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东莞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调查报告【说明】:近几年来,东莞经济的崛起一直备受社会的争议。

很多人说东莞经济的发展是靠牺牲本地的环境破坏当地的环境而换来的。

的确东莞很多企业公司都存在环境破坏的现象,而随着东莞近几年的发展,当地的环境的确大不如以前。

经济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繁荣与否的标志,所以企业和公司的开发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它牵动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和繁荣,改变当地和其他工作者的生活。

因此在两者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了解当地企业和环境的基本情况再针对这些情况采取先进有效地措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领人民奔向小康社会【摘要】:本文通过对东莞市企业的生产过程,企业发展,垃圾处理,物质循环等情况的调查分析,剖解洞悉东莞生产的总体情况。

最后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提出有利于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环境问题,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境建设(一)东莞的环境问题不容乐观东莞的环境问题是随着东莞的经济发展,大量工厂的兴建,能源的大量消耗日益严重,因为东莞有很多企业,工厂,像造纸业,冶炼业,纺织业等类型的企业对环境的破坏力都十分的严重。

和全世界的环境情况类似,东莞的环境在近十几年来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

水污染加剧,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电子污染随处可见,白色污染更加狂妄无法控制!行走在东莞,我们可以发现东莞的河流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清澈干净了,如墨般的河水上还漂着各种颜色的生活垃圾。

在一些较落后或者工厂密集的地区,随处可见的是人们乱扔的垃圾,瓶瓶罐罐,纸巾塑料袋等等。

虽然在东莞城区环保措施还是落实的比较好,至少在垃圾的处理方面还是比较好的,但无法否认的是在城区依然存在不少的环境问题,例如汽车废气的排放,电器的大量使用等等。

这些对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起居饮食等各个方面涉及到经济与环境的问题。

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或许会发现在某个不知名的角落开始冒出了浓浓的黑烟,或者在河流的某个岸边看到了黄黄的水排放注入到河流中。

这些都是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制造的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

因为生产技术和资金成本的问题,一些企业常常不顾及后果的严重性和破坏力就不遵循法律允许的标准排放废物,不合格生产。

(二)东莞清洁生产现状随着近几年来大量关于清洁生产的法律法规的颁布,东莞市对于清洁生产的执行与审核也上升了一个层次。

《清洁生产审核暂定办法》《广东省清洁生产审核及验收办法》等等都加大了国家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和对清洁生产的重视。

东莞在广东省政府的指导下,逐渐的建立一些工作机构,加大宣传力度,启动模范工程,并通过一些较好执行清洁生产的企业的带头作用全面的推进东莞市的清洁生产工作。

东莞对清洁生产的大力支持不仅仅体现在宣传方面上,在行动上对采取清洁生产的企业可以获得政府的优惠。

2010年12月17日上午,2010“东莞创新论坛”第26期活动—“聚焦低碳经济,发展绿色化工”论坛在东莞市麻涌镇东莞超盈纺织有限公司举行。

2011年3月25日下午14时30分,由东莞市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东莞市造纸行业清洁生产技术研讨会,在东莞科学馆一楼报告厅隆重举行。

东莞大量关于清洁生产技术研讨会的开办说明了东莞政府对清洁生产的重视与期望,同时也可以让更多企业了解清洁生产的具体含义及产生的生态效益。

虽然政府的很多政策和优惠都是针对清洁生产的企业,但是东莞的清洁生产的企业还是不容乐观。

从全国数据统计看,2003年至2009年,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工业企业仅占全国工业企业总量的0.15%。

即使在清洁生产工作开展较好的地方,企业完成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的数量也仅占规模以上企业的10%左右,有的省份仅有20多家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东莞一样面临着这样的局面,因为很多企业缺乏清洁生产意识与清洁生产所需要的设备等原因,清洁生产的普及面始终还是很狭窄。

当然这与法律的引导激励措施协调整合的不到位,企业的资金技术,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及企业不完善的管理制度都有关系,这些原因都影响阻碍了清洁生产的推行与实施。

对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的企业有钢铁冶炼,造纸,发电厂等,东莞应针对这些企业强制实施清洁生产,而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及对资源造成的浪费。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也是清洁生产中提倡的生产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提到不断采取改进设计技术,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做到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清洁生产。

