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角度,认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2.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知识、科技等角度,培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1.结合我国生产力水平、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情形,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过程;
2.从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这两方面,体会“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辩证统一性。

(三)知识目标
1.说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
2.理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3.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教学重点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共同富裕
教学难点
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教学方法
事例分析法、时政链接、体验与感悟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及讲学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结构
【导入新课】
邓小平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

”那么,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这节课要了解的问题。

【讲授新课】
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板书)
活动一:调查自己家里经济收入来源
我家的收入主要来自于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哪些获得收入


并分析这些收入分别是按什么分配的
总结我国的分配制度;
1、分配制度(板书)
思考:在这种分配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结合预习)
活动二:观看视频
●材料一;我国目前城乡收入之比是3.1:1,西部地区12个省(市、自治
区)面积占全国的56%,而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7%,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7%和东部地区的40%。

同时,城市居民间
也存在收入差距。

●材料二:江苏华西村的致富观是:天下皆穷我独富,我富也穷;天下皆富
我亦富,此为真富。

他们富了以后又无常提供资金、技术、管理,在宁夏、黑龙江、西藏自治区各再创造一个华西村,帮助上万人摆脱了贫穷。

(1)、请以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华西村的致富观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板书)
(2)材料一说明了说明现象?
(3)为实现材料二中的致富理想,请列举两条我国正采取的措施?(讨论)(4)我们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3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板书)
出示课件材料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

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

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

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邓小平:《中央要有权威》(1988年9月12日)请学生根据邓小平的这段话思考:
共同富裕是否等于同步富裕?
学生思考并总结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教师:你是如何理解在不同的时期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
一、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
教师: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创造财富,究竟该如何调动社会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社会财富那?
二、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活动三:多媒体播放视频
胡锦涛总书记会见优秀教师代表
2010最高科技奖500万元得主王振义
2010最高科技奖500万元得主师昌绪
思考:(1)如果你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或科技工作者,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1、四个尊重(板书)
国家为我们个人的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做为个人我们又该怎样努力?
2、个人应抓住有利条件,自主创业,实现自我价值(板书)
师生共同总结
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