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凝血功能检查指标解读PPT课件

凝血功能检查指标解读PPT课件

18
用药后4~14d,BPC↓<(50~100)×109/L或 BPC较基础值↓≥ 50%者;然而以前接受过肝素治疗 者再次接受肝素可更快BPC↓,即导致肝素诱导的血小 板↓/血栓形成。
11
一期止血缺陷(血管壁-血小板型止血缺陷)
12
【临床评估】
BT影响因素多,操作复杂,且无质量控制,检测结果差异较大,不能作 为高凝状态、术前出血风险和术后出血的评估指标。不作为常用筛检试验,
6
(一)BT和BPC检测
BT是指皮肤被刺破后自然出血到自然止血所经历的时间
(min),反映毛细血管结构/功能以及血小板数量/功能异常 的试验。>9min为延长。
BPC是指单位容积(L)全血中所含血小板的数量,反映循环
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界定为(100~300)×109/L。
7
BT临床应用
BT长短主要受血小板因素和血管壁因素的影响
纤溶系统缺陷
5
血栓与止血常用检测项目
• (一)出血时间(BT)、血小板计数(BPC) •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 • (三)凝血酶时间(TT) • (四)纤维蛋白原(Fg) • (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D) • (六)抗凝血酶Ⅲ(ATⅢ) • (七)血栓弹力图(TEG)
17
APTT、PT缩短:
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脑血栓、心梗、DIC高凝期。 必须指出,APTT和PT的特异性差 若患者的APTT和PT的检测值多次均<参考范围低限时,只能认为患者可能存在高 凝状态,不能判断有血栓形成。
APTT、PT缩短:
若患者的APTT检测值>对照值10S, PT检测值>对照值3S,才有临床意义,反映凝 血因子缺乏/抗凝物质存在。
2
影响血液凝固的6个方面
1.血管壁 2.血小板系统 3.凝血系统 4.抗凝血系统 5.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6.血液流变学系统
各系统相互制约 处于动态平衡 保持血液流通
3
正常的止血凝血机制
血小板因素
血管损伤
S出血
血管因素
粘附,聚集 释放反应 凝血因素
内皮细胞 损伤效应 血管收缩
vWF
5-TH
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TF
监测普通肝素(UFH)用APTT。 APTT检测值<对照值的1.5倍,需追加UFH剂量,1.5~2.3倍为UFH安全有效, > 2.3倍需适量减少UFH,>2.5倍需停用UFH。 APTT对UFH敏感,但当血浆UFH浓度>5.0IU/mL时, APTT无法检出血浆出现 不凝固现象,此时需用活化凝血时间(ACT)检测。
凝血功能检查指标解读
临床药学:曾露
1
凝血机制
血液止血过程涉及到血管、血小板、凝固系统、抗凝系统、纤溶 系统。此外还与机体自身的防护,如免疫应答、细胞的吞噬作用、激 肽生成过程有关。
简单的说,当血管破损,血小板聚集,凝血酶生成,交联纤维蛋 白在聚集血小板的基础上形成用于堵住伤口的栓子。继而激活纤溶系 统,溶解多余的纤维蛋白,避免形成血栓栓塞,最终修复破损的血管, 以维持血管的完整和通畅。
BPC正常、BT↑和APTT↑可作为血管性血友病(vWD)的筛查试验。
13
(二)PT和APTT检测
APTT是在受检/对照血 浆中加入激活剂-部分磷 脂和Ca2+观察血浆凝固 时间(S),可以筛查内 源凝血系统的凝血缺陷。
PT是在受检/对照血浆 中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 Ca2+观察血浆凝固时间 (S),可以筛查外源 凝血系统的凝血缺陷。
高度怀疑血管因素异常时才做!
BPC<20×109/L(危急值)有自发性出血的危险,若合并药物治疗(抗 血小板药)更易出血。
BPC假性↓ 见于血小板冷凝集、异常蛋白血症、血小板卫星现象、高血 脂等,特别是EDT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BPC假性↑ 见于红(白)细胞碎片、小红细胞、冷球蛋白血症、疟疾等。
BPC正常、BT↑和血涂片上血小板分散不堆集,可作为血小板无力症的筛 查试验。
➢BT延长
①血小板显著下降<50%。 ②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或药物影响(如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等)。 ③血管壁异常: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④综合:血管性假性血友病、DIC。
8
BT临床应用
BT长短主要受血小板因素和血管壁因素的影响
➢BT延长
①血小板显著下降<50%。 ②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或药物影响(如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等)。 ③血管壁异常: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④综合:血管性假性血友病、DIC。
14
参考范围:
PT:手工法PT12±1S,仪器法10~14S,检测值>正常对照值3S以上为延长。 APTT:30~45S,检测值>正常对照值10S以上为延长,<正常对照值5S以上为 缩短。
临床应用:
APTT用于筛查内源凝血途径因子Ⅷ、Ⅸ、 Ⅺ和Ⅻ,不用于筛查因子Ⅶ、Ⅹ、 Ⅴ、Ⅱ和Ⅰ; PT用于筛查外源凝血系统因子Ⅶ,Ⅹ、 Ⅴ、Ⅱ,不用于筛查 因子Ⅷ、Ⅸ、Ⅺ和Ⅻ。
TXA2
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FⅫ
PF3
启动凝血PLT相
凝血酶
凝血酶原
纤纤维维蛋蛋白白形形成成
纤维蛋白原
止止血血 4
止凝血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 血管壁结构与功能异常 ➢ 血小板质与量异常 ➢ 凝血因子质与量异常 ➢ 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 ➢ 纤溶系统异常 ➢ 综合因素
一期止血缺陷 二期止血缺陷
➢BT缩短
①某些严重高凝状态或血栓性疾病。 ②心梗、脑梗、DIC高凝状态
9
BPC↓与出血
BPC<20×109/L可见自发性出血和严重出 血;
BPC<50×109/L可见轻度外伤和手术出血; BPC<80×109/L一般无出血,若伴用某些
药物抗血栓药等)也可见出血症状。
10
BPC可用于监测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治疗:
联合应用APTT和PT可以用于筛查除TF和FⅩⅢ外的所有凝血因子缺 乏和病理 性抗凝物质存在,是临床最常用的凝血系统的筛查试验。
15
二期止血缺陷(凝血因子- 抗凝物质型止血缺陷)
因子FXIII缺陷症
(遗传性、获得性)
16
抗凝治疗监测
口服华法林,用PT-INR监测: 一般认为INR <1.5提示抗凝无效;1.5~2.0用于预防血栓形成;2.0~3.0安全有 效;>3.0出血事件增加。INR不用于其他PT延长的检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