所以企业应该增强对清洁生产的意识,逐步实现清洁生产。

(三)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利益关系环境与经济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其实是相互影响的,经济的发展可以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因为它可以给我们提供足够的资金,它也有可能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因为人类对金钱的无止境的渴望与需求,在某些方面上环境的牺牲可以为他们带来丰富的利润。

对于环境来说,一个好的环境是有助于人们经济的崛起,而恶劣的环境在不利于人体健康和生活的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我们失去了生态环境这个平台我们还能拥有些什么还能做些什么?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改变当今世界环境恶化的最佳方法,不然我们终将逝去的不仅仅只是优美的环境,还会失去我们拥有的一切。

清洁生产的执行普遍可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通可以降低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费用,并可有效地解决污染转移问题;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可以挽救一批因污染严重而濒临关闭的企业,缓解就业压力和社会矛盾。

很多国家地区都会为了本国或者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而采用先发展经济后拯救环境的策略,这样做到底合适吗?我们毁掉一棵树赚来的钱可能只有100元,但是一个活着的树它可以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呢?它又需要多少成本才能长到和原来那么大呢?据统计,一棵树每年可以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和一些微颗粒对人体产生的价值是远远高于100元的。

可是不管在东莞还是全世界的各个地区依然有很多人盲目的追求经济的发展,不顾一切的牺牲环境,破坏环境达到经济利润的暴增目的。

这些行为措施我们都是不提倡的,因为它不符合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的一个方面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我们无法脱离环境说经济,也无法脱离经济讲环境,因为它们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而如何处理好它们的优先关系,发展顺序及比重就要靠人类自己去判断去发现新技术来减少避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与破坏了。

(四)实现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如何实现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一直是困扰企业与国家的一道难题。

东莞也在不断的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新的清洁能源与原料,采用先进的工业设备与技术,尽力做到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清洁生产。

针对不同的企业公司当然会有不同的方案措施,但他们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节能减排为核心的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不管在渔业时代,农业时代还是工业时代,人类的衣食住行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如今很多法律条规都有涉及到环境保护问题上,环境法更是实现了各个法律对环境保护的统一与完备。

协调发展,尊重环境,与环境达到协同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实现循环经济需要在很多方面上去分析,很多企业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会制造一些固体废物,液体废物或者气体废物,在这里我们就要灵活的转变解决方法了。

首先应该理解循环经济3R(减量化、再利用、再使用)的概念,再结合企业本身采取“低碳经济”。

固体废物一般比较分散,复杂,错位,危害性大对这些企业应该以强制审核为手段,促进企业实现减污增效。

在时间维护,空间维护,管理和技术方面企业就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应防措施和解决方案。

尽量的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材料的循环利用则大大的减少了对原料的需求和对环境的破坏,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用最先进的技术和合理的方法减少污染增加产量,实现清洁生产的同时也达到经济的循环,物料的循环利用。

(五)推行清洁生产,鼓励循环经济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曾明确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强调要通过调整产业布局、产品结构,通过技术改造和“三废”的综合利用等手段防治工业污染。

但是由于当时缺乏完整的法规、制度和操作细则,加之计划经济体制对资源分配和产品销售价格的统一管制,企业仅对生产计划负责,因此,这一方针并未得到准确的贯彻和执行。

近些年来,国家经贸委、国家环保总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及有关省市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开展清洁生产宣传培训、项目示范、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清洁生产其实与循环经济有很大的联系,清洁生产的过程也会涉及到循环经济的理论概念。

我国培养了一批清洁生产专门人才,积累了我国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经验,同时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促进作用。

从东莞市实际看,尽管这几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清洁生产尚未全面铺开,清洁生产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清洁生产企业不够多,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工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特别是需要得到国家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对于清洁生产首先在立法方面我国应该做到把清洁生产当做企业的一种正常的生产模式,同时政府应该建立工作机制,明确工作思路,落实激励扶持政策,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全社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

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和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培育清洁生产的技术依托力量例如培育技术依托单位,技术依托单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形成了清洁生产良性循环的促进机制等都有利于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发展。

企业则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清洁生产理念,对企业员工加大培训力度和宣传范围,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而启动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清洁生产,突出重点行业像推广成功案例给广大企业做模范的作用引领等多的产业走向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型。

【参考文献】:《新闻网》、《人民网》、《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作者:奚旦立化学工业出版社。

相关主题