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经济与军事

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经济与军事

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经济与军事力量——看《BBC History of World War II》有感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次大战、二战,英文为World War II;1937年或1939年-1945年),是至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性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交战双方是以英国、法国、苏联、美国、中国等国组成的同盟国,与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组成的轴心国集团。

战争进展到最高潮时,全球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有19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战火遍及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

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结束。

历史河流在不断地向前流动。

转眼二战胜利已经过去了67年。

二战留给人们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其中重要一条就是:一个国家要在现代战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力量为后盾,否则终究只有失败。

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结果就是很好的证明。

二战前的苏联,在1928年工业生产超过一战前的工业生产水平。

经随后的十多年发展,苏联工业总产值比1928年增长了6倍。

由于苏联工业以当时全世界最高的速度发展,所以在1937年时,苏联机器制造工业和石油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电力、钢、生铁和铝产量居欧洲第二,世界第三;煤、水泥产量居欧洲第三,世界第四。

所有这些经济成就为苏联战前的国防物质准备和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8年,苏联生产5469架飞机,1939年生产10382架,1940年生产10565架。

而德国在这三年飞机生产数量分别为:5235架、8295架和10826架。

1941年6月22日凌晨,法西斯德国未经宣战就以190个师,500多万人,4,000辆坦克,5,100架飞机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苏军被迫在极困难的条件下进行防御战,并不得不在西北方向退至列宁格勒,在西方退至莫斯科,在西南方向退至顿河边的罗斯托夫。

在战争头几个月,法西斯德国就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白俄罗斯、摩尔达维亚的全部,乌克兰的大部分和俄罗斯西部各州的大片土地。

苏军还损失了大量武器装备(仅在1941年6月22日苏军就损失飞机1,200架,其中800多架被炸毁在地面)。

苏军能在艰难的1941年顶住德军的进攻而没被打垮,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军民的英勇顽强。

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苏联工业在非常困难情况下,1941年重型兵器生产数量仍能超过德国,使苏军装备损失得到较大程度的补偿,使苏军仍有较多武器装备抗击德军。

1941年苏联生产飞机15735架,坦克6590辆;而德国在1941年生产飞机11030架,坦克和自行火炮共3806辆。

1942年,苏联生产飞机25436架,坦克24446辆;同期德国生产飞机14700架,坦克和自行火炮6189辆。

因此在1942年,苏联工业在重型兵器生产数量上领先德国更多了,不仅弥补了战场上的损失,还使苏军重型兵器数量显著增加。

1942年11月,苏军共有火炮77851门,坦克7350辆,战斗机4544架。

同期苏德战场上德国及盟国共有火炮5168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5080辆,战斗机3500架。

苏军重型武器装备已超过德国法西斯。

1942年11月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反攻之前,在斯大林格勒,苏军集中兵力110万,各种火炮1.55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463辆,作战飞机1350架;德军集中兵力101万,各种火炮1.02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675辆,作战飞机1216架。

在斯大林格勒,苏军重型装备对德军占有较大优势,这为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全歼德军22个师共33万人提供了物质保证。

1943年,苏联军事工业生产了3.49万架飞机,2.41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3万门各种火炮。

而德国同年生产飞机2.52万架,坦克和自行火炮1.07万辆,各种火炮7.35万门。

苏联武器生产继续领先德国。

苏军拥有重型武器继续增加,苏军坦克和火炮几乎为德军的2倍,飞机是3倍,从而使苏军牢牢掌握了在技术装备上对德国法西斯军队的优势。

1943年7月德国为扭转战局而在库尔斯克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为此,德国向库尔斯克地区集中了90万官兵,约1万门火炮,2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000架飞机。

苏军则在此地区集中2万门火炮,36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飞机2500多架。

因此在这场有史以来最大坦克会战——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以被歼三十个师而告终。

在二战期间,苏联生产的武器装备数量远超过德国或英国,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仅1942——1944年三年中,苏联生产飞机超过10万架,坦克和自行火炮7.7万辆)。

因此可以这样说,德国在提供武器装备的生产竞赛中输给了苏联,使德军拥有的武器装备数量输给了苏联,从而决定了德国在战场上输给了苏联。

法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米歇尔在其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中也写道,“德国人是被比他们高强的对手打垮的。

这个对手在人数上当然超过他们,但在装备和质量上也比他们高强。

苏联虽然丢失了最富庶的地区,但是他们生产武器的经济能力仍超过德国。

德国正是被这种经济潜力击败的”。

二战前,日本与英国、美国一起,为世界三大海上强国。

英、美、日在最重要的二种战舰——战列舰和航空母舰艘数上,分别为:15、7;15、7;10、10。

可以看出,日本在战列舰数量上虽然以10艘少于英美(各为15艘),但航空母舰数量却以10艘对英美(各为7艘)占有优势。

而二次大战证明。

航空母舰的航空兵比战列舰的强大火炮更有攻击力量。

因此二战前日本海军力量不逊于英国或美国,并且日本海军将领比英美同行更早重视航空母舰这一强大攻击力量,日本海军发展战略方向更正确。

但日本在袭击珍珠港成功,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后,还是在太平洋战争中输给了美国。

