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凝血抗血小板

抗凝血抗血小板


血小板的聚集



生理性的致聚剂主要有:ADP、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胺、胶原、 凝血酶、TXA2等 病理性的致聚剂: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等。 血小板聚集反应的形式可因致聚剂的种类和浓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例 如,低浓度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只出现第一聚集时相,并很快解聚; 中等浓度ADP引起的聚集,在第一时相结束和解聚不久,又出现不可 逆的第二聚集时相,第二聚集时相的出现是由于血小板释放内源性 ADP所致;高浓度ADP引起的聚集,由于第一聚集时相和第二聚集时相 相继发生,只出现单一的不可逆性聚集。凝血酶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 与其相似,也呈剂量依赖方式。 胶原只引起血小板单相的不可逆聚集,聚集反应与释放反应同时发生, 故胶原所诱发的血小板单相聚集与内源性ADP的释放和TXA2的形成有 关。
抗血小板药物



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 1、环氧酶抑制药;如阿司匹林(剂量) 2、TXA2合成酶抑制药和TXA2受体阻断药;如利多格雷(ridogrel) 3、磷酸二酯酶抑制药;双嘧达莫(潘生丁) 阻碍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的药物;如噻氯匹定(ticlopidine) 氯吡格雷(clopidogrel) 凝血酶抑制药;如阿加曲斑,水蛭素 GPⅡb/Ⅲa受体阻滞药;如阿昔单抗,lamifiban,xemilofiban
血小板的聚集



在血小板的膜上存在各种致聚剂的相应受体,致聚剂与之结合 后,通常引起血小板内第二信使的变化,通过一系列细胞内信 息传递过程而导致血小板聚集。凡能减低血小板内cAMP浓度, 提高游离Ca2+浓度的因素,均可促进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释放的TXA2具有强烈的聚集血小板和缩血管作用。血小 板内无贮存,当血小板受到刺激而被激活时,血小板内的磷脂 酶A2也被激活,进而裂解膜磷脂,游离出花生四烯酸,后者在 环加氧酶(阿司匹林)的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G2和H2(PGC2和PGH2), 并进一步在血小板的血栓烷合成酶的催化下合成TXA2。TXA2可 降低血小板内cAMP的浓度,对血小板的聚集有正反馈催进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中含有前列环素合成酶,可使PGH2转化为前列环 素(PGI2) 。PGI2与TXA2的作用相反,具有较强的抑制血小板聚 集和舒张血管的作用。
血小板的释放或分泌




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 排出的现象。 从致密体释放的物质主要有ADP、ATP、5-羟色胺、Ca2+;从α颗粒释放的物质主要有β-血小板巨球蛋白、血小板因子4(PF4)、 vWF、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因子Ⅴ(PF5)、凝血酶敏感蛋白、 PDGF等。次外,临时合成并即时释放的物质,如血栓烷 A2(TXA2)。 能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因素,多数能引起血小板释放反应,而且 血小板的粘附、聚集与释放几乎同时发生。许多血小板释放的 物质可以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加速止血过程。 临床可通过测定血浆β-血小板巨球蛋白和PF4含量来了解体内 血小板的活化情况。
抗凝血 VS 抗血小板
抗凝血药物


பைடு நூலகம்
肝素,需静脉给药(带有大量阴电荷的大分子,不易通过生物膜, 口服不被吸收),注射后抗凝作用立即发生,可使多种凝血因子 灭活,其依赖抗凝血酶Ⅲ。应用时监测PTT, 维持在正常值(5080s)的1.5-2.5倍。轻度过量停药;严重出血,需缓慢静脉注射硫 酸鱼精蛋白(强碱性蛋白质,带有正电荷)。LMWH具有选择性 抗凝血因子Ⅹa的作用。 华法林,香豆素类,口服后吸收快完全,是维生素K的拮抗剂 (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作用时间长而显效慢;作 用过于持久而不易控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控制在18-24s(正 常12s)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粘附 释放 聚集 收缩 吸附
膜磷脂 磷脂酶
花生四烯酸 环加氧酶 PGG2 ,PGH2 TXA2合成酶 (血小板) TXA2 cAMP Ca2+ PGI2合成酶 (内皮)
PGI2 cAMP Ca2+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中前列腺素的代谢
血小板的粘附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 需要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GP)、内皮下成分(主要是胶原纤维) 及血浆von Willebrand 因子(vWF)的参与。 血小板膜上有GPⅠb/Ⅸ、GPⅡb/Ⅲa 等多种糖蛋白,其中GPⅠb 是参与粘附的主要蛋白。 血管损伤后,内皮下胶原暴露,vWF首先与胶原纤维结合,引起 vWF变构,然后血小板膜上的GPⅠb与变构的vWF结合,从而使血 小板粘附于胶原纤维上。
血小板的聚集



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互相粘着。 需要纤维蛋白原、Ca2+及血小板膜上GPⅡb/Ⅲa的参与。在未受 刺激的静息血小板膜上的GPⅡb/Ⅲa并不能与纤维蛋白原结合。 在致聚剂的激活下, GPⅡb/Ⅲa分子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暴露, 在Ca2+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可与之结合,从而连接相邻的血小 板,充当聚集的桥梁,使血小板聚集成团。此外,处于活化状 态的血小板膜上GPⅡb/Ⅲa也能与vWF结合。 当血管损伤部位存在纤维蛋白原或vWF时,活化状态的血小板可 通过GPⅡb/Ⅲa与之结合并粘附与其上。 GPⅡb/Ⅲa也参与粘附反应。与GPIb不同的是,GPⅡb/Ⅲa需要 在活化的状态下才能通过与纤维蛋白原或vWF因子结合而参与粘 附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