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差序格局 (2)

差序格局 (2)


• 差序格局中人际关系的双重性主要表现为固定性 和流动性两个方面。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交往 的总称,包括自己与家人、与朋友、与领导等之 间的关系。其中,在血缘姻亲关系基础上形成的 人与人的关系往往较为固定。与朋友、领导等的 关系相对具有流动性,它会随着个人处境的跌宕 起伏而有所变动。
在传统的差序格局中人们主要立足于固定的 人际关系,因为它能够提供一种持续的社会资本。 当人们遭遇困境时,主要也是从这种固定的人际 关系中获得社会支持。流动的人际关系虽也能在 一定情况下提供帮助,但它显示出较大的不稳定 性。
图一:从“差序格局”看”工具-混合-情感”关系 分类
差序格局可以用以下两个图来描述:第一 个圈子是家人圈子,通过情感性关系和需 求法则来维系;第二个圈子是熟人圈子, 通过混合性关系和人情法则来维系;第三 个是生人圈子,通过工具性关系和公平法 则来维系。
图二:差序格局下的个人社会网
图5
以 “己”为中心
图6:腾讯三维图
◆ 一维:QQ好 友、QQ空间好 友(这由腾讯最 核心的IM业务来 满足); ◆ 二维:不同种
类和兴趣爱好的 QQ群(这也是 由腾讯最核心的 IM业务来满足); ◆ 三维:按照年
龄、职业、爱好、 地域等垂直划分 的细分关系,如 同学录、同事录、 同城好友等
四、差序格局的影响
(一)差序格局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二)差序格局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三)差序格局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四)差序格局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五)差序格局对现代法治的影响
•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研究中国乡村结构时 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在费先生之前,法国 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就曾用“有机团结”和 “机械团结”两个概念区分传统社会和现代 社会。费先生为更准确地区分中国传统社会 和现代社会,提出了“差序格局”和“团体 格局”概念,其中“差序格局”尤可谓是费 先生的独创,并被国际社会学界所接受。
有机团结: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 的社会团结,以社会高度分化、社 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在有机团 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他们 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关 系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 面,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 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
机械团结:以社会成员共有的宗教取向作 为社会整合或群体联系的纽带。
2、著作简介
《乡村中国》,此书为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 《皇权与绅权》《内地的农村》《乡土重建》《生育 制度》五书的合辑。诸书各有特点,但均围绕“乡土 中国”进行讨论,故以“乡土中国”作为全书命名。 费孝通先生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 社会结构的著作,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 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 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著名的“差序格局”等有中国风格的社会学理论,就 是在这本书中提出和论证的。《乡土中国》是社区研 究的一部比较成熟之作,代表了费孝通先生早期社会 学研究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即从实地的社区研 究转变为社会结构的分析。费孝通先生所从事的这项 当时的中国社会学界,是有工开作创,性在的。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 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 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有助于当代青少年更好地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四)差序格局原文
• 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老最大的毛病是 “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 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一说是公家 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 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 ……于是象格兰亨姆的公
律,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 心驱走。 ……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二)差序格局的形成因素
• 一血缘 二地缘 三经济水平 四政治地位 五知识文 化水平

圈子的大小和上述因素的大小强弱是成正
比的。血缘组பைடு நூலகம்越大,圈子就越大,其属性规则
以伦理辈分为基础。地缘越是接近就越易形成差
序圈子。而经济水平和政治地位的高低是圈子形
成最重要的因素,它象征着权力支配的大小。而
文化知识则是农村居民普遍缺乏又普遍渴求的。
二、差序格局的内容
• (一)差序格局的内涵
差序格局的内涵
以“己”为中心
儒家思想和礼治统治
人际关系的双重性
•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我们的社会结构 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 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 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 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 简单来说就是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 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 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不足之处
• 首先要纠正费孝通对差序格局的定义 , 这个 定义的第一个要点就是以自己为中心 , 但实 际上 , 在乡土社会中 , 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是 家庭而非个人 , 因此差序格局并不是以某个 人自己为中心 , 而是以家庭为中心 , 所推及 的也不是他人 , 而是其他家庭。费孝通所举 的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例子 , 也隐含的是以 家庭为中心。因此 , 差序格局这张关系网的 基本单位是家庭 , 而非个人。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 ……在
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
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
柴,而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 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 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 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
为了己可以以牺牲国家的利益为代价。“中 国官僚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也绝不会是领袖, 他只效忠于给他官做的人”。即便在今天的社会 中,有很多人依然固守着以“己”为中心的思想, 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的权益。因此, 出现了瘦肉精、毒奶粉等,定期的打假也似乎成 为了中国“特色”。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几乎没有割裂了血缘 和家庭纽带而能真正实现独来独往的个人。在中 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是自古存在 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差序格局还起到了一种 “资源配置”的
《小城镇四记》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年) 《费孝通社会学论文集》(1985年) 《费孝通社会学文集》天津:天津出版社 (1985年) 《Small Towns in China》北京:新世界出版 社(1986年) 《论小城镇及其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6年) 《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 社(1987年) 《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8年) 《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宁夏出版社 (1989年) 《费孝通文集》(1999年)
圈子的形成可能是一种因素的结果,也可能是几
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三)差序格局的特点
• 1、自我主义
• 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自己总是这种关系的中心,一切价 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 2、公私群己的相对性

在这种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中,向内看可以说是公,
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说是私,是己。两者无清楚的界限。
• 3、特殊主义伦理
•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得看所施加的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 加以程度上的伸缩,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
• 4、人治社会

所用于维持秩序时所使用的力量,不是法律,而是人
际关系的历史传统。
• 5、长老统治
• 这是一种包含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民主的同意权力及 教化权力等复杂内容的权力结构。整个中国传统社会中的 制度安排和权力运作,都是以这样的一种社会关系模式为 基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 齐其家,欲齐其家时,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 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 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 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 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 定义:
• “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 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 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 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 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 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样一 来,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同时 又从属于以优于自己的人为中心的圈子。
费孝通先生还有其他著作
费孝通著述浩繁,其作品《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是 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必读之书,他的主要论著收 入《费孝通文集》。
《禄村农田》(1943年) 《内地农村》上海:生活书店 (1946年) 《生育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 《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48年) 《乡土重建》上海:上海观察社(1948年) 《Toward a People‘s Anthropology》 北京:新世 界出版社(1981年) 《Chinese Village Close-up》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1983年) 《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年)
• 差序格局的出现有其伦理基础即儒家思想。孔子 作为儒教的祖师爷也曾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 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儒家强调“君子求 诸己,小人求诸人”,并以“己”为中心克己复 礼,推己及人,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
儒家思想强调克己复礼、敬畏礼、服从礼。 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缺乏流动 性。人们似乎是粘在土地上,他们安土重迁、生 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再加上乡土社会注重经 验的特点,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崇高重老的思想 即敬畏传统,服从礼的教化。
差序格局
组长:罗 瑾 组员:郑 健
李果 王升
张钟宝 林 军 王俊峰 陈彦兵 王纯宇 郝重经 马吉祥 马彦忠 王梦如 王金龙
目录
• 一、差序格局的背景概述 • 二、差序格局的内容 • 三、以图示意 • 四、差序格局的影响 • 五、日常生活当中的差序格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