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

名词解释公平:公正,不偏不倚。

一般是指所有的参与者(人或者团体)的各项属性(包括投入、获得等)平均。

公为公正、合理,能获得广泛的支持;平指平等、平均。

公平也作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社会成员所有的付出收获能够达到平均,也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

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

使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起应承担的责任,得到其应得的利益。

权力: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因其特殊地位和职能而具有的对他人进行管理、支配、控制的强制力。

多指达到某种目的的能力,个人之间或群体之间或国家之间的关系特征。

其本质就是主体以威胁或惩罚的方式强制影响和制约自己或其他主体价值和资源的能力。

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一般是指有权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它总是和服从联结在一起。

人性: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

其含义①人的各种特性或属性的总和与概括。

是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

人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由人的社会关系总和所决定的。

人性具有历史性,它取决于社会生活的发展。

人性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②指人的正常的情感理性。

政治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

合法性体现一种价值判断。

“凡是建立在价值基础之上并以此得到公共舆论承认的即为合法。

”合法性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统治、政府或政权怎样及能否在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运行。

所谓政治合法性,就是指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

简单而言,就是政府实施统治在多大程度上被公民视为合理的和符合道义的。

简述差序格局1.费孝通教授在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传统中国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作了理论上的概括,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的概念,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2.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这波纹,“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样的“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就是‘伦’。

差序就是这种伦。

3.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

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

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

正是通过这个比喻以及它所代表的“差序格局”概念。

4.费孝通先生在研究中国乡村结构时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同时又从属于以优于自己的人为中心的圈子。

5.这种差序格局的形成有以下几种因素:1、血缘2、地缘3、经济水平4、政治地位5、知识文化水平圈子的大小和上述因素的大小强弱是成正比的。

血缘组织越大,圈子就越大,其属性规则以伦理辈分为基础。

地缘越是接近就越易形成差序圈子。

而经济水平和政治地位的高低是圈子形成最重要的因素,它象征着权力支配的大小。

而文化知识则是农村居民普遍缺乏又普遍渴求的。

圈子的形成可能是一种因素的结果,也可能是几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6.费先生揭示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这些特点是:6.1自我主义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自己总是这种关系的中心,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6.2公私群己的相对性在这种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中,向内看可以说是公,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说是私,是己。

两者无清楚的界限。

特殊主义伦理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得看所施加的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

6.3人治社会所用于维持秩序时所使用的力量,不是法律,而是人际关系的历史传统。

6.4长老统治这是一种包含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民主的同意权力及教化权力等复杂内容的权力结构。

整个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制度安排和权力运作,都是以这样的一种社会关系模式为基础。

简述能人政治能人治理的出现是国家威权政治制度的发展它一方面推动了乡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乡村社会的进步,能人治理模式必将向法理型治理模式转化。

能人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改革,政治基础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变迁,人们的需求以及文化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能人政治的产生和发展。

能人政治是指统治阶级是少数有能力、天资高的人所构成的,能人通过高压和操纵相结合的手段来维持其统治。

能人政治现象具有存在的合理性第一,决策迅速。

能人政治的一大特征是权力集中,经济能人往往是集重大权力于一身,既担任某一地方的—把手,又担任经济组织的负责人。

一些经济能人在民主选举中成为某一地方的负责人,以后又兼任党组织的—把手。

他们凭借强大的权力资源,敢于决策,能够迅速捕捉市场的信息,及时做出反应。

第二,动员能力强。

经济能人在当地具有很高的权威,他们是经济强人、社会名人,还具有某种神奇的色彩。

他们以此为基础增强了权力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可以有效地调动社区的资源,实现某种意图。

第三,经济发展快。

经济能人以权力为后盾,借助强大的权威贯彻其意志,产生社会效力。

能人治理下的状况得以超常规发展,离不开能人的推动作用。

可见,能人政治现象具有进步性,它在经济转轨时期推动了经济发展,既是对极权政治的否定,又为法理型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不能一概地否定能人政治。

’能人政治有其难以逾越的内在缺陷第一,监督缺位。

在能人政治中,能人权力高度集中,权威极大,实行威权治理,民主化程度低,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容易引发决策失误和腐败现象。

