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_胡正宁

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_胡正宁


也是因为南京是移民城市的缘故。 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伍跃教授以 《浙江苏郡同官
录》为中心,运用统计分析的手法,整理了清代末年 苏南地区出身中下级官僚的履历,从而观察帝制晚 期中国江南地区出身官僚的家族与家庭构成、入仕 途径和经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官僚的社会存在
2
社科经纬
问题。他指出,在清代晚期,捐纳在相当程度取代了 科举,成为包括一些著姓望族在内的社会成员寻求 改善(或维持)既有社会地位,尽可能地实现上行流 动的主要工具。作者同时也认为,捐纳固然为广大社 会成员提供了社会流动的重要工具。但是,这一工具 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能忽视的。由于捐纳出身者的 不断增加,不仅捐纳出身之人,即便是正途出身官员 也难以谋到正式官职,使得清代晚期出现了一大批 候补官员,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晚清的政治走 向。
书籍,为回应北人以维护地域尊严,南人亦撰写了许 授在对古代江南城市进行研究后指出,这种转变直
多书籍来宣扬本土的历史传统、文明教化、贤圣俊 到南宋才较明显地展现出来。但是,这种初兴的市民
哲、风俗物产乃至自然山水。胡教授指出,江南文化 阶层更多地停留于由经济活动和商业精神结合起来
的转型发生于西晋永嘉年间,此前以“轻死易发”为 的社会联合体,而且受到既有政治权力体系和占有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邱澎生研究员 所提交的论文,探讨了“贾师与十八世纪苏、松棉布 业的管理架构”的问题。文章依据《布经》与苏、松地 区工商业碑刻等两类史料,通过对苏、松棉布字号的 经营概况的把握;贾师的“配布”与“看布”机能的分 析;以及字号商人与贾师共同构成的管理架构的刻 画等,意图将棉布业的生产、行销等过程放在当时历 史社会经济、法律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互动脉络下 去分析,从而思考棉布业在十八世纪的苏、松地区展 现出的历史形态。
特征的江南文化可归入旧江南文化的范畴,此后的 优势地位的小农经济的双重限制,故而始终没能成
江南文化则属于以“艺文儒术”为表征的新江南文化 为城市社会的主导力量,导致在古代中国未能出现
范畴。
西方意义上那种市民社会。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李天石教授研究了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中心、历史系夏维中教授
宋代的江淮漕运,尤其考察了目前学界尚缺少关注 以明末的宜兴民变为例,考察了明末缙绅的财富积
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书记张异宾教 古、历史记忆等;或通过对常见的传世文献作重新审
授,江苏省文史馆赵安东副馆长,南京大学历史系主 读,就一些老问题得出了新解。如上种种,均体现了
任陈谦平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赵副馆长介绍 与会学者们不倦探索的学术追求。
了江苏文史研究馆长期以来在江南地域文化研究方 面所作的努力,并提到目前文史馆正与南京大学合
3
人物及人群,有华谭、陆倕、叶梦得、冯子振、倪瓒、张 放弃割据的念头,回到与北方士族合作的道路上来, 国
士诚、蒯光典等个人,有宜兴陈家、洞庭席家、南京士 也为后来东晋的建立奠定了心理基础。

绅等家族,有移民、进士、官僚、学人、僧侣、慈善家、
南京大学历史系胡阿祥教授探讨了两晋南朝的 学
贾师、船商、娼妓、一般市民乃至造反或从叛的民众, 人口南迁对江南地区学术文化的影响,主要考察了 术
域盛衰格局;而在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刺激下,新 为,讨论中国古代的城市社会时,有必要将城市居民
文学素材大量涌现,促成了文学创作新面貌的产生。 与市民阶层这两个概念区别对待,前者只是一个个
地理学方面,人口大迁移造就了一个“地理大发现” 居住在城市中的个体,只有当他们因共同的意识形
的时代,南下北人为了介绍新生活环境而写作大量 态和价值取向而形成群体时,后者才真正出现。陈教
2012
日本德岛大学葭森健介教授对五代以前江南地
年 第
区的民变作了考察,按照运动的空间范围将民变分
为两大类:一类是太湖周围及杭州湾南岸地区的小

