括:(一)前言(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技术方案的制定(三)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四)调查评价方法(五)调查评价成果质量控制(六)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汇总报告编写题纲● 3.成果分析报告报告应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为基本素材,吸收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耕地后备资源属性和社会经济环境,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统一的原则,进行综合分析,全面系统的论述本区域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开发潜力,提出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途径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