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绪论总结

1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绪论总结

3.免疫监视 (immunologic surveillance) 正常:识别、杀伤 与清除体内突变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异常:恶性肿瘤。
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医学免疫学的发展分三个时期: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 二、科学免疫学时期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
16~17世纪,中国人种“人痘”预防天花。
18世纪,英国人爱德华·琴纳( Edward Jenner )
发明牛痘苗,预防天花,人类最终战胜了天花病 毒。
中国人发明减毒天花疫苗
Edward Jenner 1749-1822,English
爱德华·琴纳
3天
5天
7天
天花发病过程
琴纳发明牛痘苗(一种与天花病毒有交叉抗原的疫苗) 1796年5月17日接种获得成功
询问学生是否很想了解绪论的内容,从而引入课文内容的讲解。
教学过程
医学微生物学概论
一、微生物(microorganism)
是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种类多、 分布广、繁殖快,且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 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 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看到的微小生物。
二、微生物的种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
变异、分布广等。
自然界离不开微生物的代谢活动。
氮的循环
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植物是有益的,而且 有些是必需的。
正常情况下,寄生在人类和动物中微生物是无害 的。
少数微生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的 病害,这些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有些微生物,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在特定情况 下导致疾病,这类微生物称为机会致病性微生物。
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微生物
的种类、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 遗传、进化及与人、动、植物等相互关系的一门 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 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防、治措施的 学科。
题目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概论,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见 过的感染病人,说出感染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护士工作的职责和肩负的责任,因 此,要注重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
提出问题:
1、见过的感染及预防措施。 2、如何预防感染。 3、由第1、2问题引出所讲内容。
2.免疫的现代概念: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和清除 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功能
三大功能:
1.免疫防御 (immunologic defense) 正常:抗感染。 缺失: 反复感染。 过强:超敏反应。
2.自我耐受(免疫稳定) (immunologic homeostasis) 正常: 消除炎症或衰老细胞。 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绪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及分类。 ②、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 发展简史。 ③、掌握免疫学的概念及免疫的功能。 ④、了 解免疫学的发展简史。⑤、了解医学寄生虫学的概念及分类。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和 交流合作能力;由日常所见的感染及预防措施延伸到病原 微生物学及免疫学,从而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与思维能 力。
Louis Pasteur
Robert Koch
2、科学微生物学时期
2.2 化学疗剂和抗生素的发明
弗莱明:青霉素 (1943年发现,1945年应用) 瓦克斯曼:链霉素 艾利希:治疗梅毒的砷凡纳明、新砷凡纳明
随后,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红霉 素等相继发现,使许多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和 传染病得到控制和治愈,为人类健康作出了 巨大贡献。
德国人冯·贝林(Emilvon Behring ) 发现
抗白喉毒素血清,并研制白喉及破伤风类毒素, 利用类毒素制备抗白喉及破伤风毒素血清,发明 了人工被动免疫,也同时开创了人工被动免疫时 代。
Louis Pasteur 1822-1895, France
路易斯·巴斯德
Emil von Behring 1854 - 1917, Germany Nobel Prize in 1901
3、情感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引导学生 关注与护理有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护理专业、献身护 理事业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及分类。 2、掌握免疫学的概念及免疫的功能。
教学难点:
1、微生物的分类。 2、免疫的功能。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引言
首先以所讲题目引入,启发学生思考:
边缘学科
定义: 与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有
密切联系,并借助它们的成果而发展起来的综 合性科学门类。如生物物理学、生态经济学等。
其共同特点是:运用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 的概念和方法研究另一门学科的对象或交叉领 域的对象,使不同学科的方法和对象有机地结 合起来。
人体寄生虫学概述
动物之间的关系: 共生:又叫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
学者姓名
国家 研 究 成 就
Emil von Behring Robert Koch
德国 德国
Elie Metchnikoff Paul Ehrlich
Charles Richet Jules Border Karl Landsteiner Max Theiler Daniel Bovet F. Macfarlane Burnet Rodney R. Porter Rosalyn R. Yalow Gorge Snell Cesar Milstein Niels K. Jerne Susumu Tonegava E. Donnall Thomas Peter C. Doherty Rolf M. Zinkernagel
学习目的: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控 制和消灭相关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 平的目的,为临床医学和临床护理打下坚实基础。
四、医学微生物学发展与现状
医学微生物学是人类在探讨传染性疾病的病 因、流行规律以及防治措施的过程中伴随微生物学 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且为促进微生物学的发展做出 过巨大贡献。
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 若互相分离,两者都不能生存。昆虫纲等翅目的 昆虫和其肠道中的鞭毛虫或细菌之间的关系。 共栖:两种不同种类的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 另一方不受害也不受益。 如:鱼儿和清洁虾、 燕千鸟和鳄鱼、犀牛鸟和犀牛的共栖。 寄生:
基本概念
人体寄生学: 研究病原寄生虫和与寄生虫病传播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
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
真菌、藻类属此类。
三、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1.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极为广泛,江、河、湖泊、海洋、土壤、矿
层、空气以及人类、动物和植物的体表、与外界 相通的腔道中,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生 物存在。
微生物特点: 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多、繁殖快、易
分子免疫学发展时期:
MHC基因表达及其限制性。 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基础。 T、B细胞抗原受体结构。 细胞因子、补体系统等。
年代
1901 1905
1908
1913 1919 1930 1951 1957 1960 1972 1977 1980 1984
1987 1991 1996
表1-1 20世纪获得诺贝尔奖的免疫学家
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
二、科学免疫学时期
19世纪后期 1、法国巴斯德:鸡霍乱、炭疽杆菌减毒疫苗和
狂犬病疫苗 2、德国贝林:被动免疫治疗(白喉抗毒素) 3、对免疫机制的认识 澳大利亚伯内特: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
二、科学免疫学时期
法国人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首
先通过提高培养温度成功制备了炭疽杆菌减毒疫 苗;通过绵羊脑细胞多次传代制备成功人工减毒 狂犬病疫苗,开创传染性疾病人工自动免疫时代。
2、科学微生物学时期
2.1 微生物的发现
荷兰人吕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细菌学之父 法国巴斯德(Louis Pasteur):酿酒、曲颈瓶实验、巴氏消
毒法等 德国郭霍(Robert Koch):发明了固体培养基 俄国伊凡诺夫斯基(Ивановский ДИ):发现病毒
Antony van Leeuwenhoek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三个时期: 1、经验微生物时期 2、科学微生物时期 3、现代微生物时期
1、经验微生物学时期
古人虽未观察到具体的微生物,但早已将 微生物知识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疾病防治之中。
制醋、酒、酱、沤粪积肥等 每种传染病由独特的活物所引起;传染病 的传播有接触、媒介和空气等多种途径;鼠疫 的流行环节等 将水煮沸后饮用;病人的衣服蒸过再穿就 不会感染到疾病
汉坦病毒
体积微小,能通过滤器,无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
的酶系统,只有单一核酸(DNA或RNA), 只能在活 细胞内生长增殖。如:病毒。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
核呈环状裸DNA团块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 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包括 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等。
有关的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史、 致病机制、实验诊断、流行及防治的科 学。
分为三部分: 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医学昆虫
作业与预习
作业:
1、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的分类有哪几 种?
2、什么是免疫?免疫的功能有哪几个? 各有什么作用?
预习: 抗原
俄国 德国 法国 比利时 美国 南非 瑞士 澳大利亚 英国 美国 美国 英国 丹麦 日本 美国 澳大利亚 瑞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