范围反叛,这类民变的领导者大多为地方豪族,叛乱
薄弱;其二,南京士绅很少在附近大置田产,这与南 京周边农业生产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好有关;其三,南 京士绅更多是依靠不同家族间的相互支撑 (如通过 同城联姻)而非本宗族的力量来维持其精英地位,这
变革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说在过去的中国国内学 的市镇,发达的家庭手工业,在地方上享有巨大权力
界属于强势话语,而他则建议从唐宋变革的角度来 的士绅家庭,在南京及其周边均很少见,南京士绅的
审视明清的发展趋向。
独特性及其形成原因有这样几点:其一,明初徙民实
2 江南地域的社会结构与群体特征
京的政府行为改变了南京城的人口结构,原先住民 大量被驱逐,导致南京士绅与周围地区的联系十分
3 江南地域的市场、消费与社会变迁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王鸿泰副研究 员以明清江南为观察对象,将当时河豚、烟草等原属
少数人享用的高档消费品逐渐转变为市场常见商品 的现象作为案例,指出在江南地区发达的市场机制 下,个人感官欲望不断被具体化为商品,而此种商品 在进入市场后,又继续刺激了更多人的感官欲望,甚 至发展到连人也能成为商品的地步。
1 江南地域社会的历史演进
作撰写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一书,期望大
韩国延世大学校金裕哲教授认为,上古时期的
会的举办对《通览》的完善有所促进。
江南开发,是汉人和土著少数民族的融合过程,孙吴
与会学者围绕“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的主 时期江南的汉化基本实现,江南真正被纳入到中华
题,就江南地域的文化、经济、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文明的范畴。金教授同时认为,江南地域文化的产生
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学院蒋明宏教授的发言, 分析了明末东林党祸发生后,东林学风的变化以及 变化本身对于东南地区的诸方面思潮、民间行为方 式、社会发展取向和近代化路径等各方面的影响,归 纳了此种变化的特征,并进一步阐发了东南地区在 此种变化下如何进行历史定位的问题。
南京大学历史系范金民教授对明清时期江南地 区进士群体的关注研究由来已久。明清时期,江南进 士以其人数多、名次前、仕宦显而成为最著名的地域 人文集团。他通过对明清两代进士人数、地域分布、 产生原因以及事功方面等的分析,展示了明清时期 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江南进士群体的整 体历史面貌。同时也对明清两代进士群体之间的异 同点作了比较与概括,认为因时世不同,清代江南进 士的声势没有明代江南进士显赫,对于地方官府和 地方事务的影响力,较之明代江南进士相差甚远,士 人的气节和社会责任感也无法与明人相比,而其讲 究声色奢华却一如明人。江南进士是盛世的良臣,而 非衰世的能臣,雍容华贵、宏篇巨著,增添了绚丽的 华章,而开拓进取、力挽狂澜,却往往难见其踪影。
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交流内容的要点和话题涉及江 发展与历史上少数民族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并
南的政局演变、民族分布、社会变迁、都市文化、城市 推测传统上学界所认定的生活在江南的一些汉人大
景观、都城地位、水陆交通、学风嬗变、城镇经济、商 族如顾、陆、朱、张等,可能是少数民族的后裔。
品商贸、财富积累、乡村冲突、文学艺术、人物交往、
的发运使一职。李教授指出,宋代的年均漕粮总数为 聚与乡村冲突等问题。因限于资料,学界对崇祯五年
中国古代最高,而以漕粮为重中之重。宋代发运使一 (1632) 发生在宜兴的大规模民变长期未有专文论
职的任用,其特点有三:其一,发运使位高权重,朝廷 述。夏教授利用近年新出版或发现的《宜焚全稿》和
任用较为谨慎,充任者提升亦较快;其二,任职者一 《宜兴亳里陈氏家乘》等材料对此展开了研究,指出:
扬州大学图书馆王永平教授以华谭为例,着重
中外交流、文人风气、信仰崇拜、谶纬妖术等诸多方 讨论了南方本土士人在东晋王朝形成过程中所起到
面;所关注的时段,涵盖了上起史前下至民国的各个 的历史作用。西晋在统一南方后,原吴国士人华谭向
主要历史时期,尤其集中于作为江南文化迅速转型 晋武帝建议大力度起用南方人物,以缓和南北矛盾。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邱仲麟研究员 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兰花的种植与销售为中心,进 一步考察兰花贸易在当时地区贸易之间的流通情 况,尤其是对几条重要的兰花贸易路线进行了爬梳, 指出了贸易路线对江南市场上出现的兰花品种及价 格的影响,揭示了兰花作为一种观赏文化兴起的内 在社会经济基础。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刘石吉研究员讨 论了清代长江下游水运交通与城镇兴衰之间的关 系。刘先生认为,形成江南三角洲市镇与商品经济 发展最重要的交通要素无疑是水运,就清季江南市 镇的兴衰现象观察,苏南的东半部有大规模的市镇 崛起,而其中绝大多数是受到海运兴起与通商口岸 的影响。但在江南的西半部,彼时市镇有大量递减与 衰退现象,其症结则是太平天国之乱与京杭运河航 运功能的丧失,而通商口岸对这一地区市镇经济的 影响则相对薄弱。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徐茂明教授则通过对明 清时期以太湖流域地区先后多次发生的妖术恐慌事 件的梳理与考察,认为妖术是植根于基层社会的文 化变种,是社会失序的结果与表现形式。民间宗教一 方面经过改造而符合统治者口味的同时,与其同宗共 祖的妖术却也为民间社会所继承,且在下层民众当中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妖术恐慌生存空间的大小,正 是政府在基层社会控制力量强弱的一个指示器。
3
国 导因是政府破坏了他们所生存地区的既定社会秩 际 序,依赖的力量是当地豪族共同体中的成员,此种叛 学 乱反映了随着开发程度的提高,江南的地区自立性 术 也被逐渐激发;第二类是沿海岸线及江河流域的大 动 范围反叛,这一类叛乱的领导者,有天师道、风水师 态 乃至海盗,其所利用的社会力量主要为非农业人口,
县的层面对宋、明两代的地方财政作了比较。在对两 缙绅阶层,却一直过着较为节俭的生活。
朝基层财政制度加以复原后,刘教授认为,从宋到
南京大学历史系罗晓翔副教授对明中后期南京
明,中国的地方财政体系发生了巨大转变,货币化严 士绅家族的社会形态作了探讨。她指出,虽同处江
重倒退,而劳役制则得到复兴。另外提到,十六世纪 南,但明代南京与苏州等城市相比颇有不同,如密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