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 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指的是贯穿于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类法律规范之中的主要精神和指导思想,指的是这些法律规范的基础和核心。

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与南北矛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就目前而言,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经济主权原则,公平互利原则,全球合作原则,有约必守原则。

第一节南北矛盾与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演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经济运行的游戏规则由大国强国制定,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并非国际法的主体,没有资格参与制定游戏规则。

因此,在这种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之下,广大亚非拉地区处于被掠夺、被剥削的地位。

二战结束后,广大新兴独立国家要求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在这个过程中,旧秩序受到冲击和挑战,但并没有完全被打破,新的秩序正在形成之中,但并未完全定型。

伴随着南方国家的抗争和双方的妥协,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逐渐形成,主要包括:国家经济主权原则;公平互利原则;全球合作原则;有约必守原则。

第二节经济主权原则一、经济主权原则的提出国家经济主权原则是指国家在经济上享有独立自主的权利,它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二战后,许多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相继获得政治上的独立。

但是,在经济上,它们往往仍然受到原宗主国的控制,它们意识到,只有在经济上获得独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自己的政治独立。

经济主权与政治主权是密不可分的。

二、经济主权原则的基本内容及其形成过程经济法原则是国际经济法中的首要基本规范。

《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简称《宪章》)第1条明文规定:“每一个国家都享有独立自主和不容剥夺的权利,可以根据本国人民的意愿,不仅选择本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制度,而且选择本国的经济制度,不受任何形式的外来干涉、压制和威胁。

”《宪章》第2条进一步规定:“每个国家对本国的全部财富、自然资源以及全部经济活动,都享有并且可以自由行使完整的、永久的主权,其中包括占有、使用和处置的权利。

”《宪章》第10条又进一步规定:“各国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并且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有权充分地和切实有效地参加解决世界性的经济、财政金融以及货币等重要问题的国际决策过程;特别是有权通过相应的国际组织,并遵循这些组织的现行规章或逐步改善中的规章,参加这种决策过程,并且公平地分享由此而来的各种效益。

”第一点强调各个国家在经济制度上总体的独立自主的权利,第二点强调各个国家在本国境内行使经济主权的体现,第三点强调各国经济主权在涉外经济交往中的体现,特别是平等地参与、制定国际经济游戏规则方面的体现。

1952年1月,联合国大会第6届会议通过第523(VI)号决议,即《关于经济发展与通商协定的决议》,率先肯定了各国人民享有经济上的自决权。

1952年12月联合国大会第7届会议通过了第626(VII)号决议,即《关于自由开发自然财富和自然资源的权利的决议》,开始把自然资源问题与国家主权问题联系起来。

这个决议的效力在国际司法实践中得到确认。

1962年12月联合国大会第17届会议通过第1803(XVII)号决议,即《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宣言》,正式确认了国家对本国境内的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的原则。

(该宣言有一定的缺陷)1974年5月,联合国大会第6届特别会议通过了第3201(S---VI)号和第3202(S---VI)号决议,即《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行动纲领》。

1974年12月,联合国大会第29届会议通过第3281(XXIX)号决议,即《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

这些纲领性的法律文献,从全世界国际经济秩序实行重大变革和除旧布新的全局上,从作为调整全球国际经济法关系的“根本大法”的高度上,以更加鲜明的文字,不但再次确认和强调了各国对本国境内的全部自然资源享有完整和永久的主权,而且确认和强调各国对本国境内的一切经济活动也享有完整的和永久的主权。

同时还删除了1962年《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宣言》中关于国有化问题的无理限制规定和含混模棱之处。

国家经济主权原则的基本内容(一)各国对本国内部以及本国涉外的一切经济事务享有完全、充分的独立自主的权利,不受任何外来干涉。

一方面,各国可以独立自主地制定国内的和涉外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立法;另一方面,各国有权独立自主的对外缔结或参加各类国际经济条约,不受任何外来干涉。

(二)各国对本国境内的一切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1962年《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宣言》规定:承认各国享有根据本国国家利益自由处置本国自然财富和自然资源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并且尊重各国的经济独立。

1970年联合国大会第25届会议以及1972年联合国大会第27届会议先后通过第2692(XXV)号决议和第3016(XXVII)号决议,将各国对本国自然资源享有的永久主权,从陆地资源进一步扩展到该国邻接海域以及大陆架上覆水域的资源。

1974年《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规定:每一个国家对本国的自然资源以及一切经济活动拥有完整的、永久的主权。

(三)各国对境内的外国投资以及跨过公司活动享有管理监督权从历史上看,资本输出的主要目的,在于更方便地利用职权东道国当地廉价的原料、便宜的劳力和广阔的市场,更有效地掠夺殖民地的自然资料和剥削殖民地人民的劳动成果,以攫取超额利润。

《宣言》规定:接纳跨国公司从事经营活动的国家,根据它们所拥有的完整主权,可以采取各种有利于本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措施来管制和监督这些跨国公司的活动。