在有的地方,能人甚至横行霸道,发展成为地方的恶势力。

第二,制度化水平低。

能人政治下的乡村治理,主要依靠能人的能力和品质,突出能人的个人意志,法律化制度化水平低,容易出现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因领导人看法的改变而改变的现象。

管理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强。

宪政的基本内涵有限政府通过宪法的存在而进行的实践活动。

政府机关、司法部门和军队通过宪法宪法有效地限制权力的运行,它的目的是保证人的自由和防止权力腐败和滥用。

它的第一要义就是限权,规定权力的边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宪政主义,宪政主义又称立宪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应如何组织其国家及其政治生活的规范性思想,其精髓在于以宪法和法律来规范政府的产生、更替及其权力的行使,藉以防止人权受到政权的侵害,并进而确保政权的行使能符合人民的利益。

宪政主义是人类最高原则,但也不能完全把握最高原则,是有限人的智力和能力达不到的,因此需要由制度实现制约。

宪政的一般模式:1.经济基础—私有制2.权力制衡,三权分立3.两党制或多党制,轮换制4.投票普选产生领导人5.司法独立,法治社会6.言论自由7.军队国家化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又反映宪政普适性要素的国家和社会治理机制。

中国特色宪政要求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受人民和人民代表机关的一定制约;要求政府依法行政,以宪法、法律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行使;要求法院、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排除一切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对司法的干预。

宪政,无论是社会主义的宪政,还是资本主义的宪政,无论是中国特色的宪政,还是外国特色、西方国家特色的宪政,既然都是宪政,当然会有一定共性。

各种宪政所具有的共性是:通过宪法设计权力制约权力、权利制约权力,保障民主,保障公民权利、自由,保障人权的国家政体体制,并通过具体的法律制度保证这种政体体制的实际和有效运作。

很显然,宪政的共性并不像有些学者归纳的均以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为基础,具有实行议会制、三权分立、司法独立、军队中立化、国家化等“关键性制度元素”。

实际上,这些元素并非所有国家宪政的普遍性元素,而只是西方国家宪政的特色元素,甚至这些元素也不完全是西方国家宪政的普遍性特色元素,而只是某些西方国家宪政的特色元素。

熟人社会1、简述费孝通《乡土中国》熟人社会的含义所谓“熟人社会”,一般都是按照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概念。

费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

背景和关系是熟人社会的典型话语。

民间“熟人好办事”的说法,正是对熟人社会的一种朴素表达信任。

契约、制度和规则的逐步发育,法律就自然地成长起来。

特点:“熟人社会”强调的是人治。

费孝通先生认为,只有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变迁,在越来越大的社会空间里,人们成为陌生人,由此法律才有产生的必要。

因为只有当一个社会成为一个“陌生人社会”的时候,社会的发展才能依赖于契约和制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通过制度和规则,建立起彼此的关系与而不是法治,办事大多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熟程度、感情深浅程度,关系越亲密就越有可能被中心成员用来实现其实利目标,在这里责、权、利的界线较为模糊,他人的权利容易被侵犯,在公共事务中则容易发生论资排辈、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等。

利:费孝通先生的“熟人社会论”获得当代许多研究中国乡土社会流变问题的学者的一致赞赏,它揭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中国社会内核始终是一个以血缘或亲缘关系为纽带的“面对面的社群”或“圈子社会”。

这一群体中的成员“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因而,“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这里所说的了解,指的是接受同一个意义体系,人们经熟习后所生发的集体亲密感觉和共同领悟。

“熟人社会”所赖以生成并维系的关键是“意会”机制,这是“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所遵循的规律,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的生产生活中所熟知的具体法则,“自己人/外人”的形式也借此演绎。

所谓“意会”,即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人和人交往过程中的“不言而喻”、“意在言外”的境界,“意会”规则的微妙之处和有效性在乡土世界的构想中就是:“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典型表现就是知心朋友、熟人之间,很多事情心如明镜,不用说出来便自然领悟,感觉上甚至比说出来效果还好,而不是那些公开宣称、白纸黑字、明确界定的交流方式。

危害:中国历来是一个“人情社会”,注重“礼尚往来”,有时甚至是礼大于法,这可能也是“熟人社会”盛行的原因之一。

在我们建设法治社会的今天,毫无疑问,这种“关系社会”的行为模式已经阻碍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