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包袱”在相声写作中的组织运用

“包袱”在相声写作中的组织运用

“包袱”在相声写作中的组织运用作者:李建华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4年第12期[摘 ;要]相声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说学逗唱的手法,通过“包袱”的作用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思想。

可以说相声剧本是由一连串的“包袱”组成,从一个包袱到另一个包袱的组织运用,环环相扣,不断引出矛盾、解决矛盾、从而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

但“包袱”的本身并不是写作目的,它的组织运用只是一种服务内容的艺术,是烘托主题和加强艺术效果必不可少的东西。

[1][关键词]包袱、相声写作、组织运用一、相声的特点相声之所以流行于我国南北各地,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原因,因为它是一种“笑的艺术”,通过滑稽幽默吸引观众,活跃剧场情绪,以更好的表现出主题思想。

所以有人认为相声属于喜剧范畴,寓庄于谐展现生活乐趣,插科打诨、嬉笑逗乐招人发笑。

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相声的特点在于通过“包袱”直接揭露矛盾,以语言结“包袱”和抖“包袱”,是相声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通过笑来抨击假、丑、恶,通过笑来歌颂真、善、美。

这也是它与包括喜剧在内的其他艺术形式相区别的主要标志。

[2]二、主包袱与次包袱我们常说相声是由一连串“包袱”组成。

那什么是包袱?所谓“包袱”就是能构成笑料的矛盾。

[3]一般来说“包袱”应分为主包袱与次包袱。

通过作者事先设计情节、随内容的发展直接为表达主题服务而产生的包袱,是主包袱;在写作中起活跃气氛和陪衬作用的包袱是次包袱。

如:笔者的相声《“总理”的一天》,作品通过描写一名喜逸恶劳的青年担任一天“小巷总理”(街道主任)的真实感受,描述基层干部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工作情形。

为凸显出青年懒散好吃的人物个性,笔者在多处设计了主包袱——肉包子。

甲:当小巷总理好啊,没准还能拿到国家民政部的“糯米牛”奖……乙:“糯米牛”?等等,那是民政部授予基层干部的最高奖——“孺子牛”奖。

甲:奖一头牛多费劲啊,干脆直接换成肉包子?乙:什么话!甲:(畅想)我要是当上“小巷总理”,胡同里的肉包子……哼……乙:怎么?你打算白吃啊?甲:我让他给我打9折。

乙:瞧你这点出息!在描写懒汉青年临时担任“小巷总理”的第一天,不料他一改往日贪睡的毛病、起了个大早,这里笔者又埋下包袱。

甲:我凌晨5点就起床了。

乙:新官上任三把火,得好好表现一下。

甲:那倒不是。

乙:那你起这么早干嘛?甲:吃胡同口的肉包子。

乙:那也不用那么早啊?甲:买卖太火,去晚了,排不上队。

乙:就为这个啊!接着在描写青年处理的第一件事,发现不少高楼住户往一楼下水道扔垃圾,为处理好问题,青年决定由居委会出钱,每家每户发放200个环保垃圾袋。

乙:这个决定还像个“小巷总理”!甲:我领了201个。

乙:你干嘛多拿一个?甲:嘿嘿,装包子用。

乙:脏不脏啊?在处理下水道事件时,青年组织不当导致食堂延误开饭时间,为解决吃饭问题,青年请大伙吃肉包子,事后却为花了半月工资心痛不已,感受到街道主任处理日常事务的艰辛。

这个作品的主包袱,笔者运用了传统的三番四抖的手法,对包袱的设计既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加上次包袱的点缀、铺垫,使人物形象逐渐鲜活、丰满起来,让人觉得人物性格与事情发展合情合理,基本上经得起推敲。