《纲领》规定:国际社会在这方面应当采取具体行动,制定一套国际性的跨国公司行动准则,借以防止跨国公司干涉东道国的内政;对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境内的各种活动加以管束…《宪章》规定:各国有权根据本国的法律和条例,对境内的外国资产实行管辖和管理;有权对境内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加以监督管理。

(四)各国对境内的外国资产有权收归国有或征用一个国家对于在本国境内的外国资产进行征收、国有化在国际法上是可以成立的,因为一个国家有权对本国境内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它对本国境内的外国资产进行征收、国有化也正是这种管理行为的体现。

对于一个国家是否有权征收、国有化本国境内的外国资产这一问题,过去曾经引起过很大争议。

在殖民主义盛行的年代,有一些大国、强国认为东道国没有权利对外来投资进行征收、国有化,而只有保护的义务,如果东道国将外国资本征收或国有化就构成国际不法行为,并且外国投资者的母国就可以追究东道国的国际法律责任,这种观点曾经在西方国际法学界占主导地位。

20世纪初阿根廷外交部长德拉果提出“德拉果”主义,挑战西方殖民主义政策。

德拉果主义是说:“一个国家有权对外资进行征收,外资的母国没有权利进行干涉。

”1938年,美国针对墨西哥的改革,提出“赫尔三原则”。

美国的外交照会提出:“依据法律和公平合理的一切准则,不论为了何种目的,如果不针对征用提供迅速及时、充分足够以及切实有效(prompt,adequate and effective)的赔偿,任何政府都无权征用私有财产。

”二战后,《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宣言》、《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行动纲领》、《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均肯定了发展中国家的意见。

1962年联合国大会第17届会议通过了《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宣言》,它意味着在国际社会上开始普遍承认各国有权把外资控制的自然资源及其有关企业收归国有或加以征用,但它同时规定:“采取上述措施以行使其主权的国家,应当按照本国现行法规以及国际法的规定,对原业主给予适当的赔偿”。

与此同时,此项决议还在“序言”中要求发展中国家尊重当年在殖民统治下被殖民主义者攫取的既得利益,保证“绝不损害任何联合国会员国在既得财产上对于继承国和继承政府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这一问题的任何方面的立场”。

1973年,联合国大会第28届会议通过了第3171(XXVIII)号决议,规定国有化的赔偿问题以及因赔偿引起的争端,均应按照实行国有化的国家的国内法加以解决。

1974年联合大会第29届会议又以压倒性大多数票通过了《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明文规定:“每个国家都有权把外国资产收归国有、征用或转移其所有权。

在这种场合,采取上述措施的国家应当考虑本国有关的法律、条例以及本国认为有关的一切情况,给予适当的补偿”。

(五)各国对世界性经贸大政享有平等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国家在世界性经贸大政中的参与权和决策权,既是国家经济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经济主权的重要保证。

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和强弱,在世界性经贸大政的讨论、磋商和做出决定的全过程中,都享有完全平等的参与权和决策权。

在当代世界性经贸大政的磋商和决策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三大弊端是:第一,只由七八个最发达国家的首脑或其代表,进行密室磋商,黑箱作业,或进行半公开、半秘密的讨价还价,定出基调或基本框架之后,交由十几个或二十几个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性组织或区域性组织,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定出共同主张和一致步调,然后,才提交全球性的经贸大政会议或国际经济组织进行讨论。

第二,事先就在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的体制规章上,定出不公平、不合理的表决制度,实行表决权力大小一不甚至极端悬殊的投票安排。

第三,就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而言,它在世界性经贸大政磋商和决策进程中,历来奉行的“国策”是“本国利益至上”和“对人对已双重标准”,这是它的两大行动准则。

三、世纪之交在经济主权原则上的新争议与“攻防战”:综合评析十年来美国单边主义与WTO多边主义交锋的三大回合第三节公平互利原则一、公平互利原则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宗旨在殖民主义盛行的时代,宗主国与附庸国之间、殖民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根本没有公平互利可言,不仅实质上的公平互利不存在,连形式上的公平互利也不存在。

殖民主义体系崩溃之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所谓的公平互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形式,实质上仍然是不公平的。

1974年《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确立实质意义上的公平互利。

二、公平互利的初步实践之一:非互惠的普遍优惠待遇《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规定:为了加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消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鸿沟,发达国家应当尽可能在国际经济合作的领域内给予发展中国家普遍优惠的、不要求互惠的和不加以歧视的待遇。

同时,责成发达国家根据国际关税主管机构的决定,针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积极推行普遍的、不要求互惠的和不加以歧视的关税优惠制度。

前者通常简称“非互惠的普惠待遇”,或“普惠待遇”。

后者通常简称为“非互惠的关税普惠制”、“关税普惠制”、“普惠关税制”、“普遍优惠制”或“普惠制”。

1964年,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首届大会上,与会的77个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排除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出口的障碍,针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商品给予普遍的、非互惠的和非歧视的关税互惠待遇,并且把这种要求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总要求紧密联系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