因为美国经济力量太强大了,是美国的经济力量压垮了日本。

军事上有句行话:外行看战争中双方军事家的表演,内行看作战双方后勤的战争保障能力的强弱。

因为“战略和战术总是受后勤的限制,有时甚至完全取决于后勤”。

太平洋战争再次说明:经济力量比军事家强。

优秀的军事家只能针对一定场合,较合理运用自己的兵力和装备资源。

但如果没有多少兵力和装备给他支配调遣。

他仍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

我们来看看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上半年一年中美国和日本工业产品和武器装备产量:产品种类美国日本美日产量比电力(亿度) 2041 337 6.05:1煤 (万吨 ) 58,000 5480 10.5:1生铁(万吨) 5500 440 12.5:1钢(万吨) 7910 740 10.7:1飞机(架) 64,426 11,800 5.46:1 主要战舰(艘) 259 44 5.88:1坦克(辆) 40284 1000 40.3:1另外,日本在1942年4月到1943年3月的预算年度内总共制造商船42万吨(同期损失商船总吨位为113万吨),美国在1942年生产新商船达800万吨。

由此可见,在与制造武器装备有关的重要工业产品产量上,以及武器装备和远洋运输设备生产上,美国对日本都有极巨大的优势。

在太平洋战场上,通过1941年12月7日袭击美国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基地的成功,1942年初,日本军队在西部太平洋对美国军队有巨大优势。

由于美国在武器生产上对日本有压倒优势,虽然美国生产的武器装备很多投入欧洲战场,1943年初在太平洋战场的美日军事力量就大致相等。

在1944年初,太平洋战场的美国军队对日本军队已有巨大优势:美国有重型航空母舰28艘(日本15艘)、战列舰13艘(日9艘)、飞机6576架(日3000架)。

因此,1944年美国在所有重要海战中,都拥有对日本的巨大优势。

1944年6月进行马里亚纳群岛海战中,美国出动航空母舰15艘、战列舰7艘,舰载飞机901架;日本参战的航空母9艘、战列舰5艘、舰载飞机440架。

由于美国航母比日本航母更大,载运飞机更多,在海战的主要攻击力量——飞机上,美国对日本拥有两倍多的优势。

19、20日两天海战结果为:日本损失航母3艘、油船两艘、飞机426架,并有4艘航母和1艘战列舰受伤。

而美军仅损失130架飞机(其中还有80架是返航时因为油耗尽或夜间着陆训练不够损失的),无一舰艇损失(仅1航母和2战列舰受伤)。

1944年10月美日双方开始了二战以来最大的海战——菲律宾海战。

美国海军对日本海军有绝对优势:参战美国轻、重型航母35艘、日本4艘;美国战列舰12艘、日本9艘;美国舰载飞机1,350架、日本116架。

日本通过从冲绳,中国大陆和台湾调集2000多架飞机到菲律宾参战,而美国海军也得到远东空军2000多架飞机的支持。

海战结果:日本损失4艘航母、3艘战列舰、6艘重巡洋舰、飞机2570架。

美军损失3艘航母、967架飞机。

由于日本造船工业提供的舰艇不足以弥补太平洋战争中的损失,各种主要战舰数量大大减少。

从1941年12月到战争结束时,日本主要战舰艘数变化为:战列舰从10减到4,航母从10降到6,巡洋舰从41减到11,舰队驱逐舰从111减到39,潜艇从64减到59。

在同期,美国庞大的造船工业不但弥补美国海军的战争损失,还使其舰只数量大大增强:战列舰从15艘增到23,重型航母从7增到30(另有轻型航母73艘)、巡洋舰从37增到74,舰队驱逐舰从180增到405,潜艇从112增到263。

即各种战舰美国对日本都有好几倍的优势。

还在19世纪中叶时,马克思、恩格斯把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军事领域,揭示了战争与社会物质生产的联系,指出:“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的,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状况’,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

列宁也指出,内战“象在其他任何战争中一样,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

德国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除其战争的非正义外,本国军事经济能力的限制,也是失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纵览历史,我国的和外国的、正面的和负面的经验教训都说明:落后就要被动、挨打,战争需要经济实力。

因此,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实力,是使我国能在未来信心十足地应付国际不测风云的重要保证。

而这一切,是否对我国解决如今的领土纠纷困局,以及在国际关系上的尴尬,有所启示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