当然,一段相声不能只有一两个老大老长的包袱,因为这样会导致甩不响,相反,包袱虽然一个接一个,却背离主题内容,再好笑也只能说强加附会,空洞无物。

又如笔者初写的相声《难不倒我》就存在这个问题。

甲:我是说你是……哪儿人?乙:哦,你问这个啊,我是xx人。

甲:不是,我问你,在哪儿活着。

乙:啊?甲:不是,在哪儿趴着。

乙:趴着?甲:蹲着?将就着。

乙:什么叫将就着啊,想好了再说好不好。

甲:不是,我就是想知道你是吃什么的。

乙:吃什么的?甲:喝什么?不是,你怎么长的。

乙:嗨!没一句人话。

甲:你别急啊,我是问你,你开户了没有。

乙:开户,炒股票?甲:不是,你户口落下了没有?乙:我都多大了,还没落户口。

甲:你是什么户口?哎!对了,你是什么户口?乙:好家伙,这个问题提的,我是城市的。

甲:哦,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乙:这人耳朵有问题,听清楚!我是城市的(急)。

甲:城市的怎么咧,你还要咬人啊。

笔者开始写《难不住我》的初衷是借助典型事例讽刺当下那种满嘴功夫却不干实事的人,但满篇只有无关紧要的次包袱而忽略主包袱的作用,导致主题模糊,让听众不知就里,到底要说些什么。

次包袱在整个段子中虽不像主包袱那样与主题结合较紧,但它穿插在相声段子中,间接为主题服务,起到红花绿叶的点缀效果。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笑是一把火,它可以把一切肮脏污秽的东西烧掉。

”[4]如果追求逗笑而拼命去堆砌包袱,则会失去分寸感,使观众笑起来不知道因何而笑。

主包袱与次包袱的关系好比是一棵树主干枝末的关系,它们错落有致,是相辅相成、合理搭配的。

三、“包袱” 的组织结构。

一段相声,就是由一大串大大小小的“包袱”组成,丢了一个又系一个,不断的系、解、丢的过程,展现出相声的结构,直接揭露矛盾。

[5]但包袱的结构要从内容出发,就是要从情节发展中去找“包袱”,从人物的活动中去找“包袱”。

过去,老辈相声艺人们把提出矛盾到最后解决矛盾的过程,分别称之为“系包袱”、“解包袱”、“丢包袱”。

系包袱就是提出矛盾,解包袱就是解决矛盾、丢包袱就是矛盾已经解决。

所以相声的组织过程就是紧跟主题事件组织的包袱的过程。

每个包袱必须遵循相声的结构(即铺垫和抖响两部份),再通过情节发展、逐个解决,一个包袱抖响了,马上系下一个包袱。

有的包袱虽然都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基本上与大体内容相关联。

如:笔者另一相声《英雄的苦恼》,描写见义勇为的老王,一夜成名后成了众人热捧的对象,遇到各种不近人情的麻烦。

为突出他的境遇,设计了几段饶有风趣的情节:甲:没错,王师傅为了救活亏损的酒厂,为酒厂免费代言。

乙:发扬风格。

甲:酒厂把酒定名为“英雄酒”,把王师傅头像作为酒的标签。

乙:那是对英雄的热爱。

甲:上面有句广告词让老王看了激动万分。

乙:都写了什么豪情壮语?甲:酒好人胆大,狗熊变英雄!乙:这象话嘛?!甲:王师傅为了救厂整天被拉去“陪喝”,白天喝晚上喝天天喝,将二百多斤的体重喝到了一百来斤。

乙:这样喝能不瘦吗?甲:减肥药厂的瞅准机会,也要王师傅发扬风格,做减肥代言…乙:得,一连救活了二个厂。

甲:何止啊,连承包厕所的也来了。

乙:他来干嘛?甲:请王师傅第一个为厕所“开光”。

乙:没听说过。

甲:这有什么奇怪的,厕所门口不是写的很明白吗?乙:都写了什么?甲:任你英雄好汉,到此屁滚尿流!乙:嗨!相声包袱之所以能叫听众发笑,就在于包袱产生“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尖锐对立。

这里矛盾对立,即听众的日常逻辑与相声逻辑对立,所以包袱组织和运用,要做到“铺平垫稳”。

铺平垫稳的关键在于使“忽然”转化为“必然”。

一方面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听众沿着自己的逻辑推演出结果来;另一方面,包袱一揭开,又生出一个与听众逻辑不同或者相反的结果,而这个结果恰恰符合故事情理和相声逻辑。

如《英雄的苦恼》待业青年要老王帮忙找工作的这段:乙:这样吧,说说你找工作的条件。

甲:只要符合四项基本原则就行。

乙:哦,那可是一百年都不能变的?甲:头可断,血可流,坚持原则争上游。

乙:(由衷赞叹)这小伙子,觉悟高哇,懂得四项基本原则……甲:那当然!我这四项基本原则缺一不可!(数指头)上班方便离家近、工作事少责任轻、睡觉睡到自然醒、钞票数得手抽筋---乙:啊?这么个四项啊!当采访英雄老王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一直做好事时,笔者突出“信念”包袱,把信念设计为英雄每天要念大量的求助信,而听众却以为英雄接受采访必定要讲一些高台教化的东西,首先给观众铺垫一种假象,当得知“信念”是“念信”时,这一疑一悟,包袱就响了,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达到顶峰高潮,就引起了哄堂大笑,但笑过后,能体会出主人公的无奈,留给大伙深深地思考。

另外还有一种包袱也抖不响。

甲:……由于粗心大意,在计算中连出错误,领导对我提出了……乙:表扬?甲:批评!这严格来说根本没有包袱,甲的底早在观众的意料之中,按照正常思维,都不能出现“表扬”之说。

如果改动一下就不同了。

甲:……由于粗心大意,在计算中连出错误,顾客对我提出了……乙:批评?甲:表扬!乙:还表扬呢?甲:能不表扬吗?多给了顾客200块钱。

乙:嗨!所以组织包袱结构要根据主题、情节和表演需要,安排合理,有主次、有轻重、有先后、疏密相间、详略得体,而不能平均罗列,这样才能突出高潮,抓住听众。

四、组织包袱应注意几个问题当一个相声剧本写出来的时候,它还是属于平面艺术。

有时单看剧本好像有包袱,但演员“立”起来效果却大打折扣,出不来效果。

这是什么原因呢?一般来说应注意下几点:1. 忌露底。

我们在组织“包袱”时,特别注意不要事先泄露包袱的秘密,因为泄露了秘密,它不能达到出乎意料之外的效果。

2. 忌皮厚。

就是指“包袱”抖开,观众开始不明白,要过后思考番才明白。

而看剧本,经过反复细看、上下结合、仔细推敲,方才明白其中的道理,这就说明“皮太厚”,所以写包袱时,应该言简意赅,条理清楚、才能通俗易懂,达到演出效果。

3. 忌过多使用。

就是有些“包袱”抖开响了,那就达到了目的,点到为止,不必再往下重复或故意拉长。

这点在写作时要视人物特点和事例而定,如果集中在一人物或时段过多同样包袱,就会让听众觉得味同嚼蜡、索然无味。

甲:表演赛,那可精采呀!是单打还是双打?乙:谁打呀?甲:我跟你对付一盘儿,让你先开球。

乙:开球?!我会弹球儿。

甲:弹,你弹过来我给你挡回去。

乙:我得接的着啊!甲:接不着,那算出界,你先输一分。

乙:这就一分呀?你先等等吧!甲:等等,出去了,又输一分。

乙:嘿!怎么叫我碰上啦!甲:碰上啦?!那叫不过网,又输一分。

乙:我再弹了一把。

甲:没够着,又输一分。

乙:合计我老输啊!4. 忌庸俗。

相声的段子大部分从日常生活笑话中发展来的,尖酸刻薄地嘲弄某些特定人物或自我解嘲是不可取的。

尤其对劳动人民、生理缺陷的人,不能出现嘲笑,损害人物形象的包袱。

5、忌偏重一方。

相声段子里的包袱靠甲乙对话把它体现出来。

一般来说,逗哏是主讲、捧哏是副角,两个人一唱一和,相得益彰,把段子说得生机勃勃。

包袱要“系、解、丢”得好,要求逗哏捧哏配合恰当。

捧哏有很多惯用语如:啊、是、像话嘛、这样啊……等等语言目的是肯定和否定逗哏的话,不仅起到给观众提点兴趣的作用,也起到为逗哏随时规范和托底的作用,不可忽视。

往往写作的时候,作者通常把主观意识从逗哏中偏重体现,忽略捧哏的作用,这样反而不能更好表现结构相声的包袱,是不可取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相声也出现了一些革新。

如湖南奇志、大兵,周星星、何晶晶,他们的多部作品在内容上描摹、针砭世情百态,揭露、讽刺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和缺陷。

在结构上,不局限于传统的铺平垫稳和三翻四抖,往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甚至随翻随抖或一翻数抖,其包袱设计也拓展了相声的